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一部分专题6-第1讲.ppt
《生物第一部分专题6-第1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第一部分专题6-第1讲.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一讲种群与群落,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1)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是、。(2)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的是 和。2空间特征:分布,分布,分布。,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均匀,集群,随机,1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2.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1)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很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预测一个国家的人口变化情况也基本如此。,种群数量的
2、变化,1内容:种群数量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下降、和稳定几个方面。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模型,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传染病等。,增长,波动,气候、食物、天敌,一、两种种群增长曲线分析及生产应用1曲线比较,种群增长“J”型数学模型NtN0t中“”为“增长倍数”而非“增长率”。,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分析1分析: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等,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2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
3、谢废物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2)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常用 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3)群落的结构:分为 结构和 结构。2群落的演替(1)类型:(2)人类活动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进行。,取样器,垂直,水平,速度和方向,1生物群落结构分析(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结构类型,2.群落演替,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例1
4、(2011年高考江苏卷)(多选)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解析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逐渐加强,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
5、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故A项正确;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开始种内斗争较弱时,开放条件下容易出现外来种群迁入现象,从而使种群增长速度过快而率先达到密度峰值,故B项正确;分析图中的四条曲线可知,种群的密度在达到最高点时,都没有出现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的现象,即达到K值的现象,所以四条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种群数值并不一定是种群的K值,因此,无论是开放条件还是封闭条件,种群数量并不一定在达到K值时开始下降,故C项错误;因实验中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随种群数量的增加,棉叶减少,导致棉蚜因缺少食物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但种群数量减少后棉叶数量更少,种内斗争不会减弱,故D项错误。答案AB,(1)对家鼠
6、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清扫卫生、做好粮食贮存、饲养天敌等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2)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3)生产上捕获生物资源,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低于K/2。但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在潜伏期。(4)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即物种种类数)”多少,而不是“物种中个体数量多少”。,1(2011年高考浙江卷)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
7、纵坐标的数据来源于存活数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析:绘制存活曲线时,以存活数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A项正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野山羊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以前只有少部分死亡,C项正确;以表中数据绘图可知,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凸型,B项错误;由该种群存活曲线为凸型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所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D项正确。答案:B,例2(2011年高考江苏卷)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
8、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这种差异不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故不属于群落的演替,A项错误;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的不同,某一区域中植物类群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B项错误;蝶类的生存离不开绿色植物,且与生存地的气候条件有关,表中显示不同海拔区域内的植被类型不同,蝶类的种数也不同,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也与不同植被类型地区的气候
9、特征有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2(2011年高考海南卷)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解析: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答案:D,1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
10、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解析: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稻田秧苗的均匀分布(即合理密植),可以达到对光能、水、肥等的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产量;因人工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鱼类的需求,故需投放饲料保证鱼正常的能量需求;年龄组成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答案:B,2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 30 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第一 部分 专题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1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