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工艺-第三章萃取.ppt
《生化工艺-第三章萃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工艺-第三章萃取.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萃取和浸取技术第一节 溶剂萃取第二节 浸取第三节 新型萃取技术,学习目标,了解溶剂的互溶剂性规律,理解分配定律;掌握溶剂萃取操作,会用有机溶剂进行溶质萃取,能对影响萃取效率的有关因素进行正确分析,正确处理萃取过程中相关问题;理解浸取理论,掌握浸取操作,会用溶剂进行固体物料中溶质的提取,能对影响浸取效率的有关因素进行正确分析,正确处理浸取过程中相关问题;理解双水相萃取系统构成原理,掌握双水相萃取操作;了解超临界流体的性质,掌握超临界流体萃取操作;了解反胶团概念及基本性质,理解反胶团的溶解作用,掌握反胶团萃取操作。,萃取定义,萃取:利用溶质在两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而使溶质实现分离的方法称为
2、萃取。萃取技术的发展 传统有机溶剂萃取 液膜萃取、反胶团萃取 双水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萃取技术分类,根据萃取剂类型分类:,第一节 溶剂萃取,溶剂萃取:在欲分离的液体混合物中加入一种与其不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溶剂,形成两相系统,利用混合液中各组分在两相中溶解度的不同(或分配差异),而实现混合液分离的操作。,溶剂萃取,特点:处理量大、能耗低、速度快,且易于实现连续操作和自动化控制。应用:生物产物分离中用于抗生素、有机酸、维生素等发酵产物的提取。,液-液萃取体系,原料液(F)溶质(A)原溶剂或稀释剂(B):萃取剂(S),液-液萃取过程,萃取剂与原料液混合萃取后,将分成两相。萃取相(E)萃余相(R)
3、萃取相和萃余相都是A、B、S的均相混合物,需要用蒸馏或反萃取等方法进行分离。,液-液萃取过程,萃取液(E)萃余液(R)分离得到的萃取剂S供循环使用。可见,进行萃取的体系是多相、多组分体系。,液-液萃取过程,综上所述,液-液萃取操作包括下列步骤:原料液F=(A+B)与萃取剂S的混合接触,完成溶质(A)由原溶剂(B)转溶到萃取剂S的传质过程;萃取相E与萃余相F的分离;从两相中分别回收萃取剂S后,得到萃取液E和萃余液R(最后得到产品的过程),一、溶剂萃取的理论基础,原料液中的溶质A液-液萃取涉及三种物质 原溶剂B 加入的萃取剂S S与B完全不溶(第一种萃取体系较少见)S与B部分互溶,形成一对部分互溶
4、的混合液(这里讨论的是第二种萃取体系)S不仅与B部分互溶,而且与A也部分互溶,形成两对部分互溶的混合液(第三种萃取体系应尽量避免),三组分体系,1、相似相溶原理,相似物易溶解在相似物中相似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结构相似。如分子的组成,官能团,形态结构和极性相似;二是能量相似。即溶质A与溶剂S的相互作用力相似。而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的极性紧密相关,故两种物质极性相似,则能互相溶解。,2、溶剂的互溶性规律,3、溶剂的极性,分子的极性相似,是选择溶剂的重要依据之一。极性液体与极性液体易于相互混合,非极性液体与非极性液体易于相互混合。盐类和极性固体易溶于极性液体中,而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低极性或没有极性的液
