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版《内科护理学》(传染病).ppt
《科学版《内科护理学》(传染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版《内科护理学》(传染病).ppt(1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科护理学,夏泉源 刘士生 主编,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课程改革规划教材,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第9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第1节 总 论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人类历史上,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流行十分猖獗并造成重大灾难。时至今日,鼠疫处于活跃期,霍乱时有流行,结核病卷土重来,AIDS有蔓延之势;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肾综合征出血热等仍然广泛存在;新发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对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了新的威胁,传染病防治工作
2、仍然严峻。只有坚持贯彻“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落实“三级预防”措施,才能最终达到控制或消灭传染病的目的,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一、感染与免疫 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过程受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机体的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及外界干预(如药物治疗)的影响,而可产生不同的表现。(一)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大多数传染病以隐性感染最常见。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3.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潜伏
3、于机体内不排出体外,人体不出现临床表现;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4.显性感染 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仅占小部分;少数传染病(如麻疹),则以显性感染为主。显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少数可转为病原携带者。5.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不出现临床表现。,(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1.侵袭力 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2.毒力 包括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和其他毒力 因子。3.数量 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与致 病力成正比。4.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遗传、环境、药物等因素发 生变异。经人工多次传代培养可使
4、病原 体的致病力减弱(如预防结核病的卡介 苗),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使病原体 致病力增强(如肺鼠疫),抗原变异可 逃避机体特异性免疫,引起疾病不断地 发生或使疾病慢性化(如艾滋病等)。,(三)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 又称先天性免疫。(1)天然屏障: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与附属器等外部屏障及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等内部屏障。(2)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各种粒细胞)和肝、脾、骨髓、淋巴结中的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3)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2.特异性免疫 后天获得的主动免疫。(1)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被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能对该抗原
5、产生致敏,再次与该抗原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2)体液免疫:致敏的B淋巴细胞再次受到该抗原剌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与致敏B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如IgG、IgM、IgA、IgD、IgE等。,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 病人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 水、食物、苍蝇 手、用具、玩具 吸血节肢动物 血液、体液、血制品 土壤 母婴传播3.人群易感性(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 包括地理、气象、生态环境等2.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生活条件、文化
6、水 平、风俗习惯、职业活动、医疗卫生条件等,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季节性 外来性和地方性4.有感染后免疫(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2.常见症状和体征 发热皮疹3.临床类型 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或普通型)、重型、暴发型(极重型);典型、非典型等。,四、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一)传染病的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资料3.辅助检查资料 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病原学检查(二)传染病的治疗1.治疗目的2.治疗原则3.治疗方法 一般及支持治疗 病原或特效治疗 对症
7、治疗 康复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三)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五、传染病区的护理管理和隔离消毒(一)传染病房的区域划分和隔离要求 1.清洁区 2.污染区 3.半污染区(二)传染病的隔离种类和要求1.隔离2.隔离的种类及要求 严密隔离(黄色标志)呼吸道隔 离(蓝色标志)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接 触隔离(橙色标志)虫媒隔离血液和(或)体 液隔离(红色标志)结核菌隔离(AFB隔离)(三)传染病的消毒种类和方法1.消毒的定义2.消毒的种类3.消毒方法分类4.常用消毒方法 物理消毒法 化学消毒法,六、传染病的护理(一)传染病护理工作内容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准确及
8、时报告疫情3.按照护理程序进行身心护理 4.密切观察病情5.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二)传染科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1.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2.基本掌握隔离消毒知识和技能3.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规律4.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5.熟悉各种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及预防措施6.严格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三)传染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发 热 传染病共有的、最常见的症状,多系感染性发热。【护理评估】1.健康史 2.临床表现(1)发热的特点:短期高热,见于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长期 高热,见于伤寒、布氏菌病;长期低热,见于结核病、艾滋病 等。稽留热,见于伤寒极期、斑疹伤寒;
