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ppt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医学生理学教研室 蒋绍祖,肾脏的功能:(1)泌尿功能 肾脏泌尿功能的意义:排除机体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机体过剩余的物质和异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2)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肾素、前列腺素、活性维生素D3、促红细胞生成素,尿的理化性质:尿量:正常约1500ml/d 少尿:150500ml/d 无尿:100ml/d以下 多尿:2500ml/d以上 pH值:6.0 比重:1.0151.025 渗透压:6001000mmol/L,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三个基本过程。,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的功能
2、解剖(A、B)一、肾单位的构成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人的两侧肾约有170-240万个肾单位(图)。,集合管: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每一集合管接受多条远曲小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又汇入乳头管,最后形成的尿液经肾盏、肾盂、输尿管而进入膀胱,由膀胱排出体外。(图),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图)(表)肾单位: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髓旁肾单位)二、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图)颗粒细胞:分泌肾素 系膜细胞 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三、滤过膜的构成 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肾小囊中超滤液之间的隔膜。由内皮细胞、基膜和脏层足细胞的
3、足突构成。物质的通透性决定于分子大小nm)所带电荷滤过膜带负电(电屏障)带负电的血浆蛋白(3.6nm)难于滤过。(图),滤过膜的三层结构:组成机械屏障(图)内皮细胞上的小孔(窗孔70-90nm)小分子溶质和蛋白质均可自由通过,但血细胞不能通过。内皮细胞表面带负电。基膜:由基质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构成,是主要的屏障。微纤维网的网孔(2-8nm)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肾小囊的上皮细胞:滤过裂隙膜上有直径4-11nm的孔,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肾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递质是NE,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未发现肾有副交感神经支配。多巴胺可扩张肾血管。肾的血液供应(图)腹主
4、动脉 肾动脉 叶间动脉 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动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出球小动脉 肾周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肾静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 血供丰富,1200ml/分钟,94%分布在肾皮质层,5%-6%分布在外髓,其余不到1%供应内髓。92用于尿的生成、8用于肾组织代谢需要。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80mmHg-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图),两套毛细血管网 1、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高,利于滤过。2、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低,利于重吸收。,肌源学说:当肾灌注压增高时,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加强,入球小
5、动脉口径缩小,保持肾血流量稳定;反之亦然。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通过致密斑感受器(图)肾局部RAAS及肾内产生的前列腺素、腺苷和NO等也参与管-球反馈。,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1肾交感神经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 E、NE、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前列腺素、NO:使肾血管扩张。在通常情况下通过自身调节保持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神经及E使血液重新分配,肾血流量,脑、心脏血流量。,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的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滤过:循环血液流经肾小球毛
6、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滤入肾小囊腔而形成滤过液(原尿)的过程。血浆与原尿比较(图),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滤过分数(FF):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例。肾小球滤过率大小决定于滤过系数和有效滤过压。滤过系数(Kf):即滤过膜的面积及其通透性的状态,有效滤过压(图)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滤过平衡:有效滤过压下降到0(图)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浆流量:影响滤过平衡
7、的位置 滤过系数(Kf):即滤过膜的面积及其通透性的状态,第三节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正常人两肾生成的超滤液180L/D,而终尿为1.5L。转运方式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分泌:上皮细胞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被动转运:溶质顺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 管上皮细胞的过程包括扩散、渗透和易化扩散,水的溶质拖曳主动转运:溶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 管上皮细胞的过程。原发性主动转运(质子泵、钠泵、钙泵)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同向转 运体结合,以相同方向通过细 胞膜。(Na+-葡萄糖、Na+-氨基酸、K+-Na+-2Cl-)逆向转运: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
8、的逆向转 运体结合,以相反方向通过细 胞膜。(Na+-H+、Na+-K+)生电性转运:转运过程中出现电位差电中性转运:转运过程中无电位变化重吸收途径:跨细胞转运途径和细胞旁转运途径,肾小管与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图)(图2)1、近端小管 重吸收约70%Na+、CI-和水;其中约2/3经跨细胞转运途径,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前半段;约1/3经细胞旁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后半段。80%的HCO3-,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泌H+。重吸收的动力:基侧膜的Na+泵,近端小管前半段:大部分Na+与GS、AA同向转运、与H+逆向转运主动重吸收。HCO3-
9、被重吸收。近端小管后半段:由于前半段Cl-不被重吸收,所以后半段小管液中的Cl-浓度高,同时,顶端膜上有Na+-H+交换和Cl-HCO3-逆向转运体,进入胞内的由基底侧膜上的K+-Cl-同向转运至细胞间隙,再吸收入血。Na+为顺电势差扩散,Cl-为顺浓度差扩散。(图)水的重吸收是被动的,是靠渗透作用经跨上皮细胞和紧密连接而进入细胞间隙后再进入血管中的。此段是等渗重吸收。,2、髓袢(图)重吸收20%的Na+、Cl-和K+。降支细段:钠泵活性低,Na+不通透,水通透。升支细段:Na+和CI-易通透,对水不通透。升支粗段:是NaCl在髓袢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其机制是通过顶端膜上的Na+-K+-2Cl-
10、同向转运体主动重吸收(图)。能量来自基底侧膜的钠泵。这过程在尿液稀释和浓缩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速尿、利尿酸通过抑制同向转运体发挥利尿作用,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12%Na+、Cl-和水,同时也分泌K+和H+。该部位对Na+、Cl-和水重吸收受机体水盐代谢的需要而调节。Na+和K+的转运受醛固酮调节。水的重吸收受抗利尿激素(ADH)调节。Na+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不排。,远曲小管初段(图)逆电化学梯度主动转运Na+机制:Na泵是动力 NaCl同向转运体(噻嗪类阻断)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主细胞:基底侧膜的钠泵活动,促使顶端膜上Na+内流K+外流(Na+-K+交换)。(图)(氯氨吡咪可抑
11、制此Na+通道)闰细胞:顶端膜的H+泵,主动泌H+。集合管主细胞内有水通道蛋白,受ADH的控制。,(二)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 1、近端小管 80%的HCO3-在此处重吸收,其机制顶端膜上的Na+-H+交换及碳酸酐酶(乙酰唑胺可抑制其活性)有关(图)。进入胞内的HCO3-与其它的离子以联合转运方式或通过Cl-HCO3-逆向转运体进入细胞间液进而入血。结果:分泌一个H+重吸收一分子NaHCO32、髓袢 HCO3-重吸收在升支粗段,机制同上。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上主动泌H+有两种机制:质子泵(图)和H+-K+ATP酶,泌H+量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中的碳酸酐酶活性受小管液中的PH值影响。
12、,(三)NH3分泌与H+、HCO3-的转运的关系(图)近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和远端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及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NH3和HCO3-;NH3的分泌与H+的分泌密切相关;H+分泌增加促使NH3分泌及NaHCO3的重吸收,实现排酸保碱的作用。集合管细胞膜对NH3有高度通透,对NH4+低通透。,(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65-70%被近球小管重吸收(其机制尚不清楚,但应为主动过程),25-30%在髓袢重吸收。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主细胞:基底侧膜的钠泵活动,促使顶端膜上Na+内流K+外流(Na+-K+交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第八 生成 排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1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