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教案.ppt
《教育经济学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经济学教案.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经济学教案,2006.03,教育经济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一、教育经济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一)教育经济学的性质就国内来说,大致有四种观点:部门经济学:理由是教育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的规律和理论以及经济学的计算模式和方法,观察研究教育部门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新兴的教育学科:这门学科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研究教育的规律和作用,从中揭示出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联系中的规律性问题,以及教育本身一些与经济有关的规律。因此,研究这门学科有仅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计量方法,而且还要运用教育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新兴的独立学科:因为在教育经济学中,不仅有经济学的规律和教育学的规律在起作用,而且还有经济与教育相重合部分
2、的特殊现象在起作用。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与教育相生命部分的特殊规律。多学科交叉性质: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教育学、数学系、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科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1)舒尔茨、贝克尔、丹尼森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非经济领域的问题;(2)经济学、历史学、逻辑学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外学者的看法日本学者: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欧美学者:人力资本理论前苏联、东欧学者: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作用国内学者的看法教育与经济关系及其规律教育与经济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教育领域内劳动力再生产及其作用,揭示教育与经济关系和规律把教育作为生产
3、性投资、探讨分配和经济效益智力投资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经济效果二、教育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及意义(一)主要任务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论述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作用。从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中,探讨教育所具有的生产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职能。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和所表现的特点。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探讨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培养、训练和储备的经济价值,预测社会再生产对各种规格人才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需求,计算各种专门人才和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经济报酬。研究教育投资、
4、教育成本、教育规模经济、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原理、原则、计算模式和数量指标,以及具体计量模式和方法,说明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与发展规律。研究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说明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教育产业、教育市场、教育消费、教育经营、教育产权、教育服务等问题;探讨如何正确地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教育领域的问题,以及关于教育与物质商品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劳务市场等关系问题。(二)学科研究的意义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备地位的认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内部的一些经济规律,认识教育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中的战略重点与战略
5、意义,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人们把教育仅仅看作是“消费事业”“行政事业”等陈腐观念;树立起教育发展观念、教育改革观念、教育产业观念、教育市场观念;以及竞争意识、效益原则等新观念;充分认识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智力开发”“智力投资”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资料。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防止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教育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科学工作者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三、学科概念体系经济: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
6、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教育: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系统地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从现代意义上说,是相对于古代教育而言的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教育,是与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对现代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教育。*讨论:法国G米亚拉雷在教育科学导论中提到“教育”一词至少有四种基本涵义:(1)教育是指制度,(2)教育是指活动,(3)教育是指内容,(4)教育是指成果。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讨论:个人、家庭
7、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教育经济效益:是佛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四、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法教育研究法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比较研究法估算法研究原则学科的思想性与学科的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批判与吸收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经济学发展历史,一、历史回顾(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一)古代教育经济思想萌芽(二)近代教育经济思想如果林广义的教育来讲,教育经济思想的真正源头要追溯到原始社会,因为在人类最初的产生发展时期,为了自身的生存,他们不得
8、不进行最原始的劳动,即使这种最原始的劳动也存在着长者对晚辈的劳动经验的传授(即所谓的教育),而传授的目的便是为了从事最简单的劳动,与自然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与劳动、与经济的关系从原始社会时期便萌发出来。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相继建立,随之而来的工业大革命大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也提出了对劳动者个人素质及教育把科技转移到生产过程中的要求,使得教育和培训开始成为发展生产的很需要因素。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古典经济学家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理论。1、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1)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统计学家威谦配第在
