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十五十六.ppt
《神经生物学十五十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生物学十五十六.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五章 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e system)自主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对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维持和调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889年Langley等用烟碱研究神经纤维与周围神经节细胞关系时发现,从胸腰部和腰骶部发出的神经纤维在分布和功能上都与躯体神经不同,由此提出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自主神经系统并非完全独立自主,它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通常也称为植物神经系统(vegetativenerve system)。虽然它包括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但以前习惯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纤维,并将其分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因为在功能上自主神经支配那
2、些不受意识控制的组织和器官,如心脏、腺体和平滑肌等,因此也常被称作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e system)。自主神经系统包括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部分和外周部分。交感神经的中枢起源于整个胸段脊髓(T1-T12)及1-3节腰段脊髓(L1-L3)灰质侧角;副交感神经中枢起源于部分脑神经及2-4节骶段脊髓灰质侧部。,第一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自主神经系统与躯体神经系统的感觉神经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没有很大区别,但它们的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很大差异。此外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分布和功能上有各自特征.一.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主要区别躯体神经从中枢神经元发出的纤维
3、都是直接到达所支配的效应器官;自主神经的传出纤维必须经过一个周围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再支配其效应器官。由中枢发出到神经节的纤维称为节前纤维,由神经节发出的纤维则称为节后纤维(下图)。躯体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存在;自主神经系统则常常先攀附在脏器和血管表面形成神经丛,再由神经丛分出分支到达效应器官.躯体部分为单神经支配;内脏器官除肾上腺髓质、汗腺和骨骼肌外,大部分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而它们对内脏器官的效应是相互拮抗的。躯体神经终末释放单一的神经递质(Ach);而自主神经系统神经终末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Ach,去甲肾上腺素,肽类等。,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及机能特征 交
4、感神经节(sympathetic ganglion)大都位于椎旁神经节组成的神经干内,节前纤维在那里换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达效应器官,其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兴奋时发生的反应比较弥散;副交感神经节(parasympathetic ganglion)则多位于效应器官的壁内或附近,其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兴奋时发生的反应比较局限(下图)。交感神经分布很广,几乎所有脏器都有交感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分布稍差,在肾上腺髓质、汗腺、脾脏、竖毛肌和大部分内脏的血管没有副交感神经支配。自主神经对效应器官的支配有持久的紧张性作用。如切断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引起心率加快,说明它原本有紧张性冲动传出,
5、对心跳频率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切断心交感神经则心率减慢,说明它也有紧张性冲动传出。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当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活动时,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机体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即动员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在力量适应环境的急变。非迫切需要的活动被抑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局限,而且在机体安静状态时增强,在于保护机体。三.内脏的感觉传入最早提出自主神经系统概念的Langley曾坚持认为自主神经系统中没有向中枢输入的纤维,以后用电生理学等方法有力地证明在自主神经系统中存在传入纤维。内脏感觉传入神经虽然在形态和结构上与躯体感觉神经大致相同,但仍然具有自身的有些特点:内脏感觉纤维数目较少,仅占传入纤
6、维总数的10%,其中细纤维占多数。其痛阈较高。对于一般强度,能引起皮肤的刺激并不引起主观感觉(手术时翻动内脏并不引起病人疼痛)。但当内脏在比较强烈的活动时可引起感觉,如空腹收缩引起饥饿。内脏感觉的传入纤维行走于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纤维内,但它的传入途径较为分散,即一个脏器的传入纤维可经过几个节段的脊神经进入中枢。由于一个脊神经中常包含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因此内脏疼痛往往是弥散的,而且定位也不准确。如当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时,常伴有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的牵扯痛。,第二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英国生理学家Loewi通过蛙心灌流实验发现,当电刺激支配蛙心的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减慢,用此蛙心的灌注液灌注另一
