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业:高效注水开发工艺技术.ppt
《石油工业:高效注水开发工艺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工业:高效注水开发工艺技术.ppt(2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效注水开发工艺技术,内容提纲,油田注水开发理论 注水井生产分析注水管网生产分析,油田注水开发基础裂缝性低渗油藏注水开发高含水期水动力学调整方法,油田注水开发理论,油田注水工艺技术,水质及注水系统注水井吸水能力分析分层注水技术注水指示曲线分析与应用提高注水系统效率技术,1.1 砂岩油田的注水开发,在进行油田开发方案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油田开发方式,且应当尽可能充分利用油藏本身的天然能量来开发油田。,我国现有油田绝大多数不具备充足的天然能量补给条件,世界油田开发的历史也表明,若只依靠油田本身的能量开发,采油速度低,采收率小,原油产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1 高含水油田注水开发理论,大庆油
2、田于1960年投产,1976年原油产量5030万吨,1994年超过5600万吨,但是从1998年开始下降,到2002年降到5013万吨。1976年至2002年,27年高产稳产5000万吨原油后,2003年产量降至4840万吨,2004年产量4640万吨,2005年产量4495万吨,2006年产量降至4341万吨,2007年产量4170万吨,2008年产量4020万吨。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19亿多吨,占同期中国原油总产量的40%左右。,大庆油田产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不久前正式要求大庆油田在4000万吨年产量的基础上,实现原油生产的10年“硬稳定”,这是对国家要求的落实。2007年,大庆油
3、田实际生产原油4169.8万吨,原油产量仍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近25%。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与中国海关总署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生产原油18665.7万吨,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大庆油田产量,水驱储量控制程度83%水驱储量动用程度76.1%平均采收率31.5 油水井数比2.03,59,单位:亿吨,胜利油田注水开发基本情况,截至2006年底,油田分公司主体投入开发油田59个,注水开发油田54个,水驱动用地质储量27.93亿吨。,1.1.1 油田注水时间,油田合理的注水时间和压力保持水平是油田开发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不同类型的油田,在油田开发的不同阶
4、段进行注水,对油田开发过程的影响是不同的,其开发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别。一般从注水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早期注水晚期注水中期注水,截至1964年底,大庆油田有注水井239口,主要采取笼统注水。,前苏联,早期注水,美国,晚期注水,在饱和压力附近,地下原油流动条件最好;,对地下油层特征认识较清楚,开发较主动;,保持地层压力,可以获得较长时期的高产稳产,从而缩短开采年限。,有利于早日收回投资,选择合适的注水时机对于充分利用天然能量,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具体油藏要确定最佳注水时机时,要考虑以下因素:,1.1.2 注水时间的确定,油田天然能量的大小油田的大小和对油田产量的要求油田的开采特点和
5、开采方式(低渗透油田),注水井在油藏所处的部位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1.1.3 注水方式,油田的油层性质和构造条件,确定注水方式的主要依据:,目前国内外油田所采用的注水方式,将注水井和生产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度均匀地布置在整个含油面积进行开发。,面积注水,根据油井和注水井的相互位置及构成的井网形状,将面积注水进行分类,面积注水方式,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油田之间,关于面积井网的命名方法可能是不同的。是以生产井为中心包括周围的注水井而构成的注水网格来命名,在这个网格中一共有几口井,就称为正几点井网,简称几点井网。若将正井网中的生产井与注水井的位置调换而得的井网,称为反井网。,
6、面积注水井网的命名,1.2 裂缝性低渗油藏注水开发,1.2.1 注水时机,国内众多低渗透油田一般天然能量小,弹性采收率和溶解气驱采收率都非常低,国内一般认为,应该立足于早期注水。,上覆压力与岩心渗透率和孔隙度关系曲线(榆树林油田),超前注水是指注水井在生产井投产前投注,经过一定时间注水,使地层压力在生产井投产前高于原始地层压力,生产井投产时其泄油面积内含油饱和度不低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地层压力高于原始地层压力,并建立起有效驱替系统的一种注采方式。长庆油田从2001年开始推广超前注水技术。2001-2005年在西峰、靖安、南梁、安塞、姬塬等长8、长6、长4+5、长2等油藏实施超前注水技术,总体实施
