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行为改变原理及运用-章永.ppt
《特殊儿童行为改变原理及运用-章永.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儿童行为改变原理及运用-章永.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培计划(2013)”-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 培智教育骨干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培训班,主讲:章 永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教科院 2013.09,特殊儿童行为改变原理及运用,内容纲要,一、行为矫正,行为矫正及其发展简史,2、相关概念区别精神分析疗法:建立在弗洛依德的“心理动力论”基础之上的心理行为治疗方法。行为治疗:以巴甫洛夫“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重视应答性行为的治疗。行为矫正(狭义):以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重视操作性行为的改变。,1、定义:行为矫正就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基本前提:无论正常行为还是异常行为都是:“习
2、得的”;并非所有的行为改变都是行为矫正。,偶然按压杠杆,多次重复强化,得到食物,行为矫正及其发展简史,一、行为矫正,3、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斯金纳斯金纳箱:隔音 杠杆 食槽 食物实验过程:把饥饿的小白鼠关入箱内,结果:白鼠学会通过按压杠杆以获得食物的行为。在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以后,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一操作性行为的强度就会增加。,发展更加迅速出现“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行为矫正及其发展简史,二、行为矫正发展简史,1978年以前 空白1978年1985年 准备1985年以后 开始发展,国外发展史,20世纪初6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20世纪70年代后,20世纪80年代后,迅速发展
3、,“SOR”取代“SR”出现“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代表人物:艾里斯、贝克,开始得到应用,并迅速发展“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广泛应用代表人物:斯金纳及其学生,产生但没有得到迅速应用与发展用“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进行研究代表:巴甫洛夫、沃尔普、艾森克,国内发展史,产生但没有得到迅速应用与发展用“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进行研究代表:巴甫洛夫、沃尔普、艾森克,行为矫正遵循“评价治疗再评价再治疗”的程序。单一被试研究设计基本类型(反转设计):,行为矫正程序设计,1、AB设计,1、最简单的设计:A=基线阶段 B=处理(矫正)阶段2、AB设计不能证明相互作用关系,没有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3、AB设计并不是真正的研
4、究设计,它只能用于非研究情况下,1、“反转”的基本含义:在B之后又回到A2、严格讲应该是:A1BA23、比较A1、B、A2阶段的行为表现,即可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2、ABA设计,1、最常用、最典型的研究设计2、严格讲应该是:A1B1A2B23、可充分证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1、类型非常多,常依研究目的而定2、如:探讨不同策略对行为的影响:ABCDA设计,3、ABAB设计,4、多重处理设计,行为矫正程序设计,A-B设计的理论曲线图,A-B-A设计的理论曲线图,A-B-A-B设计的理论曲线图,多重处理设计图示,两个例子有何相同与不同,住校聋生小李一天意外地把自己的被子叠好了,虽然不是很整
5、齐,老师看到说:“哇!你的被子叠得这么整齐,真棒。”第二天,小李再次叠好被子,老师再次赞扬,此后连续多天,小李都会自己整理床被。,小东在学做饭的时候,油烟总是很大,他打开抽油烟机,油烟被吸出了厨房。现在他做饭时,总是会打开抽油烟机。,强化法,一个具体的操作性行为发生了一个直接的结果紧随这个行为其结果导致行为将来被加强了,两个例子具体行为的结果不同前者:获得了肯定和赞扬后者:讨厌的油烟被取消了,正强化负强化,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一、强化物与惩罚物,强化法,1、强化物 在人们感受的各种性质的刺激中,有一类是人们喜欢的,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让人产生高兴、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类刺激称正强化物,
