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1有机体与环境.ppt
《生态学1有机体与环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1有机体与环境.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我们把自然界分为两大类:生物与非生物。这两大类几乎总是可区别、可分开的,但它们又不能彼此孤立地存在。生物依赖于环境,它们必需与环境连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需适应子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又影响环境,改变了环境的条件,生物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统一的整体。,1.生物与环境,生态学涉及生物与其存在的环境。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生物的分布与多度。生物的生存又影响了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生态作用规律和机理。,1.1 生态因子,1.1.1 环境1.1.2 生态因子,1.1.1 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
2、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因此,环境依主体而定,有大小之分,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基本粒子。,1.1.1 环境,生物环境一般可分为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和小环境(microenviroment)。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macroclimate),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小环境,对生物体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1.1.1 环境,小环境对
3、生物的影响也更为重要,它的存在,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所需要的生活条件。小环境中的气候称小气候(microclimate),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 m以内的气候。小气候变化大,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与大气候有极大的差别。,1.1.2生态因子,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有时也称生存条件,如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的生存条件,对于动物是食物、热能和氧气。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habitat)。
4、,生态因子的分类,1、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等5类。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只有掌握了生态因子作用特征,才有利于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
5、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山脉阳坡和阴坡景观的差异,是光照、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结果。动植物的物侯变化是气象变化影响的结果。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温度与湿度可共同作用于有机体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存活、繁殖、幼体发育等),通过影响某一阶段而限制物种的分布。,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若以水分为主导因子,植物可分为水
6、生、中生和旱生生态类型。,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例如低温在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水是多数无尾两栖类幼体的生存条件,但成体对水的依耐性就降低了。,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例如软体动物壳生长需要钙,环境中大量锶的存在可补偿钙不足对壳生长的限
7、制作用。又如光照强度减弱时,植物光合作用下降可依靠C0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氧等;间接作用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如山脉的坡向、坡度和高度通过对光照、温度、风速及土壤质地的影响,对生物发生作用;又如冬季苔原土壤中虽然有水,但由于土壤温度低,植物不能获得水,而叶子蒸发继续失水,产生植物冬天干旱,即冬天干旱是由寒冷的间接作用产生的。,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2.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1.2.2 生物对环境的反
8、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1.2.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1.2.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1.3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1.3.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3.2 限制因子1.3.3 耐受限度与生态幅,1.3.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
9、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作物的产量往往不是受其需要量最大的营养物的限制,例如不受C02和水的限制,而是取决于在土壤中稀少的又为植物所需要的元素,例如硼、镁、铁等。,1.3.2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1.3.3 耐受限度与生态幅,1耐受性定律2生态幅3耐受限度的调整,1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每一种生物
10、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着差异,可能对某一生态因子耐受性很宽,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很窄,而耐受性还会因年龄、季节、栖息地区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2)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在动物的繁殖期、卵、胚胎期和幼体、种子的萌发期,其耐受性限度一般比较低。,(3)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如鲑鱼对水温的耐受范围为012,最适温度为4;豹蛙的耐受范围为030,最适温度为22。,(4)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例如,陆地生物对温度的耐受性往往与它们的湿度耐受性
11、密切相关。当生物所处的湿度很低或很高时,该生物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较窄;所处湿度适度时,生物耐受的温度范围比较宽。反之也一样,表明影响生物的各因子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联。,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生态幅的比较,生态学中常用“广”和“狭”表示生态幅的宽度,宽与狭作为字首与不同因子配合,就表示某物种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例如:广温性、狭温性;广水性、狭水性;广盐性、狭盐性;广食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学 有机体 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15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