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自动化绪论.ppt
《楼宇自动化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楼宇自动化绪论.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楼宇自动化,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2.任课教师:3.学时:324.上课时间:星期二 上午3、4节(1-17周)5.参考书:王可崇等编著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章云,许锦标编著 建筑智能化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王再英等编著 楼宇自动化系统原理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探讨两个问题,学习自动化专业到底能干什么?(对专业的认识),涵盖机械制造、汽车、交通、航空以及经济决策等领域(工管结合、软硬兼施),俗称“万金油”。印象:泛,似乎无根基。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所有对象都可以研究)。通信(信号传输,消除噪声)、计算机(PC系统)、电子(集成电路原理及工艺)。国外大
2、学没有自动控制专业。交叉学科,具有“共性”特点(控制的目的是追求稳定或实现期望目标),抽象层次更高。发展方向:智能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模式识别、传感器技术。可从事多个技术领域的工作:工业控制装备(电梯、中央空调等设备)、工业控制监控系统(生产线控制)、楼控领域、计算机领域、通信领域等。,困惑1:我是从事硬件方面的学习还是软件开发?困惑2:是工作还是考研?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我将来可以做什么?(对自己的认识,自我定位),建议:首先要有危机意识(前提要有所追求)进行自我定位(客观地评价自己)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坚持实施(克服惰性)尊重客观环境。记住: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亏!,如何对待专业
3、课?,态度:既然生活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何不让自己多一些知识的触角呢?不要急功近利!方法:从实践中培养兴趣,获取满足感!处理好知识“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过程:艰苦而甜蜜!,关于本课程,课程特点:内容多,知识宽广,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2)为理论学习和实际项目牵线搭桥,告诉大家如何去开始一个实际项目,怎样才能少走弯路,更快地适应新角色;(3)窗口作用。参考书:以讲稿为主,部分内容可参考下列文献:王可崇等编著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章云,许锦标编著 建筑智能化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王再英等编著 楼宇自动化系统原理与应
4、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第一章 绪论,1.1 智能建筑的发展 1.1.1 智能建筑的发展背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活动需求是建筑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则是实现建筑两大基本目标功能与美观的前提和手段。人们对建筑在信息交换、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和节能性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功能的扩展则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物内采用各种新型建筑设备来实现。,建筑发展史:,北京的故宫、天坛和法国的卢浮宫(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西安半坡遗址(实用性:遮阳避热、防风御寒),现代建筑(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功能性、服务性),(高效、舒适、快捷、安全),1、楼宇自动化与智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智能建筑”概念的形
5、成于1984年1月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都市大厦(City Place)的竣工。,美国有智能大厦几万幢。日本在许多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群楼”。新加坡政府计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花园”。印度也于1995年起在加尔各答的盐湖开始建设“智能城”。法国、瑞典、英国、泰国等国家也不断兴建智能建筑。中国香港相继出现了汇丰银行大厦、立法会大厦、中银大厦等一批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建筑。中国大陆第一幢智能大厦是1989年建成的北京发展大厦,1992年中国进入了智能大厦的高速发展阶段。,第一章 绪论,1.1.2 世界第一座智能建筑的诞生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幢智能大厦建于1984年1月,是美国康
6、涅狄格州(Connecticut)哈特福德(Hartford)市的“城市广场”。当时是对一幢38层的旧式大楼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智能建筑”出现在其宣传词中。该大楼以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来控制空调设备、照明设备、防灾和防盗系统、电梯设备、通信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等,除可实现舒适性、安全性的办公环境外,并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从此诞生了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建筑。大楼用户可获得语音、文字、数据等各类信息服务,而大楼内的空调、供水、防火防盗、供配电系统均为电脑控制,实现了自动化综合管理,使用户感到舒适、方便和安全,引起了世人的注目。,第一章 绪论,1.1.3 国外智能建筑的发展 自第一座智能大厦
