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教学资料 纵隔肿瘤、囊肿及肿瘤样病变影像诊断.ppt
《影像诊断学教学资料 纵隔肿瘤、囊肿及肿瘤样病变影像诊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诊断学教学资料 纵隔肿瘤、囊肿及肿瘤样病变影像诊断.ppt(1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纵隔肿瘤、囊肿及肿瘤样病变影像诊断,广医大附二院放射科唐志伟,纵膈分区法,纵膈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胸椎、上界为胸廓入口、下界为膈肌。纵膈九分区法:将胸骨角与第4胸椎下缘连一直线,再于下肺门水平连一直线,把纵膈分为上、中、下部前纵隔 气管、心包前方至胸骨的间隙后纵膈 气管、心包后方部分(包括食管及脊柱旁)中纵隔 前后纵膈之间含有多种重要器官的间隙为,又称“内脏器官纵膈”。,纵膈分区法,影像诊断路径,纵隔肿块性病变影像诊断思路: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定位诊断?纵隔肿瘤和肺内肿瘤区别,透视转动、深呼吸、吞钡摄片-选择肿块凸入肺野最显著的位置 位于胸腔最高或最低处的纵隔肿瘤肿块与纵隔胸膜之夹角一般均为
2、锐角肿瘤切线位照片 CT 平扫/增强 后处理 重建 MRI,定位诊断?纵隔肿瘤与肺部肿瘤的鉴别,边缘 毛糙 光滑呼吸动度+肿块与纵隔间 有透亮带 无肿块最大径 在肺内在纵隔内与纵隔间夹角 锐角 钝角食管移位 不明显 明显,肺内肿瘤,纵隔肿瘤,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1)肿 瘤 部 位:前纵隔 胸骨后甲状腺肿、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隔 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转移淋巴结。后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食管囊肿,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2)肿瘤周围结构改变:良性:推、压。恶性:侵袭(血栓、癌栓),声带麻痹 膈肌麻痹,心包转移,胸膜转移 远处转移。,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压迫症状的出现对肿
3、瘤的定位及定性亦有帮助:(1)、上腔静脉受压;(2)、肺静脉受压;(3)、心脏受压;(4)、动脉受压;(5)、气管受压;(6)、食管受压;(7)、神经受压。,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3)肿瘤组织特性性质CT MRT1MRT2实性3050 中等/稍高 偏高囊性020 低高脂肪80 100 高高,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4)肿瘤形态和密度:分叶状、分界模糊恶性 类圆形、分界清良性 脂肪、钙化畸胎瘤、脂肪瘤,各论,(一)胸内甲状腺肿,包括两类:胸骨后甲状腺肿(多见)胸骨后甲状腺肿:颈部肿大甲状腺 向下通过胸廓入口进入上纵隔。先天性迷走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病因:(1)原发性:先天性迷走甲状腺(1%)(
4、2)继发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 甲状腺瘤,甲状腺癌(99%)病理:多数是结节性甲状腺肿,其次为腺瘤,少数为腺癌。,胸内甲状腺肿,临床表现:(1)胸内甲状腺以40岁以上多见,女性多于男性。(2)胸骨后甲状腺有颈部甲状腺肿大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表现。(3)胸内迷走甲状腺多无症状,也可有甲亢等表现。,胸内甲状腺肿,X线表现:1、上纵隔增宽闭致密 多向一侧,右侧多见;2、气管受压、移位和变形(与肿块推压气管一致);3、食道吞钡常示与气管一致的移位;4、主动脉弓可向左下方移位;5、透视可见肿块随吞咽动作轻度上下移位;,胸内甲状腺肿,6、侧位上胸骨后方透亮影减低 胸内甲状腺肿多位于前上纵隔气管前方,少位
5、于气管后方;7、肿块内钙化;8、邻近骨质破坏提示为恶性;9、颈部甲状腺肿沿前胸壁下移并向上纵隔延伸,侧位照片有鉴别意义。,胸内甲状腺肿,10、颈纵隔连续征:肿块上端宽大,上缘轮廓消失;外侧缘达锁骨水平轮廓消失;气管受压自颈根部开始,向下延续至上纵隔。,胸内甲状腺肿,正位,侧位,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CT表现:1、高密度肿块-前上纵隔(主动脉弓上区)。2、边界:清楚。3、钙化:点状或不规则,良恶性有差别。4、囊变:局限性低密度,强化后易显示。5、强化特点:CT值明显升高,持续时间长(1)甲状腺血管丰富(2)甲状腺活力强,有吸碘功能。6、相邻管道移位:血管、气管、食管受压移位。
