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文学活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与文学活着.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各抒己见:活着主题探讨,一、对偶然和命运神奇力量的关注地主少爷福贵年轻时是个远近闻名的浪荡公子,“走路时鞋子的声响,都像是铜钱碰来碰去”,上学把人当马骑,逛街也要妓女背,整日在青楼、赌馆中寻找刺激。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风光,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皮影戏班主龙二为了得到福贵家百年的祖居,串通赌场老板让福贵一步一步落入他的圈套,由于半年赊帐的积累,福贵把祖辈留下的田地、房产全部家当一夜之间输了个精光,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曾经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随之而
2、来父亲气得一命呜呼,妻子被老丈人强行接走,母亲去世时也未能看上一眼。,这场变故如当头棒喝,使福贵清醒过来,也可以这么说,是灾难让这个曾是行尸走肉的浪荡公子成为了一个真正了解生活意义的人,懂得为什么而活着,富贵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佃户,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从余华的叙写上我们看出这一切似乎都是天意,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来批判,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命中注定已是如此,自然他是躲避不了。而当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后,厄运却一直伴其左右。,一次福贵拿着家里仅存的两块银元为母亲请医生,结果莫名其妙地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淮海战役中,福
3、贵与春生成为患难之交,在目睹了几千名国民党伤兵被漫天大雪冻死之后,不禁发出人只要活着就比什么都好的感叹,最终福贵被共产党俘虏释放回家,算是捡了一条命。当福贵回到家乡后,母亲已经病死,女儿凤霞因患病而成了哑巴。让福贵更为吃惊而庆幸的是,当初设圈套赢取了他全部家产的龙二,被视为恶霸地主而遭到枪决,命运和福贵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这貌似灾祸的败家行为最终却变成了救命之举,赌场中的输家最终在生活中却成了赢家,福贵不光是输掉了他的家产,同时也“输”掉了几年后本该戴在他头上的恶霸地主的帽子。龙二临死前叫喊道:“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当我们读到此处时,绝对会感叹世道的变化莫测。正是这一情节再次提醒我们福祸相
4、依、命运无常的道理。,亲历了时代的动荡、人生的波折和命运的无常之后,福贵再也“别无所求”,只想平安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料,家人的偶然死亡却接踵而至:儿子有庆在为难产的县长夫人献血时被医生抽血过量,失去了生命;凤霞最终嫁给了厚道重情的二喜,却因难产没有医生救治而身亡;女婿意外地在工地被楼板夹死;年幼的外孙因多吃了煮熟的豆子而撑死;最后唯一陪伴福贵的家珍也被疾病折磨而死作品中死亡反复出现,除了福贵的母亲、家珍的死有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并不是人为的暴力、欺诈、阴谋造成,更多的似乎是命运的不幸与捉弄,事出偶然。小说中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谁能猜得到呢?”或者是“谁知道呢?”生命似乎是非常脆弱的,
5、经常要遭受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外在力量的干预。是什么操纵人的生老病死、祸兮旦福?是深不可测、不可欲知的宿命力量。从对小说的深入阅读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偶然和命运神奇力量的关注一直是余华小说要表达的主题。,二、真实反映了中国特定的一代人苦难的生活历程,福贵的一生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中国历史的变迁: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通过福贵的经历,余华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人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历史洪流中一段独特的生活,历史的画面仿佛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透过活着,我们能够看到更深层的社会内容,看到在这几十年中,中国人是如何熬过来的。从国共斗争到解