7、蛙心标本,可使后一蛙心率也随之减慢。当时将此引起心脏抑制的物质称为迷走素。后来有人实验发现交感神经终末兴奋时也释放化学物质,称为交感素。不久证明迷走素是乙酰胆碱,交感素是去甲肾上腺素。一.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 1.乙酰胆碱(Ach)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终末都释放ACh作为递质。极少部分的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也释放ACh.2.去甲肾上腺素(NE)除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外,极大部分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均以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3.嘌呤类和肽类递质这一类递质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内,其细胞核位于消化道壁内神经丛,接受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研究发现心脏
8、中存在多肽类神经纤维(左图)。,二.自主神经系统递质的受体递质的受体是指突触后膜或效应器膜上能与递质特异结合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递质必须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有的递质对其所支配的效应器既具有兴奋性效应,同时也有抑制性作用,其原因在于效应器细胞膜的受体有不同的亚型。1.胆碱能受体有两大类:一类能同毒蕈碱(muscarine)结合而产生与乙酰胆碱结合类似效应的受体,称为M型受体;另一类能与烟碱(nicotine)结合的称为N型受体。M型受体广泛分布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膜上,结合递质后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兴奋效应,如心脏活动的抑制,消化腺分泌增加,肠胃平滑肌收缩等。根据受体阻断剂的不同
9、又分为M1,M2和M3三种亚型,它们分别分布于神经组织,心脏和外分泌腺。阿托品是M型受体的通用阻断剂。N型ACh受体分布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分别为N1和N2亚型。N1可被六烃季铵阻断,N2阻断剂是十烃季铵。筒箭毒是N型受体的通用阻断剂。,2.肾上腺素受体能与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有两类:型肾上腺素受体(受体)和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受体又分为1和2 两种亚型。受体和受体的分布情况不同,有的组织只有受体或受体,有的组织器官既有受体又有受体(下表)。儿茶酚氨与受体或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的
10、效应以兴奋为主,但对平滑肌的作用是抑制的;与受体结合后的效应主要是抑制,但对心脏的作用却是兴奋的。第三节 自主神经对主要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人机体内一些器官和组织共同组成与某类活动有关的系统,完整而协调的系统实际上是各器官间相互关系的综合。一个系统的各器官之间及其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协调,主要是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进行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包括内脏-内脏、内脏-躯体和躯体-内脏反射。,一.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控 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受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前者对心脏具有兴奋作用,后者则有抑制作用
11、。两种神经都经常发出冲动到心脏。控制心脏的搏动频率和收缩强度。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从脊髓 1-5 胸段发出,在胸腔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形成心脏神经丛,其分支支配心脏各部位,它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房室交界传导加速、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加强。心交感神经的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和正性变力作用。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或疑核发出,行于心迷走神经干中。在胸腔内心迷走神经纤维与心交感神经一起组成心脏神经丛,其分支进入心脏后在心内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束及其分支和心房肌。其终末释放乙酰胆碱,与心
12、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具负性变时、负性变传导和负性变力作用.,2)血管的神经支配除了毛细血管外,血管壁都有平滑肌分布,大多数平滑肌活动都受自主神经调节。它们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体内几乎所有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只是不同部位血管中它们分布的密度不同。其终末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它支配的血管平滑肌上存在和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与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由于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比与受体结合能力强,故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舒血管纤维主要包括交感和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纤维存在于支配
