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综合问题.ppt
《数列综合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列综合问题.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数列综合问题,一、教材分析:,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考纲要求:“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中数列编排在函数内容之后,因为数列是以正整数为自变量的一种特殊函数,这样安排既有利于认识数列的本质,也有利于加深和巩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数列综合以数列为引线和依托,结合函数、方程、不等式、解析几何等知识,题型新颖,解法灵活,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地位与作用,、重点、难点与关键,根据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对历届高考试题的分析,本节
2、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等有关知识为主要工具求解数列综合问题.而与数列交汇的、呈现递推关系的综合性试题,特别是与不等式的综合是教学的难点.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数列综合题存在畏难情绪,总觉得难以掌握,因此教学的关键是运用转化思想将问题转化成简单的、熟悉的问题来求解,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特别是排除万难的精神.,二、高考回顾,“在知识的交汇点设置能力型问题”是指导高考命题的思想之一.数列是高中数学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的交汇点.数列综合题在每年高考中都会重点考查.下面列表对近两年高考试题作分类统计,统计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2004年的15份理科试题中,每套试题均
3、有一道解答题.其中处在压卷题位置的有8道;2005年的16份理科试题中,除广东卷外每套试题均有一道解答题,其中处在压卷题位置的有5道.由此不难得知,数列解答题是高考命题必考的难度大的内容,其命题热点是与不等式交汇的、呈现递推关系的综合性试题,其中,以函数迭代、解析几何中曲线上的点列为命题载体,有着高等数学背景的数列解答题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个新的亮点.,三、数列综合问题类型及求解策略,由于数列综合问题形式多变、思考性强、区分度高,因此大多数同学解此类问题时思维常常受阻,甚至无从下手,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就数列综合问题类型及解题策略作一点探讨.,1、数列各部分知识的综合,求解策略解纯数列综合
4、题,要充分利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求解.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到akn的双重身份既是等比数列的第n项,又是等差数列的第kn项,先求出通项kn,再求出其前n项的和.,例1.已知an为等差数列(公差d),an中的部分项组成的数列ak1,ak2,,akn,为等比数列,其中k1=1,k2=5,k3=17,求k1+k2+k3+kn 的值.,2、数列与函数的综合,分析一:由于已知条件只有函数关系式和 的表达式,要求证数列 是等比数列,关键是求出,可以尝试数学归纳法.证法一:由已知可得:猜想:,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略).,分析三:设法将 转化为熟悉的数列.证法三:所以,即 是公差为 首项为 的等差数列.,分
5、析二:将所给函数关系式适当变形,根据其形式特点 构造另一个函数,设法用此函数求出.证法二:当 时,由 可得:令 则,求解策略 解数列与函数的综合题,一般要利用函数、数列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本题是一道已知抽象函数关系,利用函数迭代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问题.所提供的三种证法中,证法一思路自然,但较为繁琐;证法二技巧性强;证法三思维跨度大,但三种证法都体现了一个不变的事实:充分应用已知条件变形转化,根据其形式特点构造新的数列,然后利用数列的性质求解.,3、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法一:(数学归纳法)当n=1时,不等式成立.假设n=k时,成立.当n=k+1时,即n=k+1时,成立.综上,可知 对
6、一切正整数n成立.,例3.(2004年重庆卷)设数列 满足 对一切正整数 成立;,法二:(数学归纳法)当n=1时,不等式成立.假设n=k时,成立.当n=k+1时,由函数 的单调性和归纳假设有.只需证:,即证只需,显然成立.即n=k+1时,结论成立.因此,对一切正整数n成立.,法三:由递推公式得,将上述各式相加并化简得(n)又n=1时,显然成立.所以 对一切正整数n成立.,2)解法一:,解法二:又,求解策略 证明数列不等式问题,一般可采用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比较法、放缩法等方法来证明.有时要综合使用几种方法.其中(1)中证法一、证法二都利用了数学归纳法,证法一、证法三都将目标锁定为证明 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列 综合 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9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