5、体中。衡量一个化合物摩尔极化程度的物理常数是介电常数。,4、分配定律,定义: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溶质A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时,如果其在两相中以相同的分子形态存在,则其在两相中的平衡浓度之比为常数,称为分配常数。K分配常数;C2A在萃取相E中的浓度,mol/L;C1A在萃余相R中的浓度,mol/L。,关于分配定律的几点说明:,分配定律的适用条件为:必须是稀溶液;溶质对溶剂的互溶度没有影响;溶质在两相中是同一种分子形式。分配常数K也不一定是常数不同物系具有不同的K值,同一物系的K值与温度和溶质组成有关,当溶质浓度较低或溶质组成变化不大时,在恒温恒压下K接近常数。K越大,萃取效果越好。,5、
6、相比、萃取因子与萃取分率,令:E称为萃取因子 R=VE:VR称为相比,萃取分率(又称理论收率)是指萃取相中溶质的总量占原料液中溶质总量的百分数。,由上式可看出,当分配系数K一定时,相比R增大,即萃取剂体积增大,萃取因子E提高,理论收率增大;当相比R=1时,即等体积萃取时,上式可写为显然,当分配系数K增大时,萃取因子E提高,理论收率也增大,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选用分配系数K较大的溶剂作为萃取剂,以提高萃取操作的理论收率。,6、分离因数(选择性系数、分离因子),萃取中,不仅要求S对A的效果好,而且要求S尽可能与原溶剂B不互溶,这种性质称为溶剂的选择性,通常用分离因数来表示。,分离因数值越大,说明萃取
7、分离的效果越好。若=1,表示A、B两组分在E相和R相中分配系数相等,不能用萃取的方法对A、B进行分离。,7、萃取过程中的传质,萃取过程多为物理传质过程,即溶质从一个液相向另一个液相中的传递过程,但也有的过程伴有化学反应,即溶质与萃取剂反生化学反应生成萃合物后,再扩散到另一个液相中。就萃取过程的传质而言,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理论进行解释。笔者认为萃取过程类似于用一定浓度的溶液吸收气体中一个或多个组份的过程,对于不发生萃取反应的传质过程可近似用双膜理论去解释。有助于提高传质速度的措施都有利于快速达到萃取平衡。如提高温度、提高两个液相的相对运动速度(提高流速或加强搅拌)、提高分散相的分散程度增大相接触面
8、积等(减小分散相的粒度)、增大萃取剂量、采用溶解度值更大的溶剂等。,8、影响因素(1)萃取剂的选择,萃取剂的选择性:对A的分配系数大,对原溶剂B的分配系数小,分离因数大;价廉易得;与原溶剂B不互溶;与原溶剂B有较大密度差,表面张力适中,相分散和相分离容易;溶剂粘度小利于传质、混合和分离,节省能量容易回收和再利用;毒性低,腐蚀性小,使用安全;不与目标产物发生反应。举例:常用于抗生素萃取的有机溶剂有醇类、乙酸酯类及甲基异丁基甲酮等。,(2)温度的影响,T升高:溶质溶解度增大,同时两相的互溶度也增大,使萃取效果降低,甚至无法进行。T降低:溶解度减小。但温度过低,溶剂粘度增大,不利于传质。许多生物产物
9、在高温下不稳定,易失活,故萃取一般应在低温下进行。选择适宜的操作温度,(3)原溶剂pH值对溶剂萃取的影响,pH影响弱酸或弱碱性物质的解离平衡和分配平衡,使分配系数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产品收率;pH对生物产物稳定性的影响很大。如青霉素在pH=2时,醋酸丁酯萃取液中青霉素烯酸可达青霉素含量的12.5%,当pH6.0时,青霉素几乎全部分配在水相中,(4)盐析作用对溶剂萃取的影响,无机盐类如硫酸铵,氯化钠等在水相中的存在,一般可降低溶质A在水中的溶解度,使溶质A向有机相中转移。如萃取青霉素时加入NaCl,萃取维生素B12时添加(NH4)2SO4等。但盐析剂的添加要适量,用量过多时可能促使杂质也转入有机相
