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与临床的交流对话.ppt
《检验与临床的交流对话.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与临床的交流对话.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检验与临床的交流对话,检验科 雷红鸽,主要内容,一、检验科与临床的主要矛盾原因二、检验科如何与临床交流沟通对话三、部分免疫报告单解读,一、检验科与临床的主要矛盾,1、检验项目与工作量的增加,检验结果误差的几率也在增加,涉及的方面和内容更加复杂。2、临床医生对新的检验项目和技术了解不充分,导致申请项目不合理或不完全,习惯于用旧项目。3、盲目求快是检验与临床工作中不和谐的重点,临床医生强调检验结果快速出报告。,一、检验科与临床的主要矛盾,4、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相符时,不少临床医生首先怀疑检验结果不正确,有时某些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体内的反应是复杂的,不同的疾病阶段可能表现出与检验结果不相符,这一点
2、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5、护士采集标本不合格,不符合检验项目的要求,如采集部位和方法及时间不当均会影响检验结果。6、当临床对检验结果提出质疑时,检验科人员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如“仪器做的结果如此”,“我已复查结果一样”。检验人员不知道如何与临床沟通,也不重视沟通,这样导致检验与临床总处于对立面。,二、检验科如何与临床交流对话,1、分析前阶段是检验与临床沟通的第一环节。分析前阶段包括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送检等,任何环节都影响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二、检验科如何与临床交流对话,由简单的血常规引发的思考某某,男,22岁,以肺结核收住院,2017-12-31检查血常规结果如下:,入院第一次查血常
3、规结果,血小板计数28109/L,达到危急值,其余细胞计数结果均正常,这是病理性血小板减少吗?,患者其它检验结果如下:,感染性指标:PCT 0.006ng/ml CRP 16.78mg/L,血沉16mm/h生化指标:除尿酸轻度升高外,其余正常凝血指标均正常结核血清学指标:TB-Ab 阴性,结核蛋白芯片 LAM阳性病原学指标:痰涂片 抗酸杆菌 2+从以上检验结果分析,排除重症感染和骨髓造血,及肝病、血栓性疾病等病理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病理性减少原因,(1)骨髓造血功能受损而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抗癌药的应用等。(2)血小板破坏过多而致的血小板减少,如特发性血
4、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体外循环等。(3)血小板消耗过多而致的血小板减少,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通知临床护理站,重新采集标本,同时采集两管血,一管紫色常规管(EDTA抗凝剂),另一个蓝色凝血管(枸橼酸钠抗凝剂),并确保采血顺利,采后立即送检。复检结果:紫色常规管血小板计数32109/L,但蓝色凝血管血小板结果大相径庭160109/L,完全正常。,排除病理性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减少?,重新采集凝血管标本,计数结果如左图,由此可见血小板减少是因标本采集过程引起的,常规管中的EDTA抗凝剂是引起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的
5、罪魁祸首。,二、检验科如何与临床交流对话,从以上病例可以看出,血小板减低并非是由于疾病导致的,而是常规管中的抗凝剂EDTA-K2惹的祸,也许临床医生要问,血常规管就是检验血常规用的,怎么会引起血小板减低?检验过程中因某些因素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如:1、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如采血不顺利,多次穿刺,止血带绑扎时间过长而引起组织因子混入血液,激活血小板,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而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2、抗凝剂EDTA-K2依赖性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表面存在的隐匿性抗原与血浆中自身抗体相结合造成血小板聚集,多发生在肿瘤患者、自身免疫病、肺心病、晚期孕妇、肝病、脓毒血症及一些
6、不明原因疾病,此现象是其他疾病发生的伴随现象,但无任何病理生理意义,也与特殊药物使用无关,因其出现于其他疾病开始和治疗过程中,随着疾病好转而消失。另一种现象是血小板粘附于白细胞上的血小板卫星现象,它是由于白细胞表面的IgG与血小板表面的GPIIb/IIIa结合所致,与疾病和药物无关。这两种情况均引起血小板聚集,体积超过仪器计数血小板上限,因而出现结果偏低。,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3、另外血小板冷凝集,异常蛋白血症,贮存时间过长,高镁血症,脂类与蛋白凝集的影响均可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解决方法:标本采集原因要重新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而抗凝剂引起的要更换抗凝剂如用枸橼酸钠管(蓝色盖凝血管)重新
7、采集标本进行检测。,二、检验科如何与临床交流对话,随后嘱咐临检室工作人员,与临床护理人员做好沟通,特别强调此患者检查血常规时要采集蓝色凝血管,我们在标本接收处,也进行相应注明。但因双方沟通不充分,工作人员交接不到位和责任心等原因,住院期间检查血常规有两次仍是血常规管送检,检验人员也未分析原因,将假性血小板减少结果发回临床,这提示我们加强临床检验沟通的重要性和及时性。随着病情好转,半年后复查血常规时,EDTA抗凝剂不再影响血小板计数结果。,二、检验科如何与临床交流对话,体会1:当临床医生遇到与临床疾病不相符的异常血小板计数减少,而检验科人员责任心不强,认为是仪器做的结果并没复检,将报告发回临床,
8、这时你们一定要提醒检验科人员复查,并重新采集两管血(一管为紫色盖常规管,另一管为蓝色盖凝血管)复查血常规,排除标本采集和抗凝剂影响因素。体会2:血常规检查报告中,白细胞及分类、单核细胞、红细胞计数等项目结果异常偏高或偏低,检验科人员均应与临床交流沟通,同时进行手工推片染色计数,将染色计数和分类结果通知临床医师,必要时提出建议,并标注在检验报告单备注栏内。,二、检验科如何与临床交流对话,2、检验科为临床提供检验项目的咨询服务,根据临床需求开展新项目,对新开展的项目检验人员要熟悉临床应用,指导临床合理申请新的检验项目。,不明原因肝损伤竟是小小的EB病毒制造的事端,某某,男,17岁,2018-07-
9、09,因发热入院,血液检查结果:血常规:WBC 10.98109/L,LYM%75.7,NEU%14.8 血生化:ALT 55U/L,AST 47U/L,ALP 175U/L,LDH 626U/L,ADA 65.7U/L,r-GT 130U/L,HCY 29 umol/L肝炎病毒各项病原学均阴性,EB病毒抗体四项均阴性,病例分析,临床上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在我国最常见的是病毒性肝炎、酒精、药物、脂肪肝等因素,其次有EB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细小病毒B19等引起。患者,男,17岁,青春期,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常规检查淋巴细胞显著增多(75.7%),EB病毒抗体四项均阴性(排除既往感染),肝
10、功不正常(LDH626U/L),首先要排除EB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传单(IM)。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淋巴结炎,脾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大量增多,急性期后低热,疲劳,可持续六个月之久。,病例分析,当临床科室主任打电话咨询诊断传单的检验项目时,依据传单诊断标准,我建议查异常淋巴细胞计数和血中EBV-DNA定量,当时我们已经备有EBVDNA检测试剂,正在做EBVDNA定量试剂的性能验证,并未向临床开展此项目。我让临床科室采集双份常规管标本,同时进行血浆和全血细胞中EBV-DNA定量,血浆EBV-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检验 临床 交流 对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0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