6、放战争,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福贵的凄惨命运固然少不了个人因素,但更多的则是与社会因素结合在一起。福贵是历史的见证人,他的人物命运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在这种历史背景面前,他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他的命运具有被动性,他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只能听其摆布,人所能做到的,就是老老实实地承受各种苦难。余华也在小说中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历史,指向了社会,指向了使我们这个民族生活得如此苦涩与艰辛的方方面面。,有庆和凤霞的死,从有庆的死我们看到了更多可怕害人的人际关系。凤霞本可以不死,原因却是医生下放,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没有理智的时代,小百姓们除了承受和附应又能做什么?,三、忍受苦难与坚强面对,活着可以说是余华
7、对人生意义思索的结果。在余华看来,对于最底层的农民和市民而言,生存的过程其实是不断遭遇苦难甚至死亡的过程。每个人只要生活着,就注定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现实困境,要负担压力而生活,这是无法逃避的。余华说:“我书中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独自存在。”活着中的福贵,眼看着亲人们相继死去,尽管全家只剩下他一个人,但他并没有对命运的抱怨,对时代的愤恨,更没有拒绝活着,而是在亲人死亡所带来的痛苦中逐渐变得超脱和淡然,更加珍惜
8、自己的生命。面对生活和命运给他的贫穷和灾难,福贵选择了默默地承受,乐天安命地存活下来。尽管生命渺小卑微,但决不放弃,隐忍求生。,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人的价值就是活着,因为活着是任何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就命运是一种神秘的外在力量而言,人不能支配命运,只能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一个人愈是能够支配自己对于命运的态度,命运对于他的支配力量就愈小。”,如果我们仅仅对福贵的不幸人生寄予同情的话,那么活着蕴含的阅读意义便会肤浅
9、了许多。福贵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灾难与苦痛的历史,他命运多舛经历种种世事变迁,心中伤痕历历在目,但外在的死亡体验不断重复,他内心的死亡感受却越来越轻飘空灵,直至进入一种淡泊宁静的境地。福贵没有所谓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他在遭受了一连串的厄运后,却仍持一种坚忍、平和的心境去注视人生,去化解苦痛,去战胜岁月顽强地活着。在暮年,福贵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姿态,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唤老牛为“福贵”,在与老牛的对话中,他屡次提到“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地”。在福贵的意识中,逝去的亲人,都依然存活于他的生命中。无疑,这正是他顽强地活下去的精神源泉。,“我知道黄昏
10、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也正如荒谬召唤着真理的来临。,“到了后半夜,坑道外面伤号的呜咽渐渐小下去,只有差不多的几个人还在呜呜的响,那声音一段一段的。飘来飘去,听上去像是在说话,你问一句,他答一声,呻吟凄凉得都不像是活人发出的。那么过了一阵后,只剩一个声音在呜咽了,声音低得像蚊虫在叫,轻轻地在我脸上飞来飞去,周围竟的什么声响都没有,只有这样一个声音,长久地在那转来转去。我听得眼泪都流了出来,把脸上的雪化了后,流进脖子就跟着冷风吹了进来天亮时,什么声音也没有了,昨天还在喊叫的几千伤号全死了,横七
11、竖八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上面盖了一层薄薄的雪花”。,人物形象家珍,家珍是活着中最让人温暖的人物,她身上散发着人性至美的光辉,与此同时,死亡也如影随行。长年卧病在床的家珍虽早已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但多年来死亡都轻轻悄悄地绕过了她,反而让这个善良的苦命女人承受了失子之痛,失女之悲,活着的悲苦早已掩过了死亡逐渐靠近的脚步。家珍去世时“像是睡着一样,脸看上去安安静静的,一点都看不出难受来”福贵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一个经历了如此多磨难的女子死得如此安详、洁净,对于灰暗不堪的现实与人生,宛若新生。,人物形象福贵,输光家产前,贪婪,游手好闲,有些浮躁。输光家产后,福贵变得勤快,渐渐沉稳起来。在时代的巨大变化中,幸存的侥幸让福贵变得有些谨慎。随着家人的一一离去,福贵的性格中多了淡然,多了坚韧。,小鸡长大了会变成鹅,鹅长大了会变成羊,羊长大了会变成牛。你打死我,我也不上学,我要姐姐。我是有时候想想很担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亲手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就不用担心谁了。一个人命再大,只要自己想死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电影与文本的差别,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1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