7、效果较好。另外吉林新立油田119区块(2006)和木头油田141区块(2003);中原卫城油田云9块(2006);吐哈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2004)也都实施了超前注水。,1.2.2 低渗油藏的超前注水,可以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 超前注水时间越长,可具有较高的生产压差。降低了因压力敏感而造成的渗透率伤害 提高地层压力,减小变形介质的形变。有利于提高油相相对渗透率 油相的启动压力梯度高于水相,当水驱油压力梯度提高时,油相相对渗透率上升,而水相相对渗透率变化不大,可使部分原不参与流动的油开始流动。有利于提高最终采收率 压力的提高可以使更细小孔道的油被驱出。能防止原油物性变差,(1)超前注水增产机理
8、,2001年安塞油田实施超前注水井组12个,对应采油井57口。与可对比资料的44口井分析看出,超前注水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1)超前注水初期日产油量明显提高,含水降低,初期递减率较小。(2)超前注水地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的110为好。(3)超前注水时间越长,压力值越高,初期日产油亦高。(4)超前注水时机以36个月较佳。(5)超前注水井注水压力正常。超前注水井注水3个月后注水压力仅高0.50.8 MPa。,(2)安塞油田的实践,新立油田119区块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2.9,平均渗透率为1.2210-3m2。2006年开展了超前注水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说明超前注水方式适应于该低渗透油藏。,(
9、3)新立油田的实践,地层压力达到原始地层压力的105115作为油井投产的最佳时机。注入压力一般不能超过油层破裂压力。新119区块通过9个月超前注水,各主力层地层压力均达到原始地层压力的105以上,达到投产要求。具体表现为初产较高、递减小、含水率低,且保持地层压力在原始地层压力以上开采,采油速度合理,井网适应,注采关系协调,油井产油能力旺盛等特点。,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合理注采方式:具有较高的采液(油)速度,较高的采收率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依据这三点和裂缝性低渗透油田存在的裂缝特点,低渗透油田相适应的注采方式应满足:利用面积井网的开发初期优势,尽可能延长无水采油期,具有较高的采油速度;井网调整具
10、有灵活性(矩形井网);开发中后期具有较高的水驱控制程度和获得较高的最终采收率。,1.2.3 裂缝性低渗油藏注水开发井网,国内外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在进行井网优化时,都是在裂缝油藏有别于常规油藏这个角度考虑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最突出的特点有3个:储层存在天然裂缝,裂缝具有方向性,且不同油田其裂缝发育程度不同;裂缝渗透率较基质高,裂缝是储层的主要渗流通道,基质则是储层的主要储积空间;若注采井处在裂缝系统上,油水运动受裂缝控制,出现不均匀性。,井网优化的出发点,(1)裂缝性低渗油藏注水开发井网的优化,裂缝在油藏注水开发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注水并吸水能力和采油井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容易形成水窜,使采
11、油井过早见水和暴性水淹。油藏开发工作者应该十分注意,充分发挥和利用裂缝的有利因素,尽可能避免裂缝的不利影响。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都说明,裂缝性砂岩油藏最好的开采方式是平行裂缝方向注水,垂直裂缝方向驱油,即线状注水方式。,天然裂缝的影响,裂缝性砂岩油藏开发井网布置的基本原则:平行裂缝方向布井,采用线状注水方式,充分发挥压裂作用,井距可以加大,排距需要缩小。可简称为“平行裂缝方向的线状注水方式”。这样的井网部署方式比较科学合理,而且总井数还可以相对减少一些。,裂缝性油藏的井距应该大于排距,井距可以为排距的23倍,甚至4倍。具体确定原则:井距:主要根据裂缝规模和渗透率高低确定。一般裂缝渗透越
12、高,井距应越大。排距:应该根据基质岩块渗透率和裂缝密度确定。一般基岩渗透率越低,裂缝越少,排距应该越小。,井距与排距的关系:,在低渗透油田几十年的开发实践中,人们对裂缝性低渗透油田的井网布置取得了很多有益的认识。目前国内外投入开发的低渗透井网大多有三种:最先发展的正方形井网及反九点面积井网和后来发展菱形井网。前两种井网由于将注水井排直接布置在主裂缝上,所以油井投入开发后,见水快,水淹严重,而菱形井网才是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最佳井网,这其中又以两排注水井夹两排采油井菱形井网最佳。,(2)裂缝性低渗油藏常用井网,裂缝性油藏扶余油田、朝阳、新立、朝阳沟、新民、头台油田井网部署图,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
