精品课程测量学.ppt
《精品课程测量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课程测量学.ppt(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测量学学习辅导,测量学,同济大学 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第七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学习要点 控制测量概述 平面控制网的定位和定向 导线测量与导线计算 交会定点的计算,#控制测量概述,控制测量概述,一、控制测量的概念二、平面控制测量三、高程控制四、全球定位系统,一、控制测量的概念,7-1 控制测量的概念,二、平面控制测量,一、平面控制测量,建立平面控制网,测定各平面控制 点的坐标X、Y。,1.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关系,1.常规(传统)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关系,城市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关系,2.一等三角锁二等连续网,图 7-1,1)一等三角锁为国
2、家平面控制网的基础,2.传统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置形式,三、四等三角网和导线网,)三、四等三角网和导线网 根据测区的需要,在二等三角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基本 图形如下:,首级控制 图根控制,3)在一、二级小三角或一、二、三级导线下,布置图根控制网。图根控制网的图形与一、二级小三角或一、二、三级导线的图形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图根控制网的控制面积小,边长较短,精度要求较低,平差方法采用简易平差。,2.一等三角锁二等连续网,1)A级GPD网为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基础,3.各级GPD控制网布置形式,2.一等三角锁二等连续网,)B、C级GPS网作为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加密 或城市首级控制网,3.各级GPD控制网布
3、置形式,3.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4.常规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P162 表7-1,表7-1 城市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3.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4.常规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7-1,表7-2,表7-3,),三.高程控制测量,二.高程控制测量,建立高程控制网,测定各控制点的高程H。,表7-5 城市水准测量设计规格(长度单位:km),表7-6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注:表中R为测段长度,L为环线或附合线路长度,均以公里为单位。,表7-5 城市水准测量设计规格(长度单位:km),表7-6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注:表中R为测段长度,L为环线或附合线路长度,均以公里为单位。,四、GPD技术
4、简要,三、全球定位系统(GPS),GPD图示,空间卫星座24颗卫星发射信号卫星轨道、时间数据及辅助资料信息,用户设备接收设备接收卫星信号,地面监控中央控制系统时间同步跟踪卫星定位,三、全球定位系统(GPS),24 颗卫星分布在 6 个轨道上,运行周期12小时。测定 3D 位置和钟差必需有 4 颗星。单点伪距位置精度 5 100 米。静态相对定位,位置精度几毫米。,3、GPD定位测量的特点,3、GPS定位测量的特点,相邻测站之间不必通视,布网灵活;定位精度高,差分距离相对误差约为110ppm;全天候观测,不受天气影响;观测、记录、计算高度自动化;实时定位的优越性,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室内、地下及
5、地面空间不够开阔地带,不能 接收到卫星信号,观测受到限制。,2、GPD定位原理(1)(2),2、GPS定位原理,(1)测边后方交会 0-XYZ为空间三维坐标系统;A(xa,ya,za)、B(xb,yb,zb)为 待定点;D1,D2,D3,D4为空间已知点(卫星),坐标分别为x1y1z1,x2y2z2,x3y3z3,x4y4z4。如果测定了A、B点与各卫星的 距离Di,就可以计算A、B点的 三维坐标。,GPD定位原理(3),(3)通过与测区原有大地控制网的联测,求得GPS坐标与大地 坐标之间的转换参数,从而求得观测点的测量坐标,GPD定位方法 测量中地位,GPS测量,GPS测量,#平面控制网的定
