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docx
《乳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乳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一、钳靶X线检查(一)检查技术1 .检查前的准备为了获得符合乳腺疾病诊断需要和筛查要求的高质量图像,乳腺摄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投照技师应耐心向被检者解释检查过程、体位及压迫乳房给被检查者带来的不适,使之放松。在检查过程中得到被检查者充分合作。正确摆位是获得高质量乳腺X线图像的关键环节。投照技师应了解患者本次检查的目的,并对症状、病程和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既往病史,婚育史,月经周期,家族史,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补充记录。乳腺X线摄影检查应尽量在月经后期进行,最佳检查时间为月经后12周,但对病变明显、触诊显著的患者,则不受时间限制。2 .投照体位乳腺常规铝靶X线摄
2、影应包括双侧乳腺以利于对比。患者通常取立位。乳腺内外侧斜位(mediolateraloblique,MLO)及头尾位(Cranlocaudal,CC)是常规投照位置,大多数能够满足乳腺检查的需要,对于CC位及MLo位显示不良或未包全的乳腺实质,可以根据病灶位置的不同选择以下体位:外内侧位(Iateralmediolateral,LM)内外侧位(mediolaterallateral,ML)、内侧头尾轴位(mediolateralcraniocaudal,MCC)、外侧头尾轴位(1ateromedia1cranio-cauda1,LCC),尾叶位(theaxiIlarytai!view)及乳沟位
3、等,在实际工作中放射医师及技术员因根据患者情况和病变位置,灵活选择最佳的投照位置。对于常规体位上发现的异常改变,可以进一步采取一些特殊的摄影技术,包括局部压迫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压迫放大摄影技术。一般而言,行乳腺投照的原则是:使可触到的病变尽可能完全包括在胶片内且病变部位尽可能贴近胶片;力求最大限度地显示乳房各部分结构;使乳头尽可能处于切线位置;避免乳房皮肤产生皱褶而与皮肤局限性增厚相混淆。一张较好的CC位图像显示如下:乳房在片子的中央,乳头切线位,可见小部分胸大肌,内侧乳腺组织应全部包括在片中,外侧乳腺组织尽可能包括在片中。一张好的MLO位图像显示如下:乳房被推向前上,乳腺实质充分展开,胸大
4、肌可见,较松弛,下缘达到乳头水平,乳头在切线位,部分腹壁包括在片中,但与下部乳腺分开,绝大部分乳腺实质显示在片中,乳腺组织外缘可见乳头的轮廓;乳腺后方的脂肪组织被很好地显示出来,乳房无皱褶。(二)诊断1 .熟悉临床信息掌握临床信息对乳腺摄影诊断非常重要,必要的基本的临床信息应包括症状、病程和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既往病史,婚育史,月经周期,家族史,其他影像学检测结果及本次检查的目的等。2 .正确的观图程序屏幕软阅读或在专用日光观片灯下胶片阅读,后者应同时准备白炽强光灯及观片放大镜。注意双侧乳腺配对观察,如双眼横向扫描,进行双乳相同部位图像比较分析(见图2-9)o3 .乳腺实质背景的确定观察乳腺
5、实质与脂肪的构成比例,了解乳腺实质类型,以判断对某些乳腺摄影征象敏感性的影响,有利于确定乳腺摄影对疾病的诊断价值。4 .描述所发现的病变解剖部位外上象限、内上象限、外下象限和内下象限,以及乳头后方的中央区。外上象限与内上象限、内上象限与内下象限,内下象限与外下象限、外上象限与外下象限交界区域分别可用上份、内份、下份、外份来表示。此外,除中央区以外的一区还可使用钟点位置描述。外上腋前区域用来描述该处乳腺腋尾、副乳及淋巴结所处区域。5 病变大小或范围的描述测量病变的三维径线。(三)影像表现1992年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
6、System,BI-RADS),目前已应用第四版,该系统对于乳腺诊断的书写规范性起到了重要作用。1 .常见征象(1)肿块: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的占位性病变,有膨出的边缘。只在一个投照位置上出现的可疑肿块影称为“致密影”。在肿块的描述上包括三个方面:形态、边缘和密度。1)形态:包括圆形、卵圆形、分叶形和不规则形。圆形、卵圆形大部分为良性征象,不规则形多提示为恶性,而分叶形是一种中间性征象,多为恶性征象,但是有的良性肿瘤也可以呈分叶形。2)边界或边缘:边缘征象对于判断肿块的良恶性最为重要。边缘的描述包括:清晰、模糊、小分叶、毛刺或锯齿状和星芒状。边缘清晰是指超过75%的肿块边界与周围正常组织分