13、骨骼肌微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内,其终末释放乙酰胆碱。这些纤维平时没有紧张活动,只有当情绪激动和发生防御反应时发放冲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而血流量增加。少数器官如脑膜、唾液腺和外生殖器等血管平滑肌既受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支配,又受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终末释放乙酰胆碱.与血管平滑肌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使血管舒张。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的活动只对器官的局部血流起调节作用,对循环系统的总外周阻力影响很小。,2.心血管中枢心理学中把与控制某一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中枢。而控制心血管的神经元并不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一部位,它广泛分布于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各个水平上。它们的功能不同,但又
14、相互联系和配合,协调心血管系统的活动。1)延髓是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早期横断脑干的实验发现,只要保留动物的延髓及延髓以下中枢部分的完整,心血管系统就可以维持其正常的紧张性活动,并能实现一定的心血管反射活动。进一步实验证实此中枢至少包括 4 个部位的神经元,位于延髓头部腹外侧的缩血管区,其神经元的兴奋引起交感缩血管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位于延髓尾部腹外侧部的舒血管区,其神经元兴奋抑制缩血管区神经元的活动,使心血管紧张性活动减弱;心迷走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称为心抑制区,通过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抑制心脏的活动;位于延髓的孤束核作为传入神经接替站,接受来自心脏血管的各类感受器的传
15、入活动,再将信息传给其他各中枢部分的神经元,继而影响心血管的活动。,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活动整合中枢延髓以上的脑干、大脑和小脑都存在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它们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比延髓基本中心更高级,主要完成心血管活动与机体其他功能之间的复杂整合。如下丘脑在体温调节、摄食及发怒和恐惧等情绪反应的整合中伴有心血管活动的变化。在遇到危急信号时出现的“防御反应”就是下丘脑整合中枢起重要协调作用.大脑一些部位能影响下丘脑和脑干心血管神经元的活动。小脑某些部位受刺激哭引起心血管活动反应,主要与姿势和体位变化相关。3.主要的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反射这是重要的内脏-内脏反射,起调节血压的作用
16、。其感受器存在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终末。血压升高而动脉管壁被牵拉时,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增加。感受器传入冲动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到达延髓孤束核后通过对延髓心血管中枢的影响,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加强,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活动减弱(右图)。,反射的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舒张及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而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加强,动脉血压回升。压力感受器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时,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时起着重要作用。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的大血管壁
17、上存在许多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感受器,总称心肺感受器。其中一类机械或压力感受器,当心房、心室或肺大血管壁内压力升高或血容量增多时受到牵拉而发生兴奋;另一类为化学感受器,可被前列腺素、环激肽和某些药物如藜芦碱等刺激而产生兴奋。心肺感受器的传入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内,到达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后使交感紧张性降低,心迷走紧张性加强,心率减慢,雪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导致血压下降。动物实验发现,心肺感受器兴奋时肾交感神经活动的抑制最明显,可使肾血流增加,肾排水和排钠量增多。说明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在血量以及体液的量和成分方面的调节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二.自主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1.胃肠系统的
18、神经支配及其作用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是通过自主神经和胃肠内在神经两个系统的相互协调而实现的。食管到肛门消化道管壁的结构擦内到外包括: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环形肌层、纵形肌层和浆膜层.胃肠的内在神经是位于粘膜下层的粘膜下神经丛(Meissner plexus)和位于环形肌和纵形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Auerbach plexus)组成。其内有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约108个,包括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神经丛内的神经纤维把胃肠管壁上的各种感受器和效应器细胞与神经元相连接,起传递感觉信息、调节运动神经元活动的作用(图示)。支配胃肠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称为外来神经。交感神经从