9、弛张热,见于伤寒 缓解期、流行性出血热;间歇热,见于疟疾、败血症等。(2)伴随状况:发疹、黄疸,咳嗽、咯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头痛、乏力、肌肉酸痛、意识障碍等。(3)护理体检:生命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色泽、发疹,肝脾淋 巴结,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等。(4)心理状态:紧张、焦虑、恐惧和被约束等不良心理反应。3.辅助检查 血、尿、粪常规和血液、脑脊液、排泄物病原学检查等,【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体温过高【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整洁、空气新鲜,维持室温2024,湿度55%60%。2.补充营养与液体 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每
10、日至少摄入 2 000 ml,必要时静脉输液。3.皮肤和口腔护理 温水擦浴,更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饭后、睡前漱口,协助口腔护理。4.物理降温 冷敷头部或大动脉处,用3236温水或25%50%乙醇擦浴或冷(温)盐水灌肠等。脉搏细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禁用冷敷和乙醇擦浴,全身发疹者禁用乙醇擦浴。5.病情观察 监测并记录体温变化,观察生命征及病情变化。6.用药护理 按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和病因治疗,观察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去公共场所,防止感染。,发 疹 传染病可伴有皮疹(又称外疹)和黏膜疹(又称内疹)。【护理评估】1.健康史 2
11、.临床表现(1)皮疹的特征:出疹时间,皮疹形态及出疹顺序、分布部位等。(2)伴随状况:皮疹部位瘙痒、疼痛,及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3)护理体检:皮疹状况,红肿、破溃或感染和皮疹消退后的色素沉着;以及生命征、意识状态、浅表淋巴结和心、肺、腹部等情况。(4)心理状态:有无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3.辅助检查 皮疹局部穿刺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组织完整性受损,【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注意饮食护理,避免进食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洗浴(禁用肥皂水、乙醇),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内衣,避免皮损处受压、碰撞、
12、损伤。剪短指甲,避免搔抓皮损处,瘙痒重时用炉甘石洗剂和抗组胺类药物等。皮疹消退、脱皮时,用消毒剪刀修剪;出现皮肤大面积淤斑、坏死时,用海绵垫、气垫保护,防止大、小便浸渍,避免发生溃破。皮肤破溃或合并继发感染时,局部涂用2%甲紫、消炎软膏等。3.口腔护理 口腔黏膜疹,每日用温水或朵贝液漱口23次,进食后用温水清洁口腔;合并溃疡时,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后涂冰硼散。4.眼部护理 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用4%硼酸水或生理盐水清洁眼痂,滴0.25%氯霉素眼药水或涂抗生素眼膏。5.病情观察 观察皮疹(黏膜疹)消长情况以及与全身症状的关系,退疹时是否伴有脱屑、脱皮、结痂、色素沉着等变化。【健康教育
13、】保持皮肤清洁,保护受损的皮肤和黏膜,瘙痒时不能用手搔抓、不能用热水洗烫,出现脱屑、脱皮时,不能用手撕扯。,第2节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案例91男性,45岁。因腹胀、乏力伴皮肤瘙痒1个月,加重1周入院。意识清,精神差,慢性肝病面容,颈部及前胸见数枚蜘蛛痣,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无异常体征。腹饱满,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1cm,质地中等、有触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压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ALT 243U/L,AST 345U/L,ALB 29g/L,A/G1,TBIL 102mol/L。HBsAg、抗HBe、抗HBc均呈阳性。腹部B超报告:腹水少量。问题: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主要护理措
14、施。,(一)概述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病毒性肝炎,以甲型和乙型肝炎最多见,均可通过疫苗预防。1.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随胆汁经肠道排出。耐酸碱和低温,对热和紫外线敏感。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合成后释放入血,存在于唾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等各种体液中;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均能耐受,煮沸、高压蒸汽消毒可使之灭活;戊二醛、过氧乙酸等有较好消毒效果。丙型肝炎病毒:易变异,不易被机体清除,1005分钟及10氯仿、1:1000甲醛6 小时、高压蒸
15、汽和紫外线照射等可使之灭活。丁型肝炎病毒:以HBsAg作为外壳,必须与HBV共存才能复制,大多在HBV 感染基础上再感染HDV,引起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在肝细胞内复制,经胆道随粪便排出体外,碱性环境下较稳定,对热、氯仿敏感。2.发病机制 与病毒的损伤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应答相关3.病理 基本病理改变以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增生为特征。,(二)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资料(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在发病前2周至起病后1周从粪便排出HAV量最多,传染性最强;亚临床感染者为重要传染源。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2)传播
16、途径:甲型和戊型肝炎:以粪-口途经为主,水源和水生贝类(如毛蚶)食物的污染可导致暴发流行。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次要传播方式是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在我国母婴传播是导致婴幼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3)人群易感性: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2)流行特征:甲型肝炎:有明显季节性,秋冬季为发病高峰。戊型肝炎:多在雨季或洪水后,呈地方性流行。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以散发为主,HBV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2.临床表现(1)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乙、丙、丁型肝炎起病较慢,突出表现为病毒血症和消化系统症状。黄疸期:发热逐渐消退,黄疸逐渐加深于13
17、周达高峰,尿色加深如浓茶样,自觉症状减轻,以巩膜及皮肤黄染为标志。常见体征有肝大、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明显异常。恢复期: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食欲好转,黄疸逐渐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除无黄疸外,其他和黄疸型相似。临床症状较轻,肝功能轻、中度异常。乙型、丙型肝炎多见此型,易转变为慢性。(2)慢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或原有急性乙、丙、丁肝炎或有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种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肝功能异常者称为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中等硬度、有轻压痛;较重者有慢性肝病面