7、诞生后,智能建筑便蓬勃发展,尤其是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对智能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相继建成了一批智能建筑。据有关统计,美国的智能建筑将超过万幢,1986年日本就新建智能办公楼面积达89万m2,占新建办公楼总面积的6,到1988年该比例已上升至18,日本1995年新建的大楼中60是智能建筑。,第一章 绪论,1.1.4 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少量的智能建筑子系统单独建设的项目,如北京的发展大厦,可谓是智能建筑在我国实践中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热浪,各种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如上海金茂大厦(88F)、深圳
8、地王大厦(81F)、广州中信大厦(80F)、南京金鹰国际商城(58F)等。,中信广场,1997年建成的广州中信广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由一幢80层的主楼和两幢38层的副楼组成,现在为国内第二高楼、华南地区第一高楼,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大厦。混凝土结构封顶高度从地面算起322m,加上屋面钢塔总高390m。中信大厦是甲级智慧型商厦,外墙采用高级玻璃幕墙,配备先进的高科技设施包括光纤通讯,卫星天线,中央空调,34部进口日立高速电梯,地下设有两层停车场,车位达900个,配套设施十分齐备。,金茂大厦,金茂大厦于1992年12月17日被批准立项,1994年5月10日动工,19
9、97年8月28日结构封顶,至1999年8月28日竣工营业。金茂大厦占地2.3公顷,塔楼高420.5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这幢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88层大厦集现代办公楼、豪华五星级酒店、商业会展、高档宴会、观光、娱乐、商场等综合设施于一体,深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溶汇西方建筑艺术的智慧型摩天大楼,已成为当今沪上最方便舒适、最灵活安全的办公、金融、商贸、娱乐和餐饮的理想活动场所。,世界高楼排名(2006年度),101大厦,高度508米,位于台北(2004年11月竣工)吉隆坡双塔(1、2号大厦),高度452米,位于吉隆坡;西尔斯大厦,高度443米,位于芝加哥;金茂大厦,高度420米,位于上海;世
10、界贸易中心大厦(1、2号大厦),高度417米,位于纽约;(在9.11恐怖分子袭击事件中倒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高度415.8米,位于香港;广州中信广场,高度,391米,位于广州;帝国大厦,高度381米,位于纽约;中环广场大厦,高度374米,位于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高度369米,位于香港;(2006年10月统计数据),世界高楼排名(2009年度),1、阿联酋迪拜Burj Dubai“迪拜塔”(828米,160层,在建)2、上海中心总设计高度632米,主体结构高580米,2014年完工3、广州新电视塔总高度620米,塔体450米4、纽约世贸中心自由塔总高度609,塔体541米,在建5、釜
11、山千年塔世界商业中心设计高度560米,在建6、台北101大厦101层,高508米(包括天线,除天线482米)7、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1层,高492米8、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双子塔高度452米,位于吉隆坡 9、美国芝加哥 西尔斯大厦高度442米,108层 10、广州双子塔之西塔设计高度438米,在建,已封顶11、上海金茂大厦地下5层,地上88层,高420.5米,第一章 绪论,国内颁布的智能建筑法规文件 1997年,建设部发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建设部发布了智能建筑设计及系统集成资质管理规定。1999年,我国开始建设智能住宅小区。建设部于1999年12月,发布了全国住
12、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筑要点与技术导则。2000年,信息产业部先后主编了推荐性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和建筑与建筑群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2000年10月,国家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局共同制定、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2002年,我国颁布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07-2002)。2005年10月,国家建设部联合科技部颁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章 绪论,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1)建筑智能化的外延在扩展
