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ppt
《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教育原理,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ID:07级 zoe,教师:曾屹丹,第四章 教育目的,教学目标:1.明确教育目的内涵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和功能。3.理解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并正确把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问题。4.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5.掌握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正确领会和把握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及相互关系。,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即它是人们对
2、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方向(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说明教育怎样去培养人),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目的是位于教育方针之下,是各级各类
3、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具体化。,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实现。,3、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等构成。可以用以下图例表示: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各育目标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每次课的目标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它表现为彼此联系、相互制约、逐级达到的不同层次。,(课程目标),二、教育目的的结构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1、内容结构 一
4、是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如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要求和规定。二是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如培养“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的规定。,2、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由高到低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第四层次:为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
5、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类型,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2、从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和现实的教育目的;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分为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等。,四、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选择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依据思想家们的人性假设的影响。,依据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依
6、据。,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依据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依据历史发展的进程。,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五、教育目的的确立,(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客观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2、教育目的确立要依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需要。3、教育目的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于人是否有价值,就
7、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大小。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在教育史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需要。具体有以下观点:,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
8、会服务。,3.教育无目的论 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主张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统一。,5.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6.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培养“自然人”基本特点:倡导人性本性,强调教育的价值
9、 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Geog Kerschensteiner,?-1857)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基本特点: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5.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李特斯普朗格主要特点: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 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6.生活本位论,赫伯特斯宾塞:“教育生活准备说”,杜威:“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中西方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与教材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教育价值观,教育内
10、容与教材,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的关系,并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二)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三)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四)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得以实现(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11、,人的发展,由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条件决定。,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大工业生产,智力和体力原始结合,智力和体力分离人片面发展,智力和体力结合和全面发展成为必然,(二)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与社会分工是齐头并进的简单协作时期,从头到尾生产完整产品,相对全面。手工工场时期,分工使劳动者被“肢解”,终身束缚在一种局部的操作和工具上,成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的机器,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机器完全侵吞人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达到最高限度。,(三)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1.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2.大工业打破了工场手工业的专门化,要求工人的体
12、力与智力的结合3.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四)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大工业生产从技术上消灭了工场手工业的专门化和使人终身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的分工,但却在资本主义形式下更可怕地再生产了这种分工;大工业的本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而资本主义应用形式却使人畸形化,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精神的、物质的和时间的充分条件,而资本主义条件下,变成为进一步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得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
13、了可能的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给以全面发展的教育,二、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表述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原理 第四 目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93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