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课堂用.ppt
《杜甫诗歌课堂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歌课堂用.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之一 登高,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他则被尊为“诗圣”。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
2、征。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这就是所谓顿挫。沉郁是指其感情的深厚博大,顿挫是感情表达特点。,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齐、赵,其间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3、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记录见闻,写成“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官军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秦州同谷到达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
4、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于湘江。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写作背景这二首诗作于大历元年至大历二年(766767)期间,都是杜甫晚年病困旅途、滞留夔州时的作品。一位迟暮之人一位十足的离乱之人一位天涯游子身体和心情十分恶劣国家依旧是兵祸连结,民不聊生,寓居夔州的两年间,杜甫的创作已抵达了另一个境界情感更加深沉,意境更加阔大将个人的苦难和国家、时代苦难融为一体,秋兴八首大历元年(766)夔州,1、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
5、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悲秋伤景,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黄生杜诗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2、文本解读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1)抓住诗歌情感主调悲秋感怀、自伤漂泊、忧国思乡(2)复活诗境 根据诗歌的情感主调,诗改写成写景抒情散文,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峡中的江水
6、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地感到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使我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的客子愁绪。,(3)品读鉴赏 以关键词语为突破口,唤起生命的共感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
7、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萧森”,萧瑟阴森。“一叶落而天下知秋。”,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经洛阳回长安。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感时花溅泪”“故园心”,思乡之心。“便下襄阳向洛阳”,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催
8、刀尺”,即催人拿起剪刀、量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清黄仲则“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秋 兴 夔州秋景 心灵震荡玉露凋伤枫树林,丛菊两开他日泪,巫山巫峡气萧森。孤舟一系故园心。江间波浪兼天涌,寒衣处处催刀尺,塞上风云接地阴。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天到黄昏,伤景伤己伤时,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
9、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登高大历二年(767)夔州,1、题解 大历二年(767年)秋。其一,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其二,杜甫此间“漂泊西南天地间”,“何日是归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其三,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的相继去世.其四,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多的萧瑟景象,老杜发出慨叹,从而抒发情怀。2、文本解读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1)抓住诗歌情感主调:写景抒情,通关一“悲”。(2)复活诗境,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
10、。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3)品读鉴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猿啸”:“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巴东三峡猿呜悲,猿呜三声泪沾衣”。风急,天高,猿啸。动态与静态相互交错,中间夹杂着沉默无语的高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落木即落叶。落叶飘零,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气象森严
11、中反衬出生命的渺小与无奈。“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生命短暂,时间悠久;浩渺无穷,生命有限。人生倏忽百年,长江万古长流。,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孤独”:登高远眺,临风
12、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繁”: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秋景”之悲:萧条肃杀,悲凉哀苦。“家国”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身世”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诗圣情怀杜甫始终以自己的品性和出众的才华,正视并担荷着加于其身的一切悲苦。这一份独具的担荷的力量,使他在离乱病困中长歌当哭,唱出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时代的血泪灌溉了杜甫的天才和诗篇,终于锻造出一代诗圣。宋代黄山谷题杜甫画像诗云“醉里眉攒万国愁”,“状尽子美平生”。王安石诗曰“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近代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文中称赞他是我们四千年
13、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杜甫。杜甫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文学,他属于整个中华文化。,情景交融格调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写景有白描表现(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作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前人评价:
14、明代胡应麟诗薮: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金性尧:“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延伸拓展:1、西川杜甫 王家新杜甫 黄灿然杜甫唐之韵之千秋诗圣 余光中草堂祭杜甫2、以我读杜甫为题,写下阅读杜甫诗的感受,不少于600字。3、唐乾元二年(759年)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来到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寻找并阅读杜甫居成都时期的作品,体会宁静之中潜藏的苦辛,并以薄如蝉翼的幸
15、福为题,完成鉴赏文字,不少于600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大历元年(766)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一、解题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二、文本解读(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实际上还是
16、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三、前人评价唐宋诗醇:“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解读重点:咏昭君诗与士人心态1、“美人芳草”传统离骚中的“美人”,比喻或象征品德、才能美好的人,有时是屈原自喻,有时指作者理想中的贤君或贤臣。,2、昭君故事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在汉元帝
17、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传说因其性格耿直,未向宫廷画师毛延寿行贿,毛便串通黄门上书石显,将昭君画像改丑,致其冷落深宫。,3、吟咏昭君的诗篇李白(1)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2)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白居易: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 诗歌 课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0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