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与院内控制策略.ppt
《甲型H1N1流感与院内控制策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型H1N1流感与院内控制策略.ppt(1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甲型H1N1流感与院内控制策略,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甲型H1N1流感,来了!,来了!,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墨西哥城的人们都戴起口罩,墨西哥城的一家医院内,医生严阵以待,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截至北京时间5月21日11点30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有关国家和地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新累计数字。,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墨西哥:确诊3817人,疑似3954人,死亡75人美国:确诊5710人,疑似0人,死亡10人加拿大:确诊520人,死亡1人哥斯达黎加:确诊20人,疑似128人,死亡1人,日本:确诊2
2、67人,中国内地:确诊5人,疑似1人中国香港:确诊3人中国台湾:确诊1人,除以上国家和地区外,还包括:以色列、日本、韩国、泰国、马来 西亚、印尼、印度、巴拿马、哥伦 比亚、巴西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古巴、阿根廷、秘鲁、厄瓜多尔、,智利、欧洲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芬兰、挪威、瑞典、波兰、瑞士、丹麦、葡萄牙、爱尔兰、奥地利、土耳其、希腊、大洋洲新西兰、澳大利亚,2009年4月30日WTO将人类大流感警 戒级别调至第五级。,我国卫生部于2009年4月30日宣布将 甲型H1N1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甲型H1N1流
3、感的病原学,甲/A型,乙/B型,流感病毒,丙/C型,丙型流感病毒,正粘液病毒,族,属,型,宿主,人/动物,人,人,流感病毒分类RNA病毒,抗原变异,最强,较弱,稳定,危害,抗原变异:流感病毒典型特征,甲型流感病毒变异频繁 乙型变异少见 丙型变异至今尚未发现 主要是表面抗原变异: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依据RNA变异大小划分两类突变:抗原替换/抗原漂移 每次全球大流行被认为是抗原替换的 结果 每次局部小流行被认为是抗原漂移的 结果,流感病毒的变异:抗原替换,只涉及甲型株在HA和/或NA发生重大及突发性基因变化人群无免疫力 导致每10到40年发生一次全球大流行,流感病毒的变异:抗原飘移,涉及甲型和乙型
4、株在一个亚型内每年或每几年发生一次突变部位在RNA 氨基酸不产生新的亚型可引起显著流行,流感的流行,1918年亚、欧、美和非洲流感大流行导致2500万人死亡1957年-1958年亚洲流感(甲2型)导致280万人死亡,首发于我国贵州,1968年-1969年甲3型流感首发于香港1977年甲1型流感流行首发于我国辽宁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美国流行,2009年5月11日我国四川发现首列确诊病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 科,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 80nm-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 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 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
5、。,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 称,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 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 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甲型H1N1流感病毒结构:由基因片段和包膜组成,内部抗原,M2蛋白,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脂质包膜,A/H1N1,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病毒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min可灭活;71条件下,即可灭活病毒;对紫外线敏感,但用紫外线灭活病毒能引起病毒的多重复活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敏感,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 毒,但目前尚无证据
6、表明动物为传 染源。,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4天。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早期症状 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腋温37.5)、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 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 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 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 克及呼吸衰竭、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的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湿罗音或有肺部实变体征等。,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
7、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 降低。2.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咽拭子、口腔含 漱液、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 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可呈阳性。,(2)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合并病毒性肺炎时肺组织中亦可分离出该病毒。3.血清学检查:动态检测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其他辅助检查,可根据病情行胸部影像学等检查。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斑片状炎性浸 润影。,诊 断,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治疗的关键。,鉴别诊断与感冒,禽流感,乙型和丙型流感,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
8、胞病毒感染,SARS,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支原体肺炎鉴别.,1、普通感冒,多为散发,起病较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全身症状较轻。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是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痊愈。,禽流感,先有禽流感流行或暴发。临床表现突然起病,发热(大于38)、中毒症状,可伴有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胸部X线片会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患者伴胸腔积液。有些病人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及其他严重威胁生命的综合征。,实验室检查从病人鼻咽或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流感病毒;患者恢复期血清
9、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特异的核酸;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有效。,乙型和丙型流感,甲、乙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非常相似,但流鼻涕、腹痛和胃肠道症状,乙型要比甲型多见。乙型流感流行时,一般一周左右康复。虽然乙型流感对老年人的危害程度比不上甲型,每年911月接种当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新流感疫苗,可预防。而奥司他韦和利巴韦林对甲、乙型流感均有疗效,肺炎,细菌性肺炎和其他病毒引起的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热,膜性扁桃腺炎,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皮疹。咽腭部出现淤点很有诊断意义。血象:有10%或更多异形淋巴细胞。血嗜异凝集试验阳性,第1周达60%,第2周又
