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发展.ppt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发展.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讲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2.1 社会保障的萌芽,一、中外早期社会保障思想及实践的发展 中国早期的、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追溯到2000年多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漫长的封建社会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致使与商品生产和交换相联系的商业保险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3,国外对社会保障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古代的巴比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也做过与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类似的设想。西方早期社会保障思想与当时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密切相关。从实践的角度看,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一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表现为:从私人义务,到成员间的互助互济,再到民间和宗教的慈善事业。
2、,4,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济贫法,对救济贫困采取社会行动,制定有关社会立法的行为,发生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和工业化初期产生大量社会问题之后。其典型代表,当属英国的“济贫法”。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即旧“济贫法”。其基点是对无业游民实行政府救济和强迫劳动。,5,1834年,英国颁布修正案(简称新济贫法),进一步承认社会救济是公民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政府负有实施救济、保障公民生存的责任;社会救济不是消极行为,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应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类事业。,6,如何评价新旧济贫法:,均实行强迫劳动与贫困救济相结合的原则,本质上仍属于慈善救济,是宗教团体慈善救济的扩大
3、化。新“济贫法”中的规定非常苛刻。依靠救济的人必须接受三个条件:丧失个人声誉,接受救济被社会看作是一个污点;丧失个人自由,必须禁闭在贫民习艺所里劳动;丧失政治自由,失去公民权特别是选举权等。,7,坚持的是一项“不够格”(Less eligibility)的原则,即一定要使依靠救济的贫民的状况比最低一级的靠工资为生的人的境况要差。理论基础: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对有关贫困的社会经济政策起到了重大影响。他认为贫困是私人的问题而不是社会的问题。贫困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对抗社会的失败,贫困的主要责任在贫困者自身。,8,1911年,英国政府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和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标志着实行了4
4、00余年的英国“济贫法”的躯体,即它的济贫形式的寿终正寝。,9,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历史和理论背景,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基本条件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充分条件:劳资矛盾尖锐化和工人运动兴起,10,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和理论背景,西方的“福利国家论”:直接促进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最早宣传“福利国家论”的是19世纪70年代统治德国经济学界的新历史学派。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在德国产生,除理论上的准备外,还有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原因。,11,社会保险制度起源于德国,1883年5月31日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疾病社会保险法。德国于1883、1884、1889
5、年分别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三个社会保险计划的意义:标志工人、雇主和国家共同参与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式产生。,12,2.3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发展,一、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形成及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震荡,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罗斯福新政”:主要措施是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国家(除英国等少数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主要是解决工伤事故补偿、老年人年金、疾病保险等较为急迫的问题。在两次大战之间,欧洲国家社会
6、保障立法的中心目标是解决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问题。,14,二、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阶段的特征,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建立的,有很强的应急性质和“被迫上马、零敲碎打”的色彩。其特征有:立法和计划都带有试验性质,不断出现调整和变化,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各种探索。各项保障措施大多是分散且不成体系:保障对象城市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保障内容涉及某些特殊危险或不测事由,以补偿贫穷者蒙受的直接经济利益损失为主要目标。,15,“济贫法”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逐渐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立法所代替。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逐渐从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集中于中央政府。,16,在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得以建
7、立的20世纪30年代前后,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这个时期,对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起过重大影响作用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阿赛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和约梅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三、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与福利经济学和国家干预理论,17,阿赛庇古的福利经济学:,阿赛庇古被西方学者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他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18,庇古的理论以“基数效用论”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
8、所谓基数论是用1,2,3,4,的基数来进行衡量、比较和表示消费满足,而计算的基础则是边际效用价值论。庇古论证了经济福利增大的可能性,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一是社会的福利将随国民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大,二是社会福利由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而增大。,19,庇古假定在收入分配中有一个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同一英磅的收入对穷人和富人的效用是不相同的,穷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大于富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20,主张: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9、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实行普遍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21,凯恩斯本人并不属于社会改良派,但其主张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理论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生产过剩、失业严重,传统自由放任主义资本主义理论对此束手无策)。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理论基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凯恩斯经济理论逐步成为主流理论,国家干预学说促使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约梅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22,主张:提出的有关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充分就业、最低工资立法、累进税制)。清除贫民窟
10、、改革教育、限制工作时数、兴建公共工程设施等措施。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人积极宣传的“福利国家”的理论依据。,23,福利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英美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卡尔多、希克斯等在批判和吸收庇古旧的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即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一)序数效用论 认为物品的效用不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进行比较。,24,(二)帕累托最优原理,帕累托最优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概念发展、演化而来的。,25,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又称帕累托效率(Pareto Ef
11、ficiency):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的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26,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通俗地讲“帕累托改进”是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福利。,2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非帕累托效应”,1、中国“?式”改革的选择激进式(big bang):核心是大力推进私有化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保障 基本理论 实践 发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22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