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与保护生物学.ppt
《法制建设与保护生物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制建设与保护生物学.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这不仅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甚至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与资源问题已经唤醒了人类对生存的普遍危机感,从政府到民众,正在把一个无奈的事实变成一个自觉的行动。各国政府为保护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和资源,制定了各种法律以规范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各国之间也在环境立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第13章 法制建设与保护生物学,一、环境法的价值观基础 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可持续发展对当今人类来说似乎是
2、一个新概念,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古代早已有之。早在古希腊时期出现的适度人口思想就带有浓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著名思想家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30-前354年)认为人口和土地需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人口多而耕地少,那么人口会出现过剩。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主张限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保持适当的规模,以维持人口和土地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根据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极力主张在草木生长和动物繁衍之时,人类不得介入,他说“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在近代社会,英国经济学和人口学家马尔萨斯(17
3、66-1834)可以说是论述人口和资源关系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首先看到了人口迅速增长和粮食需求不足的巨大矛盾,并提出限制人口增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古代时期就早已有之,但作为一个新概念出现还是近二十余年的事。人类在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各国相继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面对地球在人类活动下受到越来越严重污染的现实状况,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B.Ward)1972年发表了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一书,并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
4、议上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希望唤起国际社会对地球和人类命运的关心。也是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表达了对社会生产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地发展下去的严重忧虑。,可持续发展的前身是生态发展(ecodevelopment)。所谓生态发展就是对环境无害的发展,符合生态规律的发展,或者说生态发展就是适合当地潜力,注重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技术的应用应符合自然规律,尊重社会习俗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生态发展的内涵。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制定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
5、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给“可持续发展”下了一个定义。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这句话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权威定义。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指导各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二十一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的浪潮推向了高潮,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形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全球性的发展战略。,1994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一步拓展到了社会领域。所谓可持续人类发展,就是“这样一种发展,它不仅创造经济增长,而且关注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平分配,它要再造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它给与人助益,而不是使人们边缘化,它在发
6、展过程中,首先关注穷人,增加其选择和机会,使他们更多参与到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活动中来”。至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渐趋成熟。,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需要在三个层次上展开和深入。即观念形态层次,经济社会体制层次及科学技术层次。观念形态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要在发展观上变革。按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提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目前国际上很热门的生态伦理(或环境伦理)研究属于这一层次。,传统的西方工业化道路形成的发展模式,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片面追求GNP增长的社会发展模式带来:)已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短缺)
7、国际贫富差距日趋扩大等严重后果;)危及到整个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物种的灭绝不能超过物种的进化;)土壤的侵蚀不能超过土壤的形成;)森林的破坏不能超过森林的再造;)碳的释放量不能超过碳的固定量;)捕鱼量不能超过渔场的再生能力;)人类的出生人数不能超过死亡人数 这要求人们在考虑发展的时候,必须有利于人类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所依赖的生态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演进。,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兼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两个方面,将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看做是互为影响、互相制约的平行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要揭示然后克服现行体制中的缺陷,重构一种可以
8、应对资源、环境破坏的经济社会体制。,现在各色人等普遍忧心忡忡的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全球变暖等问题,责任当然不在自然界,也不在具体的人,而在现在盛行的人类社会体制。,如果各地现行体制继续在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最大化,物质消费产品极大丰富的目标方面你追我赶,衡量领导人的政绩仍然主要只看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那么自然资源和环境就在劫难逃,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就难以持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现行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社会体制、政治体系、国际关系体系、管理体系及技术体系。但如何进行改革,是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问题。,科学技术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比较清楚。人类不仅要发展能够改造