6、简称强化物。2、惩罚物 在人们感受的各种性质的刺激中,有一类不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反而让人遭受痛苦、烦恼和不安,让人厌恶。这就是惩罚物,或叫厌恶刺激。强化物与惩罚物因人而异,既有共同的,也有特殊的;在应用时要了解个体对各种刺激物的喜爱程度或厌恶程度,选择有效的、经济的强化物或惩罚物;常用方法是:“强化物(惩罚物)调查表”、“活动情况调查表”,二、正强化与负强化,强化法,1、正强化就是运用强化物来加强某一行为倾向的方法2、负强化就是通过取消惩罚物来加强行为倾向的方法3、它们都强调:行为的改变依据行为的结果而定,背景,结果,行为,SD,R,S,增加,获得强化物,取消惩罚物,再看几个例子,结
7、果让人高兴满意,强化案例分析,1、小王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并认真听讲,老师对他微笑并表场。结果小王更有可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2、孩子晚上上床后,总是会哭闹,父母就会去安慰她。结果,这孩子晚上睡觉时哭闹行为的发生会更加频繁。,3、在雨中等车的妇女打开雨伞,雨伞防止雨点落到她身上。现在下雨的时候她总是会打开雨伞以防止雨点落到她身上。,4、课堂上同学们在安静地做作业,李强做完作业后开始也安静地看书,但看见老师在批改作业,便开始找边上的人讲话。老师注意到了,就对李强说:“你好象坐不住了,你到前面来,帮我管纪律”。然后给他一支粉笔,让他在黑板上记下不守纪律的人的名字。以后,李强每次做完作业后更有可能坐不
8、住,而不是安静地看书。,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强化实际上是对个体的某一行为出现后给予的一种鼓励、表扬、奖赏或惩罚物的消失。一旦这些行为结果适合个体的心理或物质上的需要,个体出现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以上例子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程序:(1)有一个具体的行为在特定的背景下发生了;(2)有一个直接的结果紧随着这个具体的行为;(3)这个结果导致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了。,强化案例分析,夏天,一个光着脚的人踩到热沥青路上,他会立刻跳到草地上。跳到草地上的结果使他可以逃避热沥青路上的热量。,三、负强化基本过程,强化法,这个人下一次在热沥青路上走路时会穿上鞋,穿上鞋的结果是防止了热沥青的热量。,逃避反应,
9、回避反应,行为者遭受惩罚物之后,只有从事某种特定的行为,该惩罚物才能终止。,行为者感觉到惩罚物的信号在遭受惩罚物之前,从事特定的行为,可免受惩罚物。,多次的逃避反应可建立回避反应逃避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建立回避反应。,四、强化法运用原则,强化法,两个强化法实例,1、正确选择要矫正的具体行为;2、正确选择强化物或要取消的惩罚物;3、在负强化中使用的条件惩罚物必须是强力惩罚物的信号;4、慎重使用负强化。在使用负强化时要明确:逃避反应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建立回避反应;5、使用正强化要注意:行为出现后立刻强化并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使用原级强化物时最好结合使用次级强化物;防止强化物的“饱厌现象”;
10、6、让被矫正者逐渐脱离矫正程序。,神经性厌食症的矫正,1、诊断:患儿13岁,女性,读初中。父亲是某歌舞团团长,母亲是演员,两个姐姐已工作,自幼娇惯、任性,会演奏手风琴。1978年春节,突然出现厌食,几乎不吃正餐,体重由45公斤锐减至27公斤。患病后,先后在三个医院住院,均被怀疑患胃肠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但各种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患儿否认自己有病,靠输液等支持疗法维持生命。5月6日,精神科医生会诊。患儿极度消瘦、四肢湿冷、心音弱(每分钟42次)、呼吸有酮味。经医生诱导,讲出两种顾虑:一是胖难看,二是怕手风琴练不好。由此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2、矫正计划:决定用正强化治疗。具体措施:平时不允许离开
11、病房,但若一周内体重增加1公斤,则准许她在周末回家看歌舞演出。3、结果:当日晚餐,由医生以和蔼的态度,坚定的动作喂下患病后第一餐饭。5月7日后,开始自己进食。在医务人员的鼓励下,每天体重增加都超过计划,周末准许回家看演出。6月3日,复诊时体重已达31公斤,四肢转暖,脉搏正常,情绪平静,举止适度,自述病已痊愈。出院后体重继续恢复正常。9月复学。,神经性厌食症的矫正,1、诊断:斯蒂科,男性,7岁,极重度智障儿童,唐氏综合症,美国一所特殊学校读书。他有极为严重的自伤行为,整天不停地打自己的头,以至教师和工作人员不得不将他的手捆在腰上,而且给他带上一个足球做的头盔,并整天把他关在一个小房间内。为了矫治
12、这种严重的自伤行为,行为矫正家设计了一个运用电击惩罚的治疗程序。经过电击治疗,斯蒂科很快地消除了打头行为,但是,一旦停止使用惩罚,坏习惯很快会恢复。因此行为矫正家认为必须使他形成一种取代打头的良好行为,以彻底除去其打头行为。,智力障碍儿童自伤行为的矫正,2、矫正计划:设计了一个负强化程序。具体实施如下:把斯蒂科放在一张高椅上,在他面前的盘子内放一个金属做的小卡车,一个电子钟电线串联着小卡车,以测量孩子接触卡车时间的长短。开始时孩子根本不会自动地将手放到小卡车上去。很显然,这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程序去教会他。程序开始时,一个蜂鸣器发出声响后,立即在斯蒂科的小腿上给予轻微的电击,这时实验者引导孩子的手
