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件.ppt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课件.ppt(2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部分 绪 论,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以及它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为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重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学,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一、什么是社会学一是侧重于以社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德(A.Comte)、斯宾塞(H.Spencer)、涂尔干(E.Durkheim),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二是侧重于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韦伯(M.Weber),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三是不属于上述两种的说法的,其中有
2、些观点影响较大,但最终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其中主要有“剩余说”、“学科说”、“调查说”、“问题说”等。郑杭生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三、如何学习社会学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熟悉社会学术语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
3、势来思考问题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超越个人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一、社会目标:解释、预测、控制二、社会学的功能1、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2、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三、社会学的应用,1、研究的科学家2、政策顾问3、专家4、教学5、非专业目的,第三节 社会学起源和发展,一、社会学诞生 从社会学诞生的历史背景来看,社会学是现代性与民族国家的产物,它的诞生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市民社会的危机,以及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对于社会学究竟诞生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但绝大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A.孔德
4、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 4卷中正式提出。,二、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学诞生的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孔德和斯宾塞(H.Spencer);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韦伯(M.Weber)和涂尔干(E.Durkheim);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其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帕森斯(T.Parsons);第四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到70年代末,是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的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多元综合的
5、新时代,各种新的综合理论大量涌现。,三、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简况,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传入时期、成长时期、建设时期、中断时期和恢复重建时期。据考证,中国各种书刊中最先采用“社会学”一词的是谭嗣同1896年出版的仁学。社会学在初传入中国时,叫做“群学”或“人群学”。最初用这一名称的是康有为。据梁启超所记广州长兴学舍教育大纲,康有为在1891年曾把“群学”同政治学原理一起并列为经世之学。但是,谭嗣同只是提到社会学,而没有涉及具体内容。严复是以群学的名称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内容的第一人,他于1889年到1903年期间,陆续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翻译为群学肄言,并得以正式出版,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开
6、端。中国社会学在1949年以前,先后经历了成长期和建设期,并获得了飞速发展,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到50年代初,受苏联的影响,我国在高等学校就停止了讲授社会学,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1979年,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轨道上,中断了近30年之久的社会学也开始得以重建,并很快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四、当代中国的社会学研究,(1)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2)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3)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研究(4)社会利益群体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5)中国社会保障研究(6)社会问题研究(7)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参
7、考资料,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9年版。3、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5、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复习思考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是什么?2、如何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第二章 社会学理论与
8、研究方法,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研究方法,为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重点:了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6学时,第一节 社会学理论模型,一、演化模型 使用自然进化的观点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有孔德:野蛮社会工业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二、功能模型 代表人物:帕森斯 社会本身能自我调节,并趋于稳定 社会是自我维持系统 社会能维持系统稳定发展,一、,三、冲突模型,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达伦多夫
9、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四、符号互动模型,基本假设: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符号
10、互动模型主要观点,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一、研究问题和假设的形成现存理论中需要研究验证的问题早先研究发现的事实人类好奇心,二、研究设计,实验设计:解决
11、两个变项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验过程中,往往缺少实验团体自然实验:大多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比较性历史研究:以历史资料作为研究资料。调查研究:使用问卷、访问和态度量表作为工具,三、资料收集,1、参与调查、问卷调查、直接观察法(注意资料的效度、信度、代表性)2、资料收集的技术,四、资料分析,规范型:有结构 开放型:无结构,可以自由想象,但浪费时间,五、解 释,收集资料是否有效的最终表现形式1、资料之间的联系与原因2、时间顺序3、统计说谎,参考书,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
12、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M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复习思考题,1、试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区别?2、试述功能模型与冲突模型的区别?3、试述信度和效度的关系?,第三章 社 会,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重点:了解什么社会,并掌握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8学时,第一节 社会概述,一、社会的词源与意义。中文中“社”与“会”的本义和扩展意义,英文中“society”及其相关词汇的含义社会本质上是指人和人的一种结合方式和结
13、构状态。,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1、唯名论。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空 洞的概念的唯名论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2、唯实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3、建构论。建构论者力图避免前两种看法的对立状态,而从社会过程性的建构入手,动态地看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二、社会的要素和结构 1、社会的本源要素:自然环境;个体;社会群体与组织。2、行为要素:社会结合与交往;物质经济;政治;文化。3
14、、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人际结构。,第二节 社会的类型及特征,一、类型1、K.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5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极其初级阶段)。,2、根据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 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初民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二、社会的主要功能1、整合的功能。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统一的局面。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从而保持和发展人们的相互关系
15、。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而社会则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参考书,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复习参考题,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社会有哪些功能?,第四章 文化,目标和要求: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基本定义,把握文
16、化的特征、结构与功能,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的分析视角,第一节 什么叫文化,文化的定义 普芬多夫: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文化的特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文化的复合性;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的传递性;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文化的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17、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指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文化的抵制和对抗。,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它即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形式。文化丛 文化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
18、合在一起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如春节庆祝活动等。文化模式 所谓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第四节 文化的分析,文化模式的交流 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文化边际: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文化模式的评价,文化中心主义: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
19、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方面的多元一体格局在文化上呈现多元的特色。文化交流和文化共享为文化进步和社会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现代化并非“汉化”或“西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民族传统。在当前的建设中,必须保持和发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点,充分考虑民族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各族文化共同繁荣前提下的社会进步,决不能以牺牲某一民族文化为代价。,参考书目,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9年版
20、。2、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复习思考题,E.B.泰勒的文化定义是什么?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试析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第五章 社会化,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准确理解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掌握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基本角度,了解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化的主要机构,明确社会化的过程与基本内容,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化
21、问题。重点:社会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内容,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狭义: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广义:社会化不仅是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社会化的类型,初级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发展社会化: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作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
22、过程。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看作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第二节 社会化的必要条件,社会化的个人生物条件: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社区,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内容和过程,关于社会化的理论库利“镜中我”理论: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映而形成关于自我的概念。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是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
23、性期。埃里克森:社会化贯穿人成长的一生,并把人的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感、认同与角色混淆、亲密与孤独感、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完善与绝望。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再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第四节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早期社会化的困境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代差问题,参考书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教研室 社会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
24、LL出版公司,1999年版。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复习思考题,1、简析狭义的和广义的社会化研究领域。2、简述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并联系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社会化过程中应注意完善和加强哪些机构?3、简述社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4、简述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化问题。,第六章 社会互动,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准确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涵义,掌握社会互动的基本理论,分析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并着重介绍了集体行为重点: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式、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12学时,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就是个
25、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近、接触等方式而发生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二、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社会互动的过程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1接近和接触阶段。2理解与了解阶段。3调整与反应阶段。,影响社会互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生物因素第二,心理因素第三,社会因素第四,文化因素,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1、乔治米德:每个人都有自己与自己的交往过程,按照符号进行交往,所有符号都有文化意义上的特征,互动是以有意义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2、郝伯特布鲁默:我们是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规定我们对它的行动;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在任何情景下,我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 概论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22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