10、增加10%。E-B病毒抗体存在,不难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健康的成年人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似的表现,症状为低热,乏力,咽痛,淋巴结肿大,脾大。关节肌肉酸痛,多发性神经炎,周围血中有不典型淋巴细胞等。,妊娠期宫内感染可对胎儿造成损害,容易发生自然流产和死胎或是早产。新生儿症状可见肝脾肿大,黄疸,肝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化,小头畸形,智力低下,及视力、听力障碍等。,SARS,一类由冠状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病症,潜伏期潜伏期一般在4-10天,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少痰,部分病人有气促等呼
11、吸困难症状,少数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症,早期白细胞数正常或降低,肺部影像学显示肺炎改变。,军团菌肺炎,1976年美国费城退伍军人协会会员中曾爆发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疾病,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大多数病人有前驱期,类似于流感,有周身不适,发热,头痛和肌痛。病人出现咳嗽,开始无痰,随后为粘液样痰液。特征性表现为高热,有时伴相对缓脉,腹泻。神志改变可出现精神错乱,嗜睡或谵妄者少见。,胸部X线检查在疾病早期可见单侧斑片状肺段或大叶性肺泡浸润。确定军团菌有四种诊断性检验法:细菌培养,渗出物直接荧光抗体染色,利用间接荧光抗体法作血清学检查和尿抗原分析。四者皆具特异性,但都不特别敏感。治疗首选红霉素,衣原体支原体
12、肺炎,本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起病缓,病程长,一般症状轻,常伴咽、喉炎及鼻窦炎为其特点。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消退后,出现干湿啰音等支气管炎、肺炎表现。咳嗽症状可持续3周以上。白细胞计数正常,胸片无特异性,多为单侧下叶浸润,表现为节段性肺炎,严重者呈广泛双侧肺炎。,从气管或鼻咽吸取物做细胞培养,病原体阳性。PCR检测病原体DNA较培养更敏感,血清学检测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特异性IgM抗体1:16或IgM抗体1:512或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价值,(一)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 病例:1.发病前7天内与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在无有效防护的条件下照顾患者,与患者
13、共同居住、暴露于同一环境,或直接接触患者的气道分泌物或体液),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国家或地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3.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二)确诊病例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 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3.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治 疗,(一)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 化;发病初48小时是最佳治疗 期,对
14、高热、临床症状明显者,应拍胸片,查血气,对高热病例 可给予退热治疗。,(二)抗病毒治疗 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初步药 敏试验提示,此甲型H1N1流感病 毒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敏感,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三)其他治疗 1.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的情况,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2.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3.对病情严重者(如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考虑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推荐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4.合并细菌感染时,给予相应抗菌药物治疗。,(四)中医辨证治疗(略),甲型H1N1流感院内预防与控制策
15、略,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I流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和避免甲型H1NI流感医院感染的发生,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的特点,卫生部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并于5月13日印发各地。,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对甲型H1NI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二)指定医疗机构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收治甲型H1NI流感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病区。,(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
16、并落实岗位责任制。(四)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和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预防、隔离、防护、消毒原则,标准预防的原则基于传播方式的预防:飞沫和接触隔离双向隔离的意识,标准预防 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这些物质以及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感染,也要防止非血源性感染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播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基于传播方式的预防:飞沫和接触隔离关于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呼吸飞沫的产生:咳嗽、打喷嚏或说话,
17、或是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或是翻身、拍背等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产生。,飞沫也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但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由于飞沫颗粒较大,不会长期悬浮在空气中。,WHO的建议甲型H1N1流感:空 间隔离的距离是6英尺(约1.8米),隔离预防的基本要素患者的安置患者的转运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环境的清洁卫生与必要的消毒,诊疗护理用品的管理衣物的清洗与消毒废物的处理饮食供应与餐饮用具的处理,患者安置原则 对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并进行单间隔离
18、。确诊患者可以置于多人房间,不设陪护。患者的活动应当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进行。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2、病区设置的要求 独立设区,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无交叉。在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区,并设隔离屏障。,病室通风良好,房间内设卫生间。重型病人应当收治在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该病室禁止收治其他病人。,原则上不设陪护,不得探视,若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不能离开病室,严禁病人间相互接触。,病区产生的废弃物,均按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甲型 H1N1 流感 院内 控制 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17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