7、界清晰锐利,剩下的边缘可被周围腺体遮盖,但无恶性证据;模糊是指肿块被邻近的腺体组织遮盖无法对其作进一步判断;小分叶是指病灶边缘呈小波浪状改变;毛刺或锯齿状边缘提示病变向周围浸润;星芒状是病灶边缘发出的放射状线影。小分叶、锯齿状及星芒状边缘为常见的恶性征象。鉴别边缘模糊和浸润有时会存在一定困难,通过局部加压摄影会对诊断有所帮助,3)密度:肿块与周围相同体积的乳腺组织相比,可分为高、等、低和脂肪密度四种描述。大多数乳腺癌呈高或等密度;极少数乳腺癌可呈低密度;乳腺癌不含脂肪密度,脂肪密度多为良性病变的表现。(2)钙化:钙化的描述从形态和分布两方面描述。形态上可分为典型的良性钙化、中间性钙化(可疑钙化
8、)和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1)典型的良性钙化a.皮肤钙化:典型者中心呈透亮改变;不典型者可借助切线投照予以鉴别。b.血管钙化:管状或轨道状钙化。C,粗糙或爆米花样钙化:为纤维腺瘤钙化的特征表现。CL粗棒状钙化:直径通常大于1mm,偶可呈分支状,有的可呈中央透亮改变。常见于分泌性病变,如浆细胞性乳腺炎和导管扩张症。e.圆形钙化:多发者可大小不一。小于Innn者,常位于小叶腺泡中。小于0.5的,可称其为“点状“钙化。f.“环形”或者蛋壳样钙化“;环壁很薄,边缘光滑呈圆形或卵圆形,中央为低密度。大小可从InInl到ICnl甚至更大。常见于脂肪坏死、导管内钙化的残骸,偶可见纤维腺瘤。牛奶样钙化(钙乳样钙
9、化):囊肿内钙化。在头尾位上表现不明显,为绒毛状或不定形状。在侧位上边界明确,根据囊肿形态的不同而表现为半月形、曲线形或线形等。h.缝线钙化:钙质沉积在缝线材料上所致,尤其是在放疗后常见。典型者为线形或管形,绳结样改变常可见到。其他:还有点状钙化,表现为直径小于0.5mm,边界清晰的圆形或卵圆形钙化。2)中间性钙化:又称可疑钙化。包括不定形或模糊钙化和粗糙不均质钙化两种,前者形态上常小而模糊无典型特征;弥漫性分布常为良性表现;而呈簇状、区域性、线样和段样分布需取临床活检。后者的钙化多大于05mm,形态不规则可能为恶性改变,也可出现在良性的纤维化、纤维腺瘤和外伤后的乳腺中,需要结合其分布情况。3
10、)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常表现为细小的多形性钙化(颗粒点状钙化)和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铸型钙化)。颗粒点状钙化较不定性钙化表现为细而不规则,常不连续,直径小于05mm,这些征象提示钙化是从被乳腺癌侵犯的导管腔内形成的。4)钙化的分布:对于提示乳腺癌病变的病理类型有帮助。a.弥漫或散在分布的点状和多形性钙化多为良性病变,常为双侧性。b.区域性分布是指较大范围的分布,常常超过一个象限,又不能用导管样分布来描述,这样的钙化需要结合其形态来综合分析。c.成簇分布是指至少有5枚钙化占据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Vlcm),良恶性病变都可以有这样的表现。d.线样分布的钙化排列成线形,可见分支点,提示源于一支导管
11、,多为恶性改变。e.节段性分布常提示病变来源于一个导管及其分支,也可能发生在一个叶或一个段叶上的多灶性癌,尽管良性分泌性病变也会有段样分布的钙化,但是如果钙化的形态不是良性特征时,首先考虑其为恶性钙化。(3)结构扭曲:是指正常结构被扭曲但无明确的肿块可见,包括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性收缩。结构扭曲可以是一种伴随征象。如果没有局部的手术或外伤史,结构扭曲可能是恶性或放射状瘢痕的征象,应提示临床活检。2 .特殊征象(1)管状致密/单个扩张的导管:管状或分支样结构可能是导管扩张或增粗的表现,如果不同时伴有其他可疑的临床及影像征象,则其意义不大。(2)乳腺内淋巴结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典型表现为
12、肾形,可见有淋巴结脂肪所致的透亮切迹,常小于Icmo当淋巴结较大时,但其大部分为脂肪替代时,仍为良性改变。(3)非对称性乳腺组织:需与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方能做出判断。包括一个较大的乳腺组织,密度较正常的组织高或可见明显的导管,无局灶性肿块形成,无中心致密影,无结构扭曲,无伴随钙化。非对称性乳腺组织常代表正常变异,与临床所触及的不对称相吻合时,则可能有意义。(4)局灶性非对称性致密:两个投照位置均可见,但缺乏真性肿块特有的隆起边缘改变。它可能是一个正常的乳腺岛。由于缺乏特征性的良性征象,往往需要对其做进一步检查3 .合并征象常与肿块或钙化征象同时出现,或为不伴有其他异常征象的单独改变。包括乳头凹陷
13、、皮肤凹陷、乳晕增厚、皮肤增厚、淋巴结肿大、结构扭曲和钙化等。(四)总体评价1.评估是不完全的O类:需要其他影像检查进一步评估或与前片比较。常在普查情况下应用,在完全的影像学检查后以及与前片对比后则很少用。推荐的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加压摄影、放大摄影、特殊投照体位摄影、超声、MRl等2.评估是完全的1类:阴性。无异常发现。2类:良性病变。包括钙化的纤维腺瘤、多发的分泌性钙化、含脂肪的病变(脂性囊肿、脂肪瘤、输乳管囊肿及混合密度的错构瘤)、乳腺内淋巴结、血管钙化、植入体、有手术史的结构扭曲等。总体上无恶性征象。3类:可能是良性病变,建议短期随访。有很高的良性可能性,期望在短期(小于1年,一般为