6、,胸内甲状腺肿,7、胸骨后甲状腺:与颈部甲状腺肿相连,且密度及强化程度一致。8、原发性迷走甲状腺:胸廓入口以下;未见颈部甲状腺;无固定发生部位。9、CT扫描范围与增强技巧、造影剂量。,胸内甲状腺肿,良恶性鉴别:边界、钙化、周围组织侵犯(气管及脂肪间隙)、纵隔淋巴结肿大,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MRI表现1、前上纵隔胸骨后肿块,呈T1WI等信号(肌肉信号),T2WI高信号,较均匀。2、冠状面及矢状面成像易于显示胸骨后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的连续性。3、行 Gd-DATP增强检查,胸骨后肿块明显强化。4、病变如有钙化,显示不及CT
7、明确,表现为无信号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鉴别诊断胸腺瘤、畸胎类肿瘤前上纵隔偶为后上纵隔肿块与颈部甲状腺肿相连 可与吞咽上下移动 CT和MRI检查显示两者密度与信号一致,可有钙化且有明显造影强化是确诊胸内甲状腺肿的依据。,(二)胸腺瘤,病理 病理上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和梭形细胞型。胸腺瘤有明显的恶性变倾向。临床分型与表现 侵袭性与非侵袭性 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可无症状,约15%的胸腺瘤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症状。胸腺囊肿与胸腺脂肪瘤,胸腺瘤,X线表现:1、纵隔向一侧增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纵隔肿块,边缘清楚。2、纵隔
8、肿块密度均匀,多位于前纵隔的中部,少数可达隔肌之上。3、侧位片示肿块主要位于胸骨角之后。,胸腺瘤,胸腺瘤,胸腺瘤,CT表现(1)部位:胸骨后大血管前区(前中纵隔)(2)密度:良性:多均匀,部分可囊变,少数可钙化恶性:可见坏死低密度区,少数可钙化(3)边界:良性:多清晰,光滑,周围脂肪间隙存在恶性:多不规则,模糊,周围脂肪间隙多消失(4)转移:胸骨,心包、胸膜、肺(5)强化: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胸腺瘤,恶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胸腺瘤,MRI表现:前纵隔升主动脉前方圆形或卵圆形肿块,T1WI呈中等或略低信号,T2WI多为中等或略高信号;肿块内可有囊变,钙化灶则呈无信号;Gd-DTPA增强检查,肿瘤明
9、显强化;恶性胸腺瘤MRI表现与CT相似,纵隔脂肪和邻近结构广泛浸润。,良 性 胸 腺 瘤,胸腺瘤,鉴别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上纵隔,与甲状腺有密切关系,多有钙化。畸胎瘤:肿块密度及信号不均匀,牙齿、骨骼、脂质成分并存,具有特殊的影像表现。胸腺脂肪瘤:密度不均匀,肿块中含有脂肪密度,CT值很低。磁共振呈高信号,作脂肪抑制扫描局部信号降低。,胸腺囊肿,2 CT表现(1)部位:同胸腺瘤(2)边界光滑、锐利、体积较 大,均匀水样密度,囊壁较簿,胸腺囊肿,(三)畸胎类肿瘤,临床与病理1 原发性纵隔肿瘤第3 位,发生与发展过程2 分类与病理:囊性(皮样囊肿):两胚层结构、单房、多房;实性(畸胎瘤):三
10、胚层结构、有恶性变倾向。3、肿块体积短期增大的提示。,畸胎类肿瘤,3 临床特点:(1)多见于30岁以下。(2)胸背痛。(3)咳毛发样痰或豆腐渣样痰。,畸胎类肿瘤,X线表现:位置:前中纵隔(主动脉弓与心脏交接处水 平上下),向一侧纵隔突出,个别可向两侧 突出。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清楚、光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性者密度低而均匀。钙化:斑点、弧形或不规则。,畸胎类肿瘤,瘤中骨骼、牙齿或钙化为特异性X线征;肿瘤较大可明显向肺内突出,且可与支气管相通,易致误诊。,畸胎瘤,畸胎瘤,畸胎类肿瘤,CT表现1 部位:胸骨后大血管间区偏下(前中下纵隔)2 厚壁囊性肿块:边界光滑(与胸腺囊肿、心包囊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影像诊断学教学资料 纵隔肿瘤、囊肿及肿瘤样病变影像诊断 影像 诊断 教学 资料 纵隔 肿瘤 囊肿 病变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18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