9、他的政治算术(1676)和爱尔兰的政治解剖(1691)等著作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的思想;,把“人的技艺”列为除了土地、物力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四个特别重要的要素。而且认为具有“技艺”的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比没有某种“技艺”的人要大;他从人的劳动使人力的经济价值生息这一假设出嫁,推算出当时英国“有生命的资本”的经济价值。这是第一次力图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本”量的尝试。(2)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魁奈则认识到:“构成国家强大因素的是人人本身就成为自己财富的第一个创造性因素。”因此,人的习惯、性格等对生产力善和经济社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具有名誉感、自尊
10、心的人是对国家“有益的人”。(3)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他的代表作国富论中: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看作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生的重要因素;明确地把人的才能和教育投稿的费用看作为资本;具有特殊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的劳动者除得到普通工资外,还要收回全部学费,并至少取得普通利润;分析了劳动者素质的低下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并由此进一步论述教育的重要性的必要性。(4)法国的萨伊在斯密论述的基础上展开了进一步的分析:,他特别强调了人才,尤其是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他认为生产也就是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在要素的配合、协作过程,而这些要素的配合、协作是由企业家组织、承担的
11、。把科学知识作为生产力的一个部分,作为劳动的一种来看待;他认为人们在教育和职业培训上花费的费用的总和构成累积资本,这些人的报酬不仅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而且包括培训时所垫付的资本的利息。2、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1)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李斯特,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在生产力所包含的内容这一问题上,他批判了斯密等人的观点。他认为斯密不知道培养和促进教育、宗教、科学的人的精神劳动具有生产性。斯密虽然意识到生产力取决于劳动的技巧,但在研究这技巧的起因时,却只说到分工为止。他认为财富起因于劳动,即起因于人的头脑和四肢,促使头脑和四
12、肢从事生产的是“对个人有鼓励激发作用的那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精神资本指的是“个人所固有的或个人从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得来的精神力量和体力”,是人们对于前人在科学与艺术、智力培养、生产效能等方面的进步和一切发现、发明、改进与努力等累积结果的领会。这种“领会的深切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以说,所有关于下一代的教育方面的支出虽然都是对于现有价值的消耗,但却会促进生产力的增长。,与精神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划分相对应,把一国中的最重要的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这两种工作是相互依存的。精神生产的任务在于促进道德、宗教、文化
13、和知识等。发达的经济既有利于国民智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国民体力劳动的增强。评:可见,李斯特不仅把人的才智,而且十分明确地把人的体力都视为“精神资本”,即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此一论点,对教育经济学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启发性。(2)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集19世纪庸俗经济学家之大成者马歇尔在其主要经济学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他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生产的要素,除土地、劳动、资本外,应再加上教育的因素。他把人的才能与其他种类的资本相并列,认为它们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都是生产力提高的因素。的坚强、决心、精力和自制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是工业效率的基础,工业进步信赖于人们的道德、智力和才干。评:总之,古典
14、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已经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经济学和教育学发展的限制,还不可能形成一门独立的教育经济学。3、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力资本思想 新古典学派,广义地指自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叶期间,在继承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基础上,利用边际主义经济学说和分析方法解析经济运行机制的各种学派,包括以马歇尔为代表的(英国)剑桥学派(狭义新古典学派),以瓦尔拉斯为代表的(瑞士)洛桑学派,及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三)(当代)教育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社会条件(1)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理论根源:经济增长和经济
15、发展的新的经济理论(间接理论来源)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如何起飞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如何追赶经济发达国家的?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人力资源、重视教育、重视人口质量和智力开发 人力资本理论(直接理论来源)*二战后日本、德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计量经济学的进步与发展解开了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迷宫传统计算方法: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法(经济增长由三因素土地、人力、资本决定)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美国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计算国民经济增长时,出现了剩余因子,即“经济迷宫”,不知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寻找这一答案,他们发现,在分析经济增长时,是假设生产要素同质条件下进行的,忽视了
16、各生产要素质的因素,特别是忽视了劳动力质量因素,提出经济增长中应该有劳动力质量因素,因而也就应该有教育因素,发现了教育是接任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国民经济“剩余因素分析法”“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等。(2)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学科产生的影响,科技与生产结合导致了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的变化,进而对人的素质与劳 动力素质,以及劳动就业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结构性失业)。这必然引起劳动力流动和工种变化,迫使劳动力提高智力水平,改变技术结构,增加智力投资,提高受教育年限。还有,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工人比例下降,从事服务业、科技业、信息业和管理的人员增加,等等。这一切都使人们认识
