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图形教学研讨.ppt
《空间与图形教学研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间与图形教学研讨.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空间与图形”教学研讨,澄迈县教育局教研室 蔡兴飞2009.10.教师提高班,:今天的主要内容:1、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空间与图形”板块有什么新变化?2、“空间与图形”在教学上有什么新要求?,一、新教材在“空间与图形”板块有什么新变化?,1、旧教材对“几何初步”板块安排的内容。2、新教材对“空间与图形”板块安排的内容。3、“空间与图形”板块的新变化。从整体上看,发生了3点大变化:,变化之一:内容板块发生了变化。“空间与图形”内容分成四个板块:1、图形的认识(刻画图形的特征)2、图形的测量(刻画图形的大小)3、图形与变换(刻画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刻画图形的位置)(原来没有这么分,只有
2、图形的性质和测量),变化之二:内容增加了。增加了“两大块两小点”。两大块: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两小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观察物体,变化之三:编排顺序改变了,新教材:按认知结构编排。立体平面立体旧教材:按知识结构编排。点线面体,从具体内容看,增加了7点新内容:,增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a+bc,人教四下,增加:观察物体(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人教五上,增加:平移、旋转、图形放大或缩小,人教二下,增加: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位置。,苏教一上,增加: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确定方向,人教三下,增加:用数对来表示位置,(a,b),人教六上,增加:方向和
3、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处,苏教六下,二、各个板块的变化情况与教学要求,(一)图形的认识1、“图形的认识”内容变化不大,但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有了新的变化。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图形的认识”教学有以下几点追求:1、追求教学开放。2、追求探索(操作)。3、追求前后知识的联系。4、追求联系生活。这就是教学方式的新变化。,2、图形的认识教学要求,(1)重视图形分类的价值,通过分类认识图形的特征。图形分类不仅仅在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分类活动,学生可以不断体会图形的特征。下面再提供一个低年级渗透图形分类的教学案例:准备下面的一些物品或类似的东西:一个橘子、一条肥皂、一罐牛奶、
4、一顶生日帽。引导学生借助操作思考下面的问题:哪些东西可以滑动,哪些东西可以滚动?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哪些有直的边?哪些有曲的边?哪些面是方形的?哪些面是三角的?哪些面是圆的?哪些有点或角?哪些没有?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第一,将物品分成方的和圆的;第二,将面分成直的和曲的;第三,将多边形按照边、角等进行分类。,(2)重视在变化中认识图形把静态和动态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运动变化中,去观察认识图形及其特征。有的图形按照标准位置放,学生们就能认出来,换一个角度学生就不认识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图形转一转、移一移、翻一翻,使图形动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变化中不
5、变的特征。,(3)重视从复杂图形中辨别基本图形鼓励学生能够从复杂图形中辨别一些基本图形,发展识图能力。比如从体中认识面。比如对于长方体直观图中长宽高的辨认,学生往往存在着困难,这里有一个教师的好的做法。他首先画一个长方体的直观图,然后问学生说:擦掉一条边,你们能不能把这个长方体还原。逐步的擦去长方体的某些边,只剩下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学生发现不能再擦了,再擦就还原不回原来的长方体了。于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但感受了长方体的特征,同时加深理解了长宽高。,(4)重视操作、观察、想象、推理、表达之间的结合在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必然要从事多种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学生的观察活动
6、,也包括学生的操作活动,比如撕、剪、拼、折、画,还包括学生的想象活动。当然,还包括一些非常简单的推理,以及对图形及其特征的表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能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进行有机的结合。比如说对于长方形特征的探索,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观察,提出一些猜想:它的两条对边相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操作对猜想进行验证。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长方形的特征。,(5)注重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师还应重视在图形及其性质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学习的时候是分散的,这就需要老师以适当的形式把分散的内容串起来。下面的两张表是有关图形性质的两个表:,(二)图形的测量,1、“图形的测量
7、”内容变化也不大,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方面又有哪些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案例。,由此可见,新课程中“图形的测量”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来获得测量的方法(包括公式),强调学生操作活动。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计算的公式和方法。,2、图形的测量教学要求,(1).在具体情境中,注重对所测量的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学中应重视结合一些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对所要测量的量(比如周长、面积)的实际意义加以体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学生对周长和面积容易混淆,这种混淆学生光通过记公式,是解决不了的。教学中不要过早的引入到计算,而应让学生对周长和面积有了一定认识以后再寻找公式。另外,一般教材在长、正方
8、形学完之后,直到圆才又一次出现周长。教师不妨在讲中间那些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除了关注图形的面积,也有意识地让学生求一求周长,将二者加以区分。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及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选择是用周长还是用面积来解决实际问题。,2体会度量的“含义”:要有单位,单位要统一,用单位去量,满足一些性质。如“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教学。通过比较大小引出面积单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度量的含义。实际上,度量的一个基本想法是,首先它要有一个单位,当然这个单位要统一;然后用单位去量;在量的过程中,要满足一定的性质,比如经常说的可加性:量这一段是1厘米,那一段是2
9、厘米,加在一起就是3厘米。要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体会这些性质。,3体会测量单位的大小,强化学生的感受。学生还需要通过实际活动建立对测量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比如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新课程以来,在这方面教师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4重视估测 在测量的学习中,应始终重视估测。估测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测量单位大小的认识。例如,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估测教室地面的面积。他们可能会利用目测的方法估计教室的长与宽,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可能首先估计一块地砖的面积,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地砖;可能分别估计讲台、每套桌
10、椅、空地等的面积,再将结果相加。不同策略之间的交流,将加深学生对量及其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探索面积、体积等公式掌握规则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公式,仍然是图形测量内容的重要方面,但教学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套用公式进行计算上,以至于将这部分内容简单地处理为计算问题。应重视对于规则图形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探索和应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对于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和图形间的相互关系,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也是大有好处的。,(三)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变换”是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平移”、“旋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对称现象”。1、对“平移与旋转
11、”的理解。简单的说,平移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旋转就是绕一个点转动一定的角度,但在实际情境中,我们往往搞不清是平移还是旋转。如:,平移:上面还是上面,下面还是下面。,旋转:上面变成下面,下面变成上面。,车轮的运动、摩天轮上的车厢是平移还是旋转?,复合运动。(既有平移又有旋转)其他运动。(不是平移也不是旋转)慎重命题如自行车是平移还是旋转?,2、为什么要增加平移、旋转的内容?第一,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的变换的现象,我们要提供给学生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这些现象。第二,图形的变换对刻画图形有很重要的价值。,3、“图形与变换”的教学有什么新要求?(1)重视操作活动,体会变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空间 图形 教学 研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2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