14、6个月)随访中稳定或缩小来证实判断。这一级的恶性率一般小于2%。无钙化的边界清晰肿块、局灶性的不对称、呈簇的圆形或和点状钙化这三种征象被认为良性改变可能性大。对这一类的处理,首先X线片短期随访(6个月),再6个月、再12个月随访至2年甚至更长稳定来证实,2或3年的稳定可将原来的3类定为2类判读。4类:可疑异常,需考虑活检。这一类包括了一大类需临床干预的病变,此类病变无特征性的乳腺癌形态学改变,但有恶性的可能。可分为4A、4B、4Co4A:包括了一组需活检但恶性可能性较低的病变。如果活检或细胞学检查为良性,结果的可信性很高,可以常规随访或半年后随访。包括临床可扪及的病灶,X线表现边缘清晰而超声提
15、示可能为纤维瘤的实质性肿块,可扪及复杂囊肿和可扪及的脓肿均归在这一亚类。4B:中度恶性可能。对边界部分清晰,部分浸润的肿块穿刺为纤维瘤或脂肪坏死者,应予以定期随访。如果穿刺结果为乳状瘤者,则需进一步切取活检进一步明确。4C:怀疑为恶性病变的可能性提高,但还未达到5类的一组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浸润的实性肿块和簇状分布的细小多形性钙化灶可归为这一亚类中。对影像判读为4类,不管哪个亚类,在有良性的病理结果后均应定期随访。而对影像为4C类,病例穿刺为良性结果的,则应对病理结果作进一步的评价以明确诊断。5类:高度怀疑恶性,临床应采取适当措施(几乎肯定的恶性)。这一类病变有高度的恶性可能性。检出恶性率的
16、可能性295%。形态不规则星芒状边缘的高密度肿块、段样和线样分布的细小线样和分支状钙化、不规则星芒状边缘肿块伴多形性钙化均应归在这一类中。6类:已活检证实为恶性,应采取适当措施。这一分类用在活检已证实为恶性但还未进行之类的影像评价上。主要目的是评价先前活检后的影像变化,或监测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影像变化。必须指出的是,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BI-RADS)将乳腺分为4型:脂肪型(乳腺内几乎全部为脂肪组织,腺体组织占25%以下)、少量腺体型(乳腺内散在腺体组织,占25%50%)、多量腺体型(乳腺呈不均匀致密
17、表现,腺体组织占51%75%)、致密型(乳腺组织非常致密,腺体组织占75%以上)。这种分型的主要意义在于说明X线对不同乳腺类型中病变检出的敏感性不同,对发生在脂肪型乳腺中病变的检出率则有所降低,临床医师了解这一点很重要。(五)乳腺钳靶X线检查的价值和限度乳腺铝靶X线检查主要用于乳腺的普查和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X线检查操作简单,价格相对便宜,诊断准确,特别对乳腺内钙化尤其是微小钙化的检出率很高,如果熟练掌握正确的投照技术和诊断技能,能够对乳腺癌作出早期诊断,它能发现那些直到2年后临床才可触到肿块的病变,已成为乳腺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被用于40岁以上妇女乳腺普查。尽管X线检查是目前
18、诊断乳腺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在某些方面尚存在局限性,即使在最佳的摄影和诊断条件下,仍有5%15%乳腺癌因各种原因而呈假阴性表现,如发生在致密型乳腺、乳腺手术后或成形术后的乳腺癌以及由于乳腺X线检查本身的局限性等原因。乳腺X线检查的另一个较大局限性是关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在美国根据X线普查而建议活检的妇女中只有25%29%为乳腺癌,阳性预测值低是乳腺专目靶X线检查公认的另一局限性所在。尽管如此,乳腺铝靶X线检查至今仍是诊断乳腺疾患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乳腺病变的检出是依靠病变与正常乳腺之间密度差及病变形态学表现。乳腺病变和其他系统病变相同,也存在“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诊断难题。因此,必须
19、了解乳腺疾病各种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基础,并同临床资料相结合。近年来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机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其具有铝/铭双靶球管、自动摄片剂量调整技术、数字化平板技术等优点,其主要优势在于,可根据乳房的大小、压迫的厚度及腺体的致密程度自动调节X线的剂量,解决了传统乳腺X线机对致密型乳腺X线穿透不足的缺点,可进行图像后处理,根据具体情况调节对比度,对局部感兴趣区进行放大观察等;减少因技术不当、图像不满意或需局部放大而导致的重复X线摄片,有助于减少乳腺的X线辐射量;可传输数据,同PACS联网用于远程会诊;数据可储存,减少存放胶片的空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于影像诊断领域的另一项新技术一计算机辅助检