13、接触小卡车,每当斯蒂科的手接触金属卡车时,蜂鸣器和电击就自动消失。,智力障碍儿童自伤行为的矫正,3、逃避反应阶段 大约经过12次试验后,当以上两个刺激呈现时,斯蒂科会自动将手放在“卡车”上。这就是说斯蒂科已经建立了逃避反应:如果将自己的手放在卡车上,就可以逃避电击厌恶刺激。4、回避反应阶段 经过多次训练后,只要蜂鸣器一发出响声(3秒钟后电击出现),斯蒂科根据经验就会很快地将手放到小卡车上以躲避电击,这就是回避反应。因为他的手一离开小卡车,蜂鸣器就响了,而且3秒钟后电击就会发生。这样斯蒂科为了躲避电击,不得不把他的手放在金属卡车上。,智力障碍儿童自伤行为的矫正,5、分析:从整个程序看,开始时,斯
14、蒂科不会去接触金属卡车,经过训练,他几乎能持续地将手放在金属物品上而不去打头;从而使他拿金属物的行为取代了打头的行为;尽管他已不再打头了,但整天拿着一个金属物品,终究不是良策;下一步应该做的工作是要教会他接触其他玩具,然后再运用其他行为矫正方法撤除电击和玩具卡车,使他不再整天拿着玩具卡车,也可以从事其他活动。,智力障碍儿童自伤行为的矫正,丽丽家邻居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一天,丽丽看见小花猫正在睡懒觉,她想去叫醒它,就走过去抚摸这只小花猫。谁知小花猫却抓伤了她的手。从此以后,丽丽再也不会在小花猫睡觉的时候去抚摸它了。,惩罚法,两个例子有何相同与不同,小英玩玩具的时候,如果有其他孩子玩她的玩具,她就
15、会打他们。每次她打别的孩子时,老师就会让她停止玩耍,并在另一房间椅子上坐两分钟。于是小英就不再打别的孩子了。,一个具体的操作性行为发生了一个直接的结果紧随这个行为其结果导致行为将来被减弱了,两个例子具体行为的结果不同前者:获得了惩罚物后者:强化物被取消了,正惩罚负惩罚,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一、正惩罚与负惩罚,惩罚法,1、正惩罚就是运用惩罚物来减弱某一行为倾向的方法2、负惩罚就是通过取消强化物来减弱行为倾向的方法3、它们同样强调:行为的改变依据行为的结果而定4、惩罚只能部分地减少或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使之完全消除,再看两个例子,背景,结果,行为,SD,R,S,减少,获得惩罚物,取消强化物,结果让人
16、不高兴不满意,惩罚案例分析,2、李军,行为障碍儿童,特殊学校学习。老师用扑克牌等筹码作为他学习成绩的条件强化物。每次他答对问题,老师就在一个容器里放进一个筹码以强化他的行为。但是,当李军未经老师允许就离开座位时,就从容器中取走一个筹码。于是李军停止了不经老师允许就离开座位的不良行为。,1、张强开车进城购物。在商场门口,他想就几分钟而已,便把车停在路边。从商场出来时,看见警察正在开“不按规定停车”的罚单。从此以后,张强不会再把车停在不该停是地方,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时间。,给予 取消,强化物 正强化 负惩罚,惩罚物 正惩罚 负强化,二、运用惩罚应注意的问题,惩罚法,惩罚法实例,1、明确描述被惩罚的具
17、体行为;2、正确选择惩罚物及确定要撤销的强化物;3、尽量为替代行为产生创造条件,并与替代行为强化相结合;4、强烈的惩罚会引起不良情绪反应,从而导致其他不良行为;5、过度的惩罚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从而产生逃避-回避反应;6、惩罚只能抑制旧有行为,并不建立新行为;7、惩罚必须及时,所有参与者的态度必须一致并保持平静。,一、诊断 王某某,7岁,男性,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经常打架,尤其喜欢挑衅或殴打其他儿童。连续三周观察记录:平均每天打人30次。教师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如:教育、奖励等,但无效果。诊断为攻击性行为。计划采用惩罚法治疗。,聋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二、矫正程序 在不伤害王某某健康的前提下,设计惩
18、罚程序,并征得其父母的同意和协助。程序如下:当他打人时,老师严厉地说:“不许打人,因为你打人了,现在罚你做10次起立和坐下动作。”边说边拉住他的手要他站起来,然后按住肩膀要他坐下去,同时喊“起立”、“坐下”,共10次。,三、过程 王某某对此最初表现为肢体上的反抗,但仍强迫做。最初,需矫正者用手帮助他,以后慢慢只用指令指示,便可按指令做。程序实施后:第一天,打人次数下降到11次;第二天,10次;第三天,1次;以后基本维持在01次的水平上。两周后,停止惩罚程序。前4天,打人的行为维持在低水平上,后4天打人频率开始逐步上升。8天后,再次引入惩罚程序,打人行为立刻下降。同时强化其安静地坐着玩玩具的行为
19、。持续两月,打人恶习基本控制住。,聋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12岁的小东吵闹着要买一件新衣服,父母劝了半天也没有用,“你已经有了那么多新衣服,还要买?”无奈,父母两人一人去看书,一人看电视,不去搭理小东。小东先是在自己房间里大喊大叫,继而开始摔东西,然后动静越来越小,不多时,一切归于平静。,消退法,一般情况下,儿童在家里无理取闹或大哭大叫,往往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或获得食物。在儿童采取这种不良行为时,如果父母立即给予关注或食物,则这种关注或食物就是正强化,结果会使孩子的哭闹行为越来越严重。正确的做法是,不理睬,一、消退的概念,消退法,1、定义:消退指在确定的情境中,在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或惩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特殊 儿童 行为 改变 原理 运用 章永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1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