10、。,(5)萃取时间,延长萃取时间有助于提高被萃取组份向有机相扩散,从而提高被萃取组份的萃取分率,但过分延长萃取时间对萃取分率的提高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当萃取趋于萃取平衡时,萃取速率很小,延长时间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降低设备的生产能力,同时加大了杂质在萃取相中的含量。,(6)两相的体积比,增大萃取剂与原溶剂的体积比,有助于提高被萃取组分向有机相的扩散,提高萃取分率,但两相的体积比过大,也会使被萃取组分在萃取相中浓度的降低,不利于后序的处理,也加大有机溶剂回收的成本,同时也会使杂质成份在有机相中含量加大。,(7)不连续相的分散程度,不连续相的分散程度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两相的接触面积,有助于传质,提
11、高萃取速度,提高被萃取组分的萃取分率,但过分分散对于两相分层不利,会使两相分层所需时间延长,也不利于萃取操作。不连续相的分散程度与两相的湍动程度有关,一般提高流速、加强搅拌,减小喷头喷嘴的孔径等有助于提高不连续相的分散程度。,(8)原液中被萃取组分的浓度,提高原液中被萃取组分的浓度,有助于提高萃取速度,有利于快速达到萃取平衡。但被萃取组分浓度提高也可能使杂质浓度提高,影响萃取质量。,二、操作方式及理论计算,工业萃取三步:混合、分离、溶剂回收工业萃取设备分类:按操作分类:间歇、连续;单级、多级(多级错流、多级逆流),单级萃取操作,特点:只用一个混合器和一个澄清器;流程 最简单,但萃取效率不高,产
12、物在水相中含量 仍较高。,理论收率,萃取因子,萃余分率,由于萃取剂与原料液互溶度较小,溶质含量较低,故可认为VEVS,VRVF,例3-1 已知20、pH10.0的条件下,洁霉素在丁醇相和水相中的分配系数为18。当萃取剂丁醇的用量与原料液(水相)的量相等时,计算洁霉素的理论收率;当萃取剂丁醇的用量减少一半时,计算洁霉素的理论收率,并分析计算结果。,例3-2 青霉素在0、pH2.5的条件下,在醋酸丁酯相和水相中的分配系数为35。当萃取剂醋酸丁酯的用量与原料液(水相)的量相等时,计算进行单级萃取的理论收率;当萃取剂丁醇的用量减少至1/4,计算青霉素的理论收率。,作业,多级错流萃取操作,特点:优点:由
13、几个单级萃取单元串联组成,萃取剂分别加入各萃取单元;萃取推动力较大,萃取效率较高;缺点:仍需加入大量萃取剂,因而产品浓度稀,需消耗较多能量回收萃取剂。工业上该流程较少,它是单级萃取计算的多次重复,当各级萃取因素E值都相同时,上式可写为:,例3-3:已知在pH=3.5时,放线菌素D在乙酸乙酯相与水相中的分配系数为57;原料液的处理量为450dm3/h(流量),所用萃取剂的量之和为39 dm3/h(流量)1、采用单级萃取时,放线菌素D的理论收率;2、采用三错流萃取时,各级加入萃取剂的量均为13 dm3/h,计算放线菌素D的理论收率。3、采用三错流萃取时,各级加入萃取剂的量分别为20 dm3/h、1
14、0 dm3/h、9 dm3/h,放线菌素D的理论收率。4、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计算结果可看出:1、当萃取剂用量相同时,萃取级数越多,理论收率越高;2、多级错流萃取时,各级萃取剂流量相等时,萃取率最大。,多级逆流萃取操作,特点:由几个单级萃取单元串联组成,料液和萃取剂分别从两端连续加入,互成逆流接触;在三种操作方式中,萃取效率最高,萃取剂用量最少,因而工业上普遍采用。当各级萃取因素E值都相同时,经n级逆流萃取后,理论收率可由下式计算,例3-4条件同例3-3:已知在pH=3.5时,放线菌素D在乙酸乙酯相与水相中的分配系数为57;原料液的处理量为450dm3/h(流量),所用萃取剂的量之和为39
15、 dm3/h(流量)计算采用采用三级逆流萃取时,放线菌素D的理论收率。并与单级操作和3级错流萃取的理论收率比较分析。,计算结果可看出:1、同样条件下,多级逆流萃取的理论收率高于多级错流萃取的理论收率2、在萃取操作中相同条件下,萃取级数越高,萃取率越高,萃取越完全。即E相同,n越大,越大。当萃取级数n相同时,萃取因素E越大,理论收率越高。在实际生产中,由于两相分配一般不能达到相平衡、分相往往不完全、乳化问题等原因,实际收率比理论收率要低得多。,其他有机溶剂萃取技术,1)微分萃取 设备多为塔式设备。原料液与溶剂中密度较大者(称为重相)从塔顶加入,密度较小者自塔底加入。两相中其中有一相经分布器分散成