6、位和定向,7-2平面控制网的定位和定向,一.方位角的定义二.坐标方位角三.直角坐标与极坐标换算四.导线计算的基本公式,一.方位角定义,一.方位角的定义,方位角从标准方向起,顺时针量到直线所成的 夹角。从0360。,地面同一直线,由于起始的标准方向不同,其方位角的名称和数值也不同。,标准方向 方位角名称 测定方法,真北方向(真子午线方向)真方位角A 天文方法测定,磁北方向(磁子午线方向)磁方位角Am 罗盘仪测定,坐标纵轴(中央子午线方向)坐标方位角 计算而得,1.正反方向角,二.坐标方位角,例1已知 CD=782024,JK=3261230,求 DC,KJ:,解:DC=258 2024 KJ=1
7、46 1230,1.正反方向角,2.方向角与象限角的关系,2.方向角与象限角的关系,(2)方向角与象限角的关系(表7-9),第象限=R,第象限=180-|R|=180+R,第象限=180+R,第象限=360-|R|=360+R,(1)象限角直线与X轴的夹角,R=0 90。,2.方向角与象限角的关系,2.方向角与象限角的关系,(2)方向角与象限角的关系(表7-9),第象限=R,第象限=180-R,第象限=180+R,第象限=360-R,(1)象限角直线与X轴的夹角,R=0 90。,三.直角坐标与极坐标换算,三.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换算,2.已知两点的极坐标关系,求它 们的直角坐标关系(坐标正算):
8、,3.已知两点的直角 坐标关系,求它 们的极坐标关系(坐标反算):,(7-2-5),(7-2-6),1.在坐标系中表示两个点的关系:,极坐标表示:D12,12;,直角坐标表示:X12,Y12(X12=X2-X1,Y12=Y2-Y1),四.导线计算的基本公式,四.导线计算的基本公式,1.推算各边方向角:,2.计算各边坐标增量,X=Dcos Y=Dsin,3.推算各点坐标 X前=X后+X Y前=Y后+Y,三个基本公式:,#导线测量和计算,7-3导线测量与导线计算,一.导线的布置形式二.导线测量外业三.导线坐标计算,一.导线的布置形式,一.导线的布置形式,支导线,二.导线测量的外业,二.导线测量的外
9、业,一.导线的布置形式,(一)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二.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选点时应注意下列各点:相邻导线点之间通视良好,便于角度和距离测量;点位选于适于安置仪器、视野广宽和便于保存之处;点位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进行细部测量。,绘制控制点的“点之记”,一.导线的布置形式,(二)导线边长测量,二.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导线边长一般用电磁波测距仪或全站仪观测,同时观测垂直角将斜距化为平距。图根导线的边长也可以用经过检定的钢卷尺往返或两次丈量,(三)导线转折角测量,导线的转折角是在导线点上由相邻两导线边构成的水平角。(导线的转折角分为左角和右角,在导线前进方向左侧的水平角称为左角,在右侧的称右角
10、。),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目的: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要求:评定导线测量的精度,合理分配测量误差。,3.支导线计算,(一)支导线计算,支导线的计算步骤,支导线的计算步骤,准备工作,支导线的计算步骤,支导线的计算步骤例已知x a=664.20 m,y a=213.30 m,x b=864.22 m,y b=413.35 m;,准备工作,测得1=2120010,D1=297.26 m,2=1621530,D2=187.82 m;求1、2、点的坐标,支导线的计算步骤,支导线的计算步骤例已知x a=664.20 m,y a=213.30 m,x b=864.22 m,y b=
11、413.35 m;,准备工作,测得1=2120010,D1=297.26 m,2=1621530,D2=187.82 m;求1、2、点的坐标,支导线的计算步骤,支导线的计算步骤,准备工作,支导线的计算步骤,支导线的计算步骤例已知x a=664.20 m,y a=213.30 m,x b=864.22 m,y b=413.35 m;,测得1=2120010,D1=297.26 m,2=1621530,D2=187.82 m;求1、2、点的坐标,(2)计算各边坐标增量,X=Dcos Y=Dsin,支导线的计算步骤,支导线的计算步骤,准备工作,支导线的计算步骤,支导线的计算步骤例已知x a=664.
12、200 m,y a=213.300 m,x b=864.220 m,y b=413.350 m;,测得1=2120010,D1=297.26 m,2=1621530,D2=187.82 m;求1、2、点的坐标,1.闭合导线,(二)闭合导线,闭合导线图,已知数据:AB,XB,YB,A、B为已知点,1、2、3、4、5为新建导线点。,观测数据:连接角B;导线转折角0,1,5;导线各边长DB1,D12,D51。,(二)闭合导线计算,1、角度闭合差计算和调整,若,已知数据:A1,XA,YA,导线转折角A,1,4;,边长DA1,D12,D4A。,测 量,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A,536.27,536.2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课程 测量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29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