18、容、蜘蛛痣、肝掌和脾大;肝功能检查异常。,(3)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类型,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可引起,预后差,病死率高。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在2周内病情迅速进展,出现:黄疸急剧加深,出现“酶-胆分离。肝进行性缩小、肝臭。有出血倾向。迅速出现腹水或中毒性鼓肠。肝性脑病。急性肾衰竭。病程不超过3周,常因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而死亡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发病1526日之后出现上述表现,病程长达3周至数月,易转化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3)慢加急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4)慢性重型肝炎
19、: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亚急性肝炎的表现,预后差,病死率高。(4)淤胆型肝炎又称毛细胆管型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型肝炎,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5)肝炎肝硬化:除外其他原因后,有食管及腹壁静脉曲张、腹水等门静脉高压表现的慢性肝炎或影像学检查发现肝缩小、脾大、门静脉和脾静脉明显增宽等表现。(6)心理状态:紧张、焦虑、不安、忧愁、消极悲观、怨恨愤怒、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3.辅助检查(1)血常规(2)肝功能检查:血清酶,血清蛋白,血清和尿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胆固醇,肝纤维化指标。(3)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三)治疗要点1.急性肝炎
20、 早期卧床休息,急性期应隔离,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待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后继续休息13个月;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补充多种维生素和选用保肝药物;急性丙型肝炎早期可使用干扰素或长效干扰素或加用利巴韦林治疗。2.慢性肝炎休息和营养。抗病毒药物治疗。非特异性护肝药物。其他药物。3.重型肝炎支持疗法。促进肝细胞再生。治疗并发症。抗病毒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和肝移植。4.淤胆型肝炎 在护肝治疗的基础上,试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5.肝炎肝硬化,(四)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1.活动无耐力 2.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3.焦虑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5.潜在并发症:出血、肝性脑
21、病、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等。(五)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休息:急性肝炎:在发病1个月内,应安静卧床休息,症状好转、肝功能改善后,可逐渐增加活动。慢性肝炎:根据病情和肝功能状况合理安排休息,活动期应静养,稳定期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度。重型肝炎应绝对卧床休息。(2)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有利于肝功能恢复。各型肝炎病人均应戒烟和禁酒。(3)心理疏导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修剪指甲,以防瘙痒时抓破皮肤,造成感染。大量腹水、长期卧床者应预防压疮的发生。有出血倾向时,应避免碰撞、损伤,不用手挖鼻、牙签剔牙和硬牙刷刷牙。3.生活护理,4.病情观察 观
22、察生命体征、消化道症状和黄疸程度、神志和瞳孔,注意有无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等早期表现。5.用药护理 按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注意剂量和疗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六)健康教育 介绍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识,强调适当休息和合理饮食的重要意义,指导用药和家庭护理、自我保健的方法。(七)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 甲型、戊型肝炎自发病之日起消化道隔离3周;急性乙型肝炎进行血液(体液)隔离至HBsAg转阴;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人应分别按病毒携带者管理,禁止献血。接触甲型、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应检疫45日;密切接触急性乙型、丙型肝炎者亦应医学观察45日;密切接触戊型肝炎者应医学观察60日。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消
23、化道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以预防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播流行。预防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重点是防止病毒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3.保护易感人群 幼儿、学龄前儿童和其他高危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纯化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以获得主动免疫预防甲型肝炎。HBsAg和抗-HBs阴性的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为阻断母婴传播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普种。,第3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案例92 弟弟,5岁。高热、头痛、呕吐3日,清晨抽搐1次,于7月28日急诊入院。体温39.5,血压100/62mmHg,呼吸30次/分;浅昏迷,唇绀,颈抵抗明显,双侧Babinski征(+);心肺无异常现。血白细胞14109/L,中性84;脑
24、脊液微混,细胞数200106/L,多核80。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问题:主要护理问题。抢救配合。病情观察。,(一)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存活者可有后遗症。1.病原学 乙脑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和酸敏感,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加热100、2分钟或56、30分钟可灭活病毒。2.发病机制 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后引起病毒血症,当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量多、毒力强,病毒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
25、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3.病理 乙脑病变可累及脑和脊髓,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病变最为严重。脑实质和脑膜血管充血扩张,大量浆液性渗出,形成脑水肿;脑实质病变、颅内压升高、脑水肿等,引起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等临床表现,以及脑实质损伤部位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二)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资料(1)传染源:人感染后病毒血症短暂,血中病毒含量少,不是主要传染源;猪易感率高(幼猪感染率可高达100)、感染后血中病毒含量多、病毒血症时间长、传染性强,是最主要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蚊虫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蚊感染病毒后不发病,但可携带病毒越冬、经卵传代,成为乙脑病毒长期的储存宿主。(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科护理学 科学 内科 护理 传染病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2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