19、脊髓腰段侧角发出经腹腔神经节、肠系膜神经节或腹下神经节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到胃肠壁的肌束、血管平滑肌和内在神经丛的神经元,其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抑制内在神经丛中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抑制下行传导的活动。副交感神经通过迷走神,经和盆神经支配胃肠,它以节前纤维的形式终止于内在神经丛的神经元上。丛内多数副交感神经纤维为兴奋性胆碱能纤维,少数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的抑制性纤维。其终末释放的是肽类物质如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脑啡肽和生长抑制素等,故称肽能纤维.2.自主神经系统对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消化道壁的内在神经丛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元,它们能感受肠腔内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以局部反射的方式调节消化器
20、官的运动和分泌。自主神经可间接通过改变内在神经丛中神经元的兴奋性来调节消化器官的活动;也可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和腺体,直接调节它们的运动和分泌,其中迷走神经的作用占比较重要的地位。1)自主神经对胃的运动和分泌的影响当胃开始充盈时,迷走神经活动引起胃扩张,这种由于吞咽反射引起的胃舒张也称为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它直接减少胃内压以容纳更多食物入胃。与容受性舒张有关的是迷走神经中的VIP肽类神经纤维。在其他时相迷走神经活动使胃运动增加;当迷走神经被切除后胃的排空明显减慢。迷走神经对胃酸分泌的调节也具有多种控制作用。迷走神经还刺激胃粘膜释放促生长素抑制素。,2)自主神经
21、的小肠运动调节食物在肠内运动的主要形式是蠕动,引起蠕动是肠壁平滑肌的交替舒张活动。副交感神经节肽能神经元的节后纤维抑制肠的蠕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只是调节副交感神经元的传递。副交感神经元中的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可兴奋肠壁纵形肌兴奋,其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扩散到环形肌。环形肌还受到肠腔内食物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形成内在神经元兴奋的影响和副交感神经节肽能神经元的周期性抑制。由于这种兴奋-抑制-兴奋-抑制的交替影响,形成收缩-舒张-收缩-舒张活动,从而产生蠕动。但这只是一种模式而已(下图)。3)自主神经对胆囊和胰腺分泌活动的调控切除迷走神经引起胆囊扩张,流出胆汁明显减少,胆囊到十二指肠的阻力明显降低。这
22、可被胆碱能受体阿托品模拟。提示正常情况下支配胆囊的迷走神经胆碱能纤维具有一定紧张性活动,使胆囊和胆管处于收缩状态。近来实验也证明,迷走神经可抑制胆囊的收缩,促进胆汁大量排放。胰腺包括分泌胰消化酶、碳酸盐的外分泌腺和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内分泌腺。这两部分均受自主神经的调节.电刺激迷走神经导致胰液分泌,迷走神经对外分泌活动又具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迷走神经兴奋可刺激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同时又可通过刺激胰岛释放生长抑制素间接抑制它们的释放.三.自主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自主运动。它主要是通过支配呼吸肌的躯体运动神经系统实现的。但自主神经系统迷走神经对呼吸节律形成
23、和维持都具有重要作用。1.呼吸节律的产生完整动物的呼吸节律产生于脑干。延髓存在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其中的呼吸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背侧和腹侧的两组神经核团内,它们的轴突下行支配与呼吸有关的骨骼肌。关于呼吸节律产生的机制有各种假说。最流行的是局部神经元回路反馈控制假说。认为在延髓内存在一个中枢性吸气运动发生器,可引发吸气神经元呈现斜坡型渐进性放电,产生吸气;另外还存在一个吸气切断机制,使吸气切断而转为呼气。二者既有相互间的作用,又各自受到脑桥内侧核和迷走神经活动的调节。,2.呼吸节律的反射性调节呼吸节律虽然产生于脑干,但其活动又受到来自呼吸器官本身、骨骼肌和其他系统的感受器传入的反射性调节。主要有:1
24、)肺牵张反射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两部分。前者指肺充气或被动扩张引起吸气抑制的反射。其感受器存在于呼吸道平滑肌中。当肺扩张感受器兴奋时,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使吸气切断机制激活,使吸气转为呼气和使呼吸频率加快。肺缩小反射是由于肺缩小引起吸气运动的反射。其感受器也在呼吸道平滑肌中。它对平静呼吸调节无多大意义,对阻止过度呼吸和防止肺不张具有意义。2)防御性呼吸反射整个呼吸道内存在与这一反射相关的感受器,它们是迷走传入神经的终末。当呼吸道内有异物、炎症或分泌物时,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防御性呼吸反射,以清除异物和防止它们进入肺泡。如咳嗽反射,其感受器在呼吸道粘膜。感受器的冲动经迷走神经
25、传入至延髓,触发一系列协调动作,引起咳嗽。喷嚏反射是与咳嗽反射类似的防御性反射,只是它的刺激来自鼻粘膜感受器,传入经过三叉神经。,四.自主神经系统对瞳孔活动的调节瞳孔由虹膜所围成,虹膜内有环状和辐射状两种平滑肌。环状肌也称瞳孔括约肌,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收缩时瞳孔缩小;辐射状肌也称瞳孔散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瞳孔开大。两组平滑肌处于对立统一状态,维持它们于一定紧张性,瞳孔保持一定口径。1.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会随光照强度而发生变化,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属于内脏-内脏反射。其感受器为视网膜中感光细胞。当强光引起感光细胞兴奋后,冲动沿视神经传入,经外侧膝状体到中脑的四叠体顶盖前核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 生物学 十五 十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2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