20、查(computeraideddetection,CAD)系统已在乳腺X线普查和诊断中得到推广应用。乳腺CAD是使X线片所显示得图像数字化或直接将数字乳腺摄影的数据输入,然后利用专门的软件分析图像并对各种异常征象予以标记,再由专科医师复阅,以期提高对微小病变特别是微小钙化的检出能力。二、超声检查超声用于乳房疾病的诊断始于20世纪50年代,Wild于1951年应用A型超声检查乳房疾病。7080年代灰阶(B型)超声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软组织(包括乳房)的超声显像有了重大进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医学计算机影像技术的发展,无创伤性、高分辨力、高清晰度、全电脑化彩色多普勒图像显示已成为早期鉴别良、
21、恶性肿块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超声造影、介人性超声、超声三维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逐渐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辅助治疗,为乳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一)检查前的注意事项、探头的选择和检查方法1.检查的注意事项和探头选择检查前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准备;如果怀疑患者为乳腺增生,最好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检查;检查前应避免乳腺导管造影和穿刺活检,以免造影剂和出血的干扰而影响超声图像诊断。超声医师在做乳腺检查时应重视患者的主诉和临床医师的查体发现,对可疑硬结或肿块区域重点复查。由于乳房的体表范围相对较大,探头面积相对较小,乳腺各种良、恶性病变绝大多数是低回声,乳房的皮下脂肪呈结节样低回声,腺体组织受不同年
22、龄和生理因素影响,通常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或强弱相间的不均质结构,加之乳房活动度较大等因素,因此乳腺的超声检查特别要注意漏诊的危险,常常需要多断面交叉重复扫查,尤其是乳房边缘和乳腺中央区。对乳头溢液特别是溢血的患者,应注意乳头内和乳晕旁,仔细观察导管有无扩张、管壁是否光滑,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由于恶性肿瘤可能浸润胸壁,而胸壁占位性病变临床扪诊又容易误诊为乳腺肿瘤,因此在乳腺超声检查时,乳腺后方的胸壁结构应该常规观察。检查乳房、腋窝、锁骨上窝和胸壁时,选用高频线阵式探头,通常探头频率27.5MHz,最好是IOMHZ左右,高频探头具有良好的细微分辨力,能清晰显示乳房的各层结构。2 .检查方法检查范围
23、和患者体位:常规检查应包括两侧乳房和腋窝。怀疑乳腺癌时,应该扩大检查范围,检查锁骨上窝,更换腹部探头检查腹、盆腔有无转移。腋窝应列为乳腺超声检查的常规部位。检查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及淋巴结髓质强回声是否已经破坏,有无腋窝副乳腺肿块及其他腋窝病变。患者体位通常采用仰卧位,受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两臂外展,充分暴露乳房和腋窝。检查乳房外侧区域时,特别是乳房肥大或松弛者,常辅以侧卧位。直接检查法: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探头直接接触法扫查。此方法灵活、简便,是目前较常使用的乳腺超声检查方法。探头直接放在皮肤表面进行检查,用力宜轻,因为乳腺组织松软,容易受压变形。通常从乳房边缘向乳头方向进行垂直于乳腺导管的扫查
24、,按顺时针方向轮辐状滑动,再转动探头辅以平行于乳腺导管的扫查,检查时须注意探头位置,扫查断面应相互覆盖。3 .乳腺的常用超声检查法目前临床上乳腺疾病的超声检查法主要包括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频谱多普勒超声。其中二维超声能清晰显示乳腺肿块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界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显示各种乳腺疾病血供特点的有效手段,它主要包括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olorDopp1erenergy,CDE),两者均能实时、动态地显示乳腺肿块中的血管分布,但由于CDFI容易受到检测部位、声速与血流夹角及血流速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乳腺 疾病 影像 检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0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