9、自然的科学技术,也要发展能够治理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科学技术,其中:清洁工艺、节能技术、生态农业、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地理学家参与的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国土整治、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城市与区域规划,也当属这一层次。还有必要指出技术哲学(即技术选择)研究的重要性,若无正确的选择,越是强大的技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大,对人类发展可持续性的威胁就越大。,3.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与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与价值观,它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可持续发展遵循以下6个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
10、持续性的要求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目标;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和掌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通过决策作出理性的选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当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类的基本需求、给全体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不影响全球其他地区人口利益的发展。,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发展目标的共同性,这个
11、目标就是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全,并以最合理的利用方式为整个人类谋福利;二是行动的共同性。因为生态环境方面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没有国界的,必须开展全球合作,而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全世界的事。,时序性原则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发达国家优先利用了地球上的资源,这一长期以来形成的格局,剥夺了应当由发展中国家利用的那一部分地球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不仅如此,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控制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格局,这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负起更多的责任,如在环境保护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当把消除贫困作为最优先的领域,同时重视区域发展的均衡
12、性与公平性,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时序性原则,质量原则 可持续发展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量。因为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更不代表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内容要丰富得多,而社会发展的含义又远比经济发展更加丰富,不仅包括了经济发展的所有内容,还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改善等。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人类共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可持续发展是一条理想之路,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只有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发展原则 人类的需求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基本需求子系统、环境需求子系统和发展需求子系统。按照人类三种需求全面衡
13、量,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原则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类需求的一系列问题。,二、国际社会在环境立法方面的合作,1.国际环境法产生的必然性,1)人类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2)大气、水、迁徙动物、洄游鱼类并不受国境的限制,因此需要有关国家共同予以保护。3)在地域上有着许多两个以上国家共管的自然环境,如界河、界湖和国际共管河流等必须由有关国家合作制定并遵守一定的规定;4)那些属于人类共有的环境资源,如公海、南极更需要世界各国共同保护。,所以,保护环境与资源既需要各国自己立法,也需要制定国际法律:1)协调各主权国家的意志;2)调整国与
14、国之间的有关关系;3)规范各国的行为,使其符合自然生态规 律,有利于地球环境的保护和改善;4)保障全球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5)促进和保证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5)各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已经成为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体,而环境资源是这个整体存在的物质基础,对其进行保护是维护和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需要。6)环境问题还关系到国际社会的安全和政治秩序的稳定,如核污染、水资源分配、输出废弃物等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2.国际环境法的特点(主体),1)国际环境法的主体是国家。2)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保护同盟(IUCN)等也被视为国际法和国际环境法的主体;如欧共体(EEC)、联合国环境规划
15、署(UNE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现今跨国性国际保护活动常常是由国际保护组织首先提出、酝酿和实施的,许多国际环境保护条约是在国际保护组织推动下签订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确定了这些国际保护组织的国际环境法主体资格。国际环境法的对象是国际环境法主体之间为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而发生的国际关系。,3.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2)各国共同见义分别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原则(3)尊重国家主权原则(4)不损害他国和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原则(5)为保护人类环境进行国际合作原则(6)兼顾各国利益和优生发展中国家需要原则(7)共享共管全球共同资源原则(8)
16、禁止转移污染和其它环境损害的原则(9)重视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则(10)各国对其造成国际环境损害承担责任的原则(11)和平解决国际环境争端原则,三、与保护生物学相关的国际法规,国际环境法从形式上分有宪章、宣言、公约、条约、议定书、协定等,适用范围上有多边和双边条约之分;在约束程度上有敦促性或纲领性规定性质的“软法”,也有明确规定了义务、责任、权利、措施等的“硬法”;从内容上可分为关于防止环境污染损害及破坏的条约和保护资源并合理开发利用的条约两大类,以下仅介绍与保护生物学相关的保护野生生物方面的重要国际公约或条约。,1.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当前保护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中最重要的文
17、件,从非常广泛和深刻的意义上就保护生物资源作出了总的原则性规定。该公约由序言、41 项条款以及两个附件组成,主要规定了以下4 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原则:公约第三条规定,各国具有按照其环境政策开发其资源的主权权利,同时也有责任确保在它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致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造成损害。这是公约确立的唯一基本原则。,(2)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方式:1)要求缔约国视其自身情况制订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并落实到相关部门的计划方案和政策中,去查明和监测生物多样性各组成部分的情况;2)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环境要尽可能地采取就地保护措施;3)对濒危或受到严重威胁的生物多样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制建设 保护 生物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05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