17、到发展现代生产和加速经济发燕尾服的关键是熟练劳动力和科学技术人才,是人力资源开发,是人的智力投资。因此,可以说,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是以现代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为其社会条件的。(3)政治背景及阶级根源“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就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就是教育竞争”*美苏争霸、二战后日本的崛起与其教育经济经费的增长2、教育经济学的产生过程(1)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标志萌芽的起点斯特鲁米林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西欧北美: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沃尔什1935
18、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到1960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篇。这一时期的特点:有了教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及专著;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2)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 涌现也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形成标志: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并决定出版了具有一定体系结构的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也有人认为,英国的韦锥于1962年写了一本正式使用“教育经济学”名称的著作教育经济学,为教
19、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森这一时期的特点:有了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有了主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专著;有了这门学科理论基础的专门著作;有了较细致的主牌方法的著作及评价;有了关于这门学科的选编书目和资料。(3)发展时期:20世纪后代以后 进入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明显地增多,出现了一批学者和著作,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有英国的希恩、布劳格、韦锥;美国的罗杰斯、鲁什林、寇恩、戴维斯等。这一时期的特点: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拓展,如研究教育的生产性、社会对教育需求的预测、教育收支预测、教育改革的制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等。,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
20、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在具体计算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并且有了计算方法方面的专著,国际上许多国家大学生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三、中国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产生、起步比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引进、吸收、借鉴国外学科建立中国教育经济学倡导阶段全国教育经济研究会筹备组成立(1980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经济学学术讨论座谈会)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1984年10月,
21、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筹备组在黄山市召开学术讨论会暨研究会成立大会),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一)资本 在古典经济学,“资本”概念比较狭隘,资本代表经济系统所有的有形资源。例如,亚当斯密认为财富的产生来源于三要素,即土地、劳动和资本,他指出劳动在财富中所占比例为75%。1资本的概念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或劳务的物品。2特点:数量可以改变,强以通过人们的经济活动生产出来;它这所以生产出来,是要获得更多的商品和劳务;它作为投入要素,再通过生产过程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资本不同于一般物品,它可以升值。3资本的形态:货币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二)人力资
22、本人力资本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并不贬低人的价值尊严 1人力资本的含义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2人力资本与资本的共性:可生产性、稀缺性、可变性 3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区别: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既不能被转让,也不能被当作财富来继承和买卖(如:比尔盖茨),但它与物质资本一样,能够对经济起生产性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4人力资本包括的主要方面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以培养和提高在职或未来劳动力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以保证劳动力的必要数量和在职劳动力的健康水平;用于劳动
23、力国内流动的费用,以利于调剂和合理配置各地区各部门劳动力的余缺,以利于充分发挥各种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特长;用于国外移民入境、智力引进,国际人才吸流的费用以增加本国劳动和专门人才的数量,提高吸入国的人才智力水平。(如:技术移民)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以便使经营管理者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动态格局做出最佳决策,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二、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1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沃尔什在其发表的人力资本观一文中首先使用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2195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明瑟发表了个人收入分配的研究,提出了教育程度的提高与经济收益的提高的关系。,319591962年,美国
24、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舒尔茨连续发表了对人的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由教育形成资本、人力资本投资等一系列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并使之获得了特定的含义。与此同时,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贝克尔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的著作,该书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分析了教育投资的利润率。自那里起,人力资本形成了一种理论体系,并对西方教育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增长的分析、卫生保健支出和移民研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教育投资的人力
25、资本的核心;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2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力的观点(1)舒尔茨的主要观点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原因是:其一,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其二是,人力资本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补充作用;其三,具体数量化计算:在美国1929-1957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约有33%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作出的贡献。,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的具体方式实现的。人类时间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经济学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9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