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ppt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建立学科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基础理论的基础,它反映的是开展学科研究的要求。基础理论则为学科研究的成果,是学科研究成果中的基础部分,亦可称之为基本理论。理论基础Theoretical foundation基础理论Basic Theory,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通俗地说,理论基础是一门学科的土壤和养料,这门学科从这里吸取营养,然后开花结果,而这些开的花和结的果就是它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理论基础是别人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基础理论是自己的东西。,理论基础是指支撑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的相关理论。基本理论是一个学科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提练和形成的理论,用于解决其自身的
2、理论和实践问题。,打比方,理论基础是地基;基础理论是包括地基到地面之间的部分;而基本理论则是包括四周墙壁及其房顶在内的所有部分。,内容提要,视听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1,2,3,教育传播理论,4,学习理论,2.1 视听教育理论,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孔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这两句话中体现了怎样的信息传播规律?,Edgar Dale(1900-1985),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家,视听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扩展阅读:戴尔生平,2.1 视听教育理论,2.1 视听教育理论,1946年,美国教育家戴尔在他编写的视听教学方法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的试听教学
3、理论。,2.1 视听教育理论,抽象的经验,“经验之塔”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三大类十个层次),视听媒体,做的经验,有目的直接的经验“塔”的底部是直接的、具体的经验、它是直接与客观事物本身接触取得的经验,是通过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听、尝、摸和嗅,即通过完整的生活经验,去取得大量有意义的信息与观念。设计的经验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仿造”的设计、制作过程所取得的经验。演戏的经验 通常有许多事情我们是不能直接去实践而取得经验的,如一些历史事件,我们便无法再去取得直接的经验。,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观摩示范是将重要的事实、过程与观念用形象动作去呈现出来,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准确的观察,从而获得一种观察经验。
4、室外旅行 见习旅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观察在课堂上看不到的处于自然状态的事物。参观展览 展览有陈列的实物、模型、图表甚至照片,由他们组合起来说明某一事件的特定的意义。电视和电影 电视和电影主要是用图像与声音去表现客观事物,在银屏上呈现的只是客观事物的替代画面,而不是事物本身。静态图像、广播、录音 由静态图像、广播、录音等提供的信息,通常能为没有文字阅读能力的人所理解。,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 视觉符号是指平面地图、示意图、图表等抽象化了的符号,它们与现实事物已没有多少类似的地方,如地图中用圆圈表示城市、乡镇,用线条表示了公路、铁路,用曲线表示河流或等高线,用不同粗细的实线、虚线表示国界、省界、县界等
5、等。言语符号 言语符号是一种抽象化了的代表事物或观念的符号。所谓抽象化就是这种符号已经没有实在事物的形态,不再含有对意义的视觉暗示。,视听教学论,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1.“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但并不意味着获得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段,或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划分阶层,只是说明各种经验的具体与抽象程度。,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2.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首先给学生丰富的具体经验。学生只记忆一些普通法则和概念,没有具体经验支撑是不行的。,3.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
6、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概念可以作推理之用,是进行思维、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基础,因而可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把具体的直接的经验看的过重,使教育过于具体化,而忽视达到普遍化的充分理解,那是很危险的。,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象。,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5.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2.2教育传播理论,传播的概念,传 播,从词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传递、交流、共享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活动
7、。,Communication,Communicare,传播的概念,社会学视角: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符号学视角:直接传播某种观点的惟一手段是像(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共同点:传播是一种社会互动。分歧点:互动是意义引起的还是符号引起的。,传播的概念,信息论视角:传播是一种在拥有共通意义空间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具有双向社会互动行为的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信息,意义,符号,内涵,外延,传播的类型,2.2.2 传播的类型,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人际传
8、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 播活动,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 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 体现。,传播的类型,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这中间即包括组织之间的传播,又包含组织内部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大众传播指专业化地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各种传播类型间的联系,教育传播的概念、过程及其特点,2.2.3 教育传播的概念、过程及其特点,定义: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地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交流活动。,讨论:教
9、育传播属于那种类型的传播?,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四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除了上述四个最基本要素外,还包括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五个基本要素。,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教育传播过程体现为由教育传播要素构成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包括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和调整传输六个阶段。,教育传播活动的特点,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严格选定的。受者的特定性。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教育传播模式,2.2.4 教育传播模式1.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一个用文字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他认
10、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就是回答以下几个问题:Who,Says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即五W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1)控制分析:研究传播者,进而讨论传播行为的源动力。(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以及怎么说的问题。(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还要讨论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4)受众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受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拉斯韦尔的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它
11、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其才传播模式也具有明显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由于受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能用来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它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信 源,编 码,信 道,译 码,信 宿,干 扰,反 馈,信息,信号,信号,信息,(接收),奥斯古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奥斯古德认为在传播活动中,每个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收者,既编码又译码,都具有双重行为。这种双向互动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讯息,
12、讯息,经验范围,(1)与单向传播划清了界限;(2)强调在信源和信宿之间,即传者与受者之间,只有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真正进行传播,因为只有这样信号才能被传受双方所共享;(3)传受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讯息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4)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5)较好的反映了人际传播,而不太适合大众传播。,奥斯古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受播者(RECEIVER)成分 结构 内 符 容 号 处理,贝罗传播模式评价,贝罗的传播模式原本是一般传播的模式,由于其揭示了
13、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播模式。优点:这个模式的出现,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缺点:该模式是单向的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此外其对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也未予考虑。,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教师电教制作中心,人才训练,新事物学习新技能培养,信 息,传统(黑板、挂图、教科书),视听(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印刷,电视,电脑,卫星,学生(课堂内),学生(课堂外),传媒教学(新体系),传者的研究,信息的研究,工具的研究,(软件制作),教育效果的研究,受众的研究,教育传播过程,媒介(科技),理论探讨,(软件),反馈,反馈,(硬件),施拉姆余也
14、鲁教育传播模式,(1)该模式全面系统概括了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要素和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反映了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总结了面对面传播和远程传播的共同特点,直观清晰,可操作性强。(2)该模式指出教育传播必须全面关注传者、信息(软件)、工具(硬件)、受众、效果等五个方面的理论研究,这对深入研究传播规律具有重要意义。,(3)该模式指出,要提高传播效果,传播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培养,以利于科技与媒体在教育的应用;作为一个传播组织来说,还应该注重人才的训练以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传播者不是单个个人,更是集体,要发挥集体的合作精神,搞好分工协作。,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共
15、同经验原理教师与学生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要使学生了解一件事物,教师必须用学生经验范围内能够理解的比喻,引导他们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教育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共同经验模型 抽象层次原理传播的内容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上进行,并且要在这个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下移动;既要说出抽象要点,又要用具体事物来支持;讲了熟悉的具体事物,又要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得出抽象的概念。,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重复作用原理: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重新呈现,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同一概念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能增强教育传播效果。信息来源原理:有信誉的可靠的传播来源对
16、人们有较佳的传播效果;当传者是受者乐于接受的对象时,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为学生认可的形象与权威,同时也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选用的教材、资料的内容的来源应正确、真实、可靠。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最小代价律: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收获媒体选择原理:预期选择率可能得到的报酬/需要付出的努力。教育媒体制作和选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与教育媒体。要做到:方便省事;显著突出;吸引人;针对需要;注意受众已有的传播习惯。,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传播理论视频,2.3 系统科学理论,2.3.1 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 1.信息论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通常将信息与物质、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技术 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9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