13、 智能化的建筑材料(自修复混凝土、光纤混凝土)智能化的建筑结构(2)智能建筑的范围在扩大 国内外智能建筑的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的明显趋势。一是智能建筑已从办公写字楼向宾馆、医院、体育场馆、住宅、厂房等领域扩展;二是随着智能建筑建设范围的扩大与数量的增加,智能建筑正向智能小区、智能城市发展。(3)建筑智能化与绿色生态建筑的结合 绿色生态建筑 建筑智能化对生态建筑的支持(4)从独立子系统到集成系统,从低集成度系统到高集成度系统。,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智能小区及数字化社区:智能小区尚属起步阶段,其建筑不仅是硬件设置,还要注意网络接通后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功能。智能建筑的节能和绿色环保: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
14、空间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要符合“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环保”的原则。开放式的智能化建筑:能够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更新旧的设备,使整个智能化系统设施运行更好。智能建筑的个性化:坚持以大系统、动态运行的角度进行建筑对象和使用对象的系统分析,针对特定建筑的具体需求,根据系统运行状态,深入到特定细节的设计。,半穴式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墙体式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
15、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1546年被改建后的卢浮宫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经多次扩建和法国大革命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1793年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艺术殿堂。,智能建筑的发展前景:,智能建筑是现代高科技技术的结晶,它赋予了建筑物更强的生命力,提高了其使用价值。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发展,智能建筑中所包含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上,智能建筑已经向“智能建筑群”和“智能城市”发展,如韩国的“智能半岛”计划,
16、新加坡的“智能花园”计划,日本的“海上智能城”和美国的“月球智能城市”计划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3A”的重点发展方向可综述如下:(1)BAS:智能物业管理系统;事故监测控制系统;开放协议/面向对象技术;性能测量及查对控制系统;大范围的报警/监视系统;面貌识别系统。(2)OAS:办公公文结构;基于网络的办公系统;智能化专家系统;自然语言理解;多媒体数据库技术。(3)CAS:高带宽网络系统;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智能通信服务;无线和私人通信系统。总之,智能建筑将不断地利用成熟的新技术实现人、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智能化建筑具有广泛的使用前景,其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我国智能建筑概况,我国智
17、能建筑的发展(1)起始阶段 1989年北京发展大厦建成第一栋智能大楼(2)普及阶段 1992年前后形成规模的发展,在九十年代后期沿海一带新建的高层建筑几乎全都自称是智能建筑,并迅速向两部扩展。(3)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末,形成全球最大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节资、节能、环保、安全、舒适”主要趋势。,我国智能建筑基本状况“瘫痪型”(30%):智能建筑系统无法开通,投资百万、千万的智能系统,操作完全由人工完成,瘫痪如一堆废铁。“弱智型”(50%):系统即使开通也是部分开通,不健全的系统难以满足用户对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基本型”(15%):虽然具备必需的子系统,开通情况良好,但系统集成度不够,在事
18、件联动、全局处理、信息共享方面能力较弱。“先进型”(5%):系统开通良好,有一定的系统集成度,系统的扩展和提升能力较强。,产生的原因智能建筑理论研究滞后:国内对智能建筑理论和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并停留在国外相关成果上,许多根据自己理解的“智能大厦”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不符合统一的设计规范。电气施工图设计不完善:智能建筑涉及到的OAS、CAS和BAS都是当前世界的先进技术,设计单位难以完全掌握,设计单位对选用的系统不熟悉,施工图设计困难。缺少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我国没有开发出一套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产品。,第一章 绪论,1.2 智能建筑的概念(1)美国智能建筑学会定义智能建筑是通过对建筑物的
19、4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最优化设计,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环境的建筑空间。(2)日本智能大楼研究会定义智能大楼是指具备信息通信、办公自动化信息服务以及楼宇自动化各项功能的、满足进行智力活动需要的建筑物。(3)欧州智能建筑集团定义智能化建筑是使用户发挥最高效率,同时又以最低的保养成本,最有效地管理其本身资源的建筑。,第一章 绪论,(4)新加坡定义智能建筑必需具备3个条件,一是具有保安、消防与环境控制等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调节大厦内的温度、湿度、灯光等参数的各种设施,以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网络设施使数据能在大厦内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楼宇 自动化 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02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