13、错开22.5布井示意图,裂缝性油藏吉林新立、大庆朝阳沟井网部署图,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错开45布井示意图,裂缝性油藏吉林新民、吐哈丘陵井网部署图,注采方向与裂缝走向成-900菱形井网图,注采井与裂缝走向成一定夹角,无裂缝沟通。虽然注水井排与最近的采油井垂直距离较短,但极大地减小了水淹井,能有效地避免因油井水淹而出现的严重后果。由于缩小了排距,油井易于受注水,使油井地层压力保持较高的水平。同时,由于注采井直线距离比较长,没有裂缝沟通,所以虽然受效,但不会造成水淹。,菱形井网的优点:,由于油井受两口注水井驱油,先是受最近注水井的驱动,可使油井稳产,之后又受较远注水井的驱动,使油井较反九点井网油井稳产
14、时间长。油井多、水井少,它特别适合裂缝性油藏的情况,一般吸水能力强,不需要更多的注水井。若加密油井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死油区,如在油井排间加密一排油井,加密后注采井数比为1:3。对于裂缝性油藏这一注采井数比能满足注水要求。,菱形井网的优点:,1.3 高含水期水动力学调整方法,注水开发的普遍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油田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但若仅利用常规的注水方式开发面对某些复杂的地质情况将很难得到较好的开发效果。平面非均质严重的中高渗透油藏非均质断块油藏低渗透裂缝油藏裂缝-基质裂缝-基质-溶洞等双重或三重介质油藏。,总的注水采收率受油藏非均质性、岩石与流体的性质、注水井网的类型与大小以及完井等因素的控制。,注
15、入水沿高渗透层快速推进,油井很快见水;在低渗透层中,由于注入水的渗流阻力大,水的推进缓慢,在油井见水时,在低渗透层中还有大量的原油未被采出。尤其是在已经形成水窜通道的中、高含水期,注入水很难扩大波及体积,大部分水沿已形成的水窜通道采出地面。特别是当开发层系的地层非均质程度增加时,注水波及体积和原油的采收率将急剧下降。,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的调整工作,全国注水开发油田1992年底综合含水79.7%,对应采出可采储量61.6%,还有38%的可采储量要在综合含水80%以后采出。开发效果较好的主要油田,如大庆喇萨杏油田综合含水80.5%,采出可采储量63.9%;胜坨油田综合含水91.7%,采出可采储量
16、75.2%;孤岛油田综合含水90%,采出可采储量73.4%。高含水期开发是我国重要的油田开发阶段。面临着技术难度大、产量递减、产水量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变差等问题。,以改变油层中的流场来实现油田调整的方法称为水动力学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是改善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方法。,水动力学调整方法,注水油田开发调整的水动力学方法的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人1986年提出的。人们从1986年起把它作为独立的方法进行研究。水动力学方法按其作用的特点又可分为两种类型:(1)通过改变井的工作制度,实现油田强化开采的方法;(2)改变初始采用的井网和层系的调整方法。,与三
17、次采油方法相比,水动力学方法工艺比较简单,成功率高,效果显著,投资较小,经济效益好。三次采油方法工艺比较复杂,投资大,风险大。水动力学方法往往只需要很小的工作量就能获得较大的成效。水动力学方法往往只需很小的工作量,就能获得较大的成效。一种很简单的水动力学方法,例如通过油井转注改变液流方向,效果就很显著。,水动力学调整方法优势,提高最终水驱采收率,优点,投资少,风险小,简单易行,减缓含水上升率,水动力学方法,基本不需要增加设备,可以根据实施效果,随时调整,只需改变注水工作制度,提高存水率,扩大波及体积,主要的水动力学调整方法,周期注水改变液流方向钻加密井建立补充的点状或排状注水系统强化注采系统的
18、变形井网优化注水压力提高排液量选择性注水堵水、调剖,周期注水,周期注水也称作不稳定注水、间歇注水、脉冲注水等,是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开始在前苏联和美国实施的一种注水方法,在前苏联应用比较广泛。,周期注水周期性地改变注入量和采出量,在地层中造成不稳定的压力场,使流体在地层中不断地重新分布,从而使注入水在层间压力差的作用下发生层间渗流,促进毛管吸渗作用,增大注入水波及系数及洗油效率,提高采收率。,1961年,美国在斯普拉柏雷裂缝性砂岩油田德里佛单元的早期开发区将周期注水作为一种新的工艺提出并实施,获得成功。20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已把这种注水方式作为一些注水油田改善开发效果的主要方法