16、液滴(称为分散相),另一相保持连续(称为连续相),分散的液滴在沉降或上浮过程中与连续相逆流接触,进行溶质A由B相转移到S相传质过程,最后轻相由塔顶排出,重相由塔底排出。塔内溶质在其流动方向的浓度变化是连续的;需用微分方程来描述塔内溶质的质量守恒定律,因此称为微分萃取。,2)分馏萃取,分馏萃取是对多级逆流萃取的溶质进入体系的位置进行了改进,料液从中间位置引入。分馏萃取显著提高了目标产物的纯度。,前面讨论的液液萃取,萃取剂与溶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依据相似相溶原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而实现的。这类萃取称为物理萃取。而化学萃取则是利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脂溶性复合物实现溶质向有机相的
17、分配。离子对/反应萃取属于化学萃取范畴。在萃取过程中,萃取剂与溶质通过配合反应,酸碱反应或离子交换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配合物,实现从水相向有机相转移。,3)离子对/反应萃取,三、溶剂萃取过程中的工艺问题及处理 乳化现象,有机相,乳化层,水 相,乳化是指液体以细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中。出现乳化现象有何不良影响?,乳化现象,形成乳状液的条件: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和表面活性物质(蛋白质、磷脂和固体微粒)。乳状液及其类型乳状液分散体系。类型油包水(W/O)型和水包油(O/W)型两大类,乳状液稳定条件=乳化剂=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定向排列,水包油(O/W)型 油包水(W/O)型,破乳
18、方法,发酵液过滤或沉淀 加热 稀释法 加电解质 转型法 顶替法,第二节 浸取技术,一、浸取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浸取:是指用溶剂把固体物中的某些可溶组分提取出来,使之与固体的不溶部分(或称惰性物)分离的过程。被萃取的物质在原固体中形态:固体形式 也可能以液体形式(如挥发物或植物油),溶剂从固体颗粒中浸取可溶性物质,其过程一般包括浸润、渗透、解吸、溶解及扩散等几个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结果。,(一)浸取体系与扩散,浸取过程中的相平衡可用分配系数KD表示式中 y 达到平衡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x 平衡时溶质在固相中的浓度。在浸取过程中,若y和x用体积浓度(kg/m3)表示,KD值一般为常数,但如果用质量
19、浓度(kg/kg)表示,则KD会发生变化;因为在浸取过程中,随溶质的浸出,固体内外的溶液密度将发生变化。,(二)浸取相平衡,(一)固体物料颗粒度的影响 根据扩散理论,固体颗粒度越小,固液两相接触界面越大,扩散速率越大,传质速率越高,浸出效果另一方面也会使有害物质浸出量增大,给下一步的分离纯化造成困难另外,过度粉碎将消耗大量能量,且使液体的流动阻力增大而不利于浸取。,二、影响浸取过程的因素,1浸取溶剂的选择(1)浸取溶剂的选择原则分配系数KD大,选择性要高;溶解度要大,以节省溶剂用量;溶剂与目标产物之间性质差异大,在产品中易于去除,而且便于溶剂的回收利用;扩散系数要大。价格低廉,黏度小,无腐蚀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化 工艺 第三 萃取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1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