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的建构.ppt
《科学理论的建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理论的建构.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讲 科学理论的建构,一、科学知识的构成二、科学理论的建构三、案例分析: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一 科学知识的构成,(一)科学事实(二)科学定律(三)科学假说(四)科学理论,(一)科学事实,1 定义: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的真实描述或判断。2 类型:事实: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 事实:对观察试验所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事实:被观察和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3 特点 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 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科学事实具有系统性 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4 作用 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可学理论的基础 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
2、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二)科学定律,1 定义: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2 特征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简明性3 作用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三)科学假说,1 定义: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2 特点:科学性与猜测性统一 抽象性与形象性统一 多样性与易变性统一3 作用: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必经途径 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不同假说之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发展,(四)科学理论,1 定义: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
3、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2 结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基本原理或定律);逻辑结论(各种规律和预见)3 特征:客观真理性 全面系统性 逻辑完备性 科学预见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二、科学理论的建构,二 科学理论的建构,(一)科学认识的形成(二)科学理论的创立(三)科学理论的评价(四)科学理论的发展,(一)科学认识的形成,1 科学问题的提出(1)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为什么?,(2)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新的观察、实验现象同原有理论的矛盾。理论内部的逻辑悖论和佯谬。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不同学派观点的矛盾#社会需要同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矛盾。,(3)如何选择科学问题?,选题的基本原则创新
4、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社会需求原则,(一)科学认识的形成,2 科学事实的获取(1)科学观察的特点和功能(2)科学试验的特点和功能(3)观察试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观察渗透理论?仪器影响观察?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偶然性?,专题探讨1:为什么观察渗透理论,看看下面的图片,你还会相信自己的眼睛吗?,岳麓山的黑猫,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谈红楼梦:,专题探讨1:为什么观察渗透理论,1 理论在观察中的定向选择作用 引导观察者有意识的选择性接收外界信息2 理论在接受中的加工改造作用 帮助观察者理解和描述所接收的信息3 观察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处处渗透着理论
5、 4 观察渗透理论并没有取消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专题探讨2: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机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机遇,是指由于意外事件导致的科学发现,机遇的合理性在于客观世界本身就是必然形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他本应四次获诺贝尔奖,勒纳德(Philipp Lenard,1862-1947),因在阴极射线研究中所作出的开创性工作,被授予了19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本应四次获诺贝尔奖的勒纳德,第一次错失:1906年汤姆逊因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错失: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奖第三次错失:爱因斯坦在1921年因光电效应原理获奖,(一)科学认识的形成,3 科学假说
6、的形成(1)科学假说形成的条件 一致对应性 可解释性 可预测性(2)科学假说形成的方法,(二)科学理论的创立,1 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四个阶段2 创立理论的语言: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3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方法与非演绎方法4 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顿悟知觉与灵感,(三)科学理论的评价,1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相容性 自洽性 简单性2 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确证;证伪 判决性试验3 科学理论评价与检验的复杂性 观察的易谬性 理论结构的复杂性 评价的社会性 表达和确认的复杂性,(四)科学理论的发展,1 累积式发展观2 否证式发展观3 社会历史发展观,1.科学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理论 建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26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