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09糖代谢.ppt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09糖代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09糖代谢.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主要内容:,糖的分解代谢、合成代谢以及糖代谢的调控,2,9.1 多糖的降解,9.1.1 淀粉酶与淀粉的降解,1.-淀粉酶水解,内切酶,作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任意的-1,4 糖苷键。直链淀粉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低聚糖的混合物支链淀粉 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极限糊精,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不能再分解的支链淀粉残基。-极限糊精是指含-1,6糖苷键由3个以上葡萄糖基构成的极限糊精。,3,-淀粉酶,4,外切酶,水解-1,4糖苷键,从淀粉分子外即非还原端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直链淀粉 麦芽糖 支链淀粉麦芽糖+-极限糊精,2、-淀粉酶(-amylase),-极限
2、糊精是指-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个葡萄糖基为止的剩余部分。两种淀粉酶降解的最终产物都有麦芽糖。,5,3、-淀粉酶,4、异淀粉酶,9.1.2 糖原磷酸化酶与糖原的降解,糖原磷酸化酶从糖原非还原端开始逐个加磷酸切下葡萄糖生成1-磷酸葡萄糖,切至糖原分支点4个葡萄糖残基处为止。,6,9,特点:多组分酶系。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流程:天然纤维素 C1酶 游离直链纤维素 Cx酶 纤维二糖-糖苷酶 葡萄糖 产物:葡萄糖 来源:霉菌、纤维杆菌、纤维放线菌 用途:能源化工,9.1.3 纤维素酶与纤维素的降解,10,9.2.1 糖酵解途径,9.2 糖的分解代谢,是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这是糖分解代谢的最基
3、本的反应途径。,1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G-6-P),(一)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12,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F-6-P),13,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激酶-1(6-phosphfructokinase-1),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14,1,6-双磷酸果糖,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15,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磷酸丙糖异构酶(phosphotriose isomerase),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16,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4、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17,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在以上反应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1,3-二磷酸 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18,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变位酶(phosphoglycerate mutase),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19,2-
5、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磷酸甘油酸,2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21,22,二、糖酵解过程的能量衡算,以葡萄糖为起点,无氧情况下:,GG-6-P-1ATP F-6-PF-1,6-dip-1ATP 2 1,3-二磷酸甘油酸2甘油酸-3-磷酸+2ATP,2PEP2Py+2ATP,除2分子ATP外,还生成2分子NADH,23,2NADH经呼吸链氧化产生5ATP,即共产生7ATP 在某些组织,如某些神经和肌肉细胞中,NADH经磷酸甘油穿梭系统得FAD,产生1.5ATP,总计5ATP,有氧条件下:,24,磷酸甘油穿梭系统图,