19、,实施规模相当大,主要在西西伯利亚、古比雪夫和鞑靼油区共22个油田约80个层系中应用,三个油区实施周期注水10年内,共增产原油2200104t。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扶余、葡萄花、克拉玛依、胜利等油田开展了周期注水的矿场试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周期注水应用状况,不稳定压力场驱动低渗部位剩余油;毛管力是周期注水驱油机理的重要因素。,(1)周期注水的驱油机理,在层状非均质油层以及裂缝孔隙油藏实施不稳定注水,通过周期性的提高和降低注水量,由于不同渗滤特性的介质中压力传递速度不同,在毛管力和弹性力的作用下,形成了高低渗透层之间、裂缝与基质之间的流体交换,有效地采出低渗透层与基质中的原油,从而改善
20、了开发效果。,对一个稳定的注采井网驱替系统,在正常注水下液流流线分布如图示,在注水井与油井连线的主流线上水淹严重,油井之间形成滞留区。实施不稳定注水时,水井1加强注水,水井2停注,则死油区内剩余油将向水井2处移动,待水井2恢复注水时便将部分剩余油驱到油井处采出。,液流流线分布图,稳定注水不足,注水压力加大,一方面部分注入水由于压力升高直接进入低渗层和高渗层内低渗段,驱替那些在常规注水时未能被驱走的剩余油,改善了吸水剖面;另一方面由于注入量的增大,部分在大孔道中流动的水克服毛细管力的作用沿高低渗段的交界面进入低渗段,使低渗段的部分油被驱替;再者,注水压力的加大使低渗层段获得更多的弹性能。因此,水
21、量越大,升压半周期储层内流体的各项活动越强烈。,在升压半周期,不稳定压力场作用,在降压半周期,在周期注水的停注或减少注水量的半个周期内,由于高、低渗段压力传导速度不同,高渗段压力下降快,低渗段压力下降慢;这样高、低渗段间形成一反向的压力梯度,同时由于毛细管力和弹性力的作用,在两段交界面出现低渗段中的部分水和油缓慢向高渗段的大孔道流动,并在生产压差的作用下随同后来的驱替水流向生产井;注水量越小,高渗层段能量下降越快,越有利于低渗层段较早地发挥其储备能,而高渗层段内低渗段流体在弹性能和毛细管力的作用下沿高、低渗段的交界面进入高渗段的时机也越早,流体也越多。,周期注水如何通过不稳定压力场作用驱动低渗
22、部位的剩余油,高渗部位,低渗部位,低渗部位,在油藏水驱过程中存在的基本作用力有:驱替力、毛管力和重力,不稳定注水时又增加了弹性力。目前对不稳定注水的机理解释为强化了毛管力和弹性力的作用,它们表现为毛管渗吸作用和在弹性方式下压力周期涨落时的窜流作用。,毛管力作用,oil,oil,water,毛管力是周期注水驱油机理的重要因素。,(亲水油藏),停注初期,弹性力产生的附加压差引起高低渗透层之间的油水同向窜流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弹性能量的释放,弹性力的作用很快消失,毛管力作用引起的油水逆向窜流将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由于高低渗透层间的含水饱和度差和渗透率差所产生的毛管压力梯度必然会引起自吸渗现象,油从低含水
23、饱和度区流向高含水饱和度区,而水则从高含水饱和度区流向低含水饱和度区,使高低渗透层间的饱和度分布趋于均匀;恢复注水时流到高渗透层中的油被采出。,毛管力作用机理,驱油机理模拟,第二层,第三层,波及效率明显增加,周期注水,连续注水,最终含水饱和度对比,第二层,第三层,机理模型:,(2)周期注水的适用条件,油层非均质 对非均质性严重的油层,周期注水能起到提高波及系数的作用。因此油层非均质性是合理应用周期注水的主要地质条件。油层亲水 周期注水的机理就是利用地层岩石的亲水作用,使注入水滞留在低渗透层(带)中,将部分油从低渗透层(带)中驱替出来。地层原油粘度较小 只有在地层原油粘度较小时,才能靠毛管力克服
24、原油的粘滞力,使水将原油从低渗透层(带)中驱替出来。,周期注水的适用条件,周期注水前常规注水时间较短 国外周期注水试验结果说明,常规注水时间越长,改为周期注水的效果越差。现场试验表明,常规注水17a后改为周期注水,无增产效果,10a后增产1.9%,5a后增产6.0(周期注水量占常规注水量的75%)。注水工艺与注水量的要求 采用周期注水后,因注水井要停注一个阶段,如果总的注水量与常规注水量保持相当,那么在注水阶段注水井必须相应提高注水量。不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表明,周期注水量与常规注水量之比越大,增产效果越显著。,(3)周期注水的工作方式,按照周期注水不同的频率,可以分为对称型和不对称型两大类。所
25、谓对称型就是指周期注水的注水时间和停注时间相等,不对称型是指注水时间和停注时间不相等,不对称型又可分为短注长停型和短停长注型。,不同的工作方式将对采收率产生影响,北京勘探开发研究院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工作制度对周期注水效果的影响。在对称型中,研究了一组共三个工作制度,即在采油井连续采油的情况下,注水井采用对称的三个工作制度。在不对称型工作制度中,研究了三组不同的类型:第一组,在采油井连续采油的情况下,注水时间小于停注时间;第二组,在采油井连续采油的情况下,注水时间大于停注时间;第三组,注水井与采油井都不连续工作,注水井注水时,采油井停采;采油井采油时,注水井停注(脉冲注水)。,工作方式对采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油工业 高效 注水 开发 工艺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19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