6、25,苹果酸穿梭系统图,三、糖酵解的调节,糖原(或淀粉),1-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21,3-二磷酸甘油酸,23-磷酸甘油酸,22-磷酸甘油酸,2磷酸烯醇丙酮酸,2丙酮酸,葡萄糖,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26,27,1、果糖6-磷酸激酶1是最关键的限速酶(1)ATP/AMP比值(2)H+可抑制酶的活性(3)柠檬酸可增加ATP对酶活性的抑制(4)2,6-二磷酸果糖(F-2,6-BP)能削除ATP对酶的抑制效应。2、己糖激酶活性的调控别构酶,其活性受到自身反应产物6-磷酸葡萄糖的抑制。因6-磷酸葡萄糖可转化糖原或戊糖磷
7、酸,因此,它不是关键限速酶。3、丙酮酸激酶(1)1,6-二磷酸果糖是此酶的别构激活剂(2)丙酮酸、ATP和乙酰辅酶A是该酶的别构抑制剂,及游离长链脂肪酸也是该酶抑制剂,28,1、6-磷酸果糖激酶-1(PFK-1),(1)ATP/AMP的调节(2)柠檬酸调节(3)2,6二磷酸果糖调节(F-2,6-BP),F-2,6-BP,F-1,6-BP,29,F-6-P,F-2,6-BP,ATP,ADP,6-磷酸果糖激酶-2(PFK-2),H2O,Pi,二磷酸果糖酶-2(FBPase2),F-2,6-BP是6-磷酸果糖激酶-1 最强的变构激活剂。,柠檬酸,AMP,30,6-磷酸果糖激酶-2(PFK-2,激酶活
8、性),胰高血糖素,6-磷酸果糖激酶-2,(FBPase2,磷酸酶活性),31,四、糖酵解的生理意义,(1)在无氧条件下,通过糖酵解可以获得有限的能量用以维持生命供能。(2)提供生物合成所需的物质。(3)糖酵解不仅是葡萄糖的降解途径,也是其它一 些单糖的分解代谢途径。(4)为糖的彻底降解作了准备。,32,1、乳酸发酵,乳酸脱氢酶,五、糖酵解的应用,33,34,2、酒精发酵,35,酒精发酵之初:即:-磷酸甘油脱氢酶 磷酸二羟丙酮+NADH+H+-磷酸甘油+NAD+磷酯酶-磷酸甘油+H2O 甘油+Pi,当有了乙醛作为受氢体,代谢途径的流向就不再朝甘油方向了。将受氢体乙醛除去,则势必造成发酵液中甘油的
9、积累。,3、甘油发酵,36,两种方法,(1)亚硫酸盐法:,将亚硫酸氢钠(NaHSO3)加入发酵液中,能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难溶的结晶状产物CH3CH(OH)(OSO2Na),使乙醛不能再作为受氢体,迫使NADH+H+用于磷酸二羟丙酮的还原,生成甘油,思考题:甘油高产发酵的代谢调控要点是什么?,磷酸甘油脱氢酶,37,(2)碱法甘油发酵:,酵母酒精发酵的发酵液pH值调至碱性,保持在pH7.6以上,则2分子乙醛之间发生歧化反应,1分子被还原成乙醇,1分子被氧化成乙酸。乙醛失去了作为受氢体的作用,NADH+H+只好用于还原磷酸二羟丙酮,并生成甘油,38,39,糖酵解小结,1.糖酵解几乎是生物的公共
10、途径,一分子葡萄糖氧化成两分子丙酮酸,并把能量以ATP和NADH形式贮存。,2.糖酵解过程有10个酶,全部在胞质中。有10个中间产物,都是磷酸化的六碳或三碳化合物。,3.糖酵解的准备阶段,用ATP把葡萄糖转化为1,6-二磷酸果糖,然后C3和C4间的键断裂生成二分子三糖磷酸。,4.在回报阶段,来自葡萄糖的3-磷酸甘油醛在C1上发生氧化,反应能量以一分子NADH和二分子ATP形式贮存。,6.糖酵解受到其他产能途径的调控,以保证ATP的不断供给。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都受到变构调控。控制通过这个途径的碳流量,维持代谢中间物的水平不变。,5.总反应式:Glc+2NAD+2ADP+2Pi 2
11、Pyr+2NADH+2H+2ATP+2H2O,40,9.2.2 丙酮酸的有氧降解,(EMP),葡萄糖,丙酮酸脱氢酶系,41,1、丙酮酸的脱氢酶系,(1)丙酮酸脱氢酶(E1)(也称丙酮酸脱羧酶):辅基TPP,,功用:,(2)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E2):硫辛酰胺(硫辛酸),CoA-SH,功用:氧化2C单位,并将2C单位先转到硫辛酰胺上,再转到CoA上。,(3)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是一种黄酶,辅基FAD,NAD+,功用:Red型硫辛酰胺OX型硫辛酰胺,一、乙酰辅酶A的形成,42,43,44,2、丙酮酸的脱氢酶系的调控,(1)产物抑制 乙酰CoA、NADH(2)核苷酸反馈调节 E1(GTP抑制
12、,AMP活化)(3)可逆磷酸化作用的共价调节 E1磷酸和去磷酸,45,二、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Krebs循环,46,三羧酸循环总图,47,(一)三羧酸循环途径,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三羧酸循环的总反应式,CH3COSCoA3NADFADGDPPi2H2O,2CO23NADH3HFADH2GTPCoASH,63,三羧酸循环中有两步反应是不可逆的,(1)Cit的合成(2)-KGA的氧化脱羧,所以TCA Cycle是单方向进行,不能逆转。,Co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化学 简明 教程 第四 09 代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1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