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文卫支出.ppt
《教科文卫支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文卫支出.ppt(1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教科文卫支出,教科文卫支出的性质和意义 教育支出 科技支出 卫生支出,第一节 教科文卫支出的性质和意义,一、教科文卫支出的含义及内容二、教科文卫支出的经济属性三、教科文卫支出的重要意义,一、教科文卫支出的含义及内容 教科文卫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通讯、广播电影电视等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从广义上讲,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不属于纯公共产品,而属于混合公共产品。由于具有较强的外部正效应,有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从而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各国均对文教科卫事业给予较大程度的财力支持,尤以发展中国家为甚。教科文卫支出的
2、范围较广,内容丰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一)按支出的部门划分 我国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表(2002年)中的文教科卫支出主要有以下项目:1文化事业费。指文化部和地方文化部门的事业费,包括艺术表演团体经费、图书馆经费、群众文化经费等。2教育事业费。指各级教育部门及其举办的各类学校的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中等或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教育、特殊教育经费和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包括研究生)经费及留学生经费等。3科学事业费。指各级科委、科协和社会科学院及其归口管理部门的事业费,包括自然科学事业费、科协事业费、社会科学事业费、高技
3、术研究专项经费等。4卫生事业费。指卫生部及地方卫生部门的事业费,包括医院经费、卫生院补助费、防治防疫事业费、妇幼保健经费、合作医疗补助费、中医事业费等。5体育事业费。指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系统的事业费,包括体育竞赛费、优秀运动队经费、业余训练费、体育场馆补助费等。6通讯事业费。指新华社及专业通讯社的事业费。7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费。指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地方广播电视部门所属电视台以及电视发射台、电视转播台的经费,包括广播电台经费、电视台经费、县广播站经费等。此外,文教科卫支出还包括出版、文物、档案、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项事业的事业费支出。,(二)按支出的用途划分1人员经费支出。主要用于文教科
4、卫等事业单位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奖学金等的开支项目。其中,工资是最主要的内容。2公用经费支出。主要用于解决文教科卫等事业单位为完成事业计划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开支。这些公用经费开支主要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等。,二、文科卫支出的经济属性(theeconomic nature of expenditures for culture,science and health)1、文教科卫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从内容上看,文教科卫支出仅指财政用于文教科卫等部门的经常性开支,不包括财政向这些部门拨付的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等投资性支出。另外,文教科卫支出绝大部分
5、用于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就该类事业的过程来说,是消耗物质资料、消耗财力的过程,特别如体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等事业单位不直接创造生产力,只是为劳动者提供精神食粮,从而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所以,总体而言,该类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2、文科卫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文教科卫等事业部门是非物质生产部门,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提供生产性劳务。但需要指出的是,将其归于非生产性支出,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与社会生产没有任何关系。相反,该类事业的发展与物质财富的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其贡献越来越大。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性支出,而且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教科卫支出
6、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生产性的特征。尽管对于文教科卫支出究竟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理论界至今仍有争论,但目前国内各种统计文件普遍做法是将其归入非生产性范畴。,三、文教科卫支出的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用于人力资本与科学技术投资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人力资本投资和科技进步与物质财富的生产有着密切关系,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导致经济增长率国际差异的主要原因。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看,巨大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因是生产技术的变革,而生产技术的变革则以科学发明及其应用于生产为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科学技术视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7、”。从18世纪60年代的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经过19世纪以电磁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及目前方兴未艾的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大部分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带来的。据估计,“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数字中,有60%80%是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实现的。当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物质成分所起的作用逐步下降,知识成分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以至于成为决定性的力量。,2教育是科学技术的源泉和基础 首先,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科技的继承和创新,以教育为源泉。只有通
8、过教育,新的科技成果才能传播开来。其次,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等主要靠教育获得,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同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再次,再教育是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对失业人口进行再教育和再培训,才能实现再就业。最后,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的结合点。要取得两个文明的双丰收,加强全民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3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现代条件下的高度紧张、复杂的劳动,要求劳动者必须拥有健康
9、的体魄和振奋的精神,而健康的体魄和振奋的精神需要有优良的医疗卫生设施、良好的体育运动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作保证。国民的身体状况及其寿命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正是文教科卫事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才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文教科卫事业,文教科卫支出规模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文科卫支出增速及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表4-6 文科卫支出增速及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转型,目前,具有内在的巨大经济活力的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格局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然而,近来我国相当数量的民营中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数以千计的企业关闭、成千上万的企业外
10、迁,还有众多的企业减产或隐性关闭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正遭遇发展的瓶颈、生存的危机,曾经辉煌一时的“世界工厂”的光环正在悄然褪去,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诚然,美元的持续贬值、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加工贸易政策的趋紧、环保政策的趋严、紧缩的货币政策等外围环境和政策因素,都是导致当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但是,真正制约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并不是以上这些因素,而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而之所以过去20多年来我们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我国劳动力素质较低,无法满足产业链高端环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第二节 教育支出,教
11、育概况 教育经费的来源教育支出的总量分析教育支出的结构分析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与培训体系,2004年,有各级各类学校68.4万所,其中普通学校60.7万所,成人学校7.7万所。在校学生总数2.61亿多人;学校教职工总数1597.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275.8万人。加上非学历教育注册生6441.1万人,教育人口达到3.4亿人。,全球最大规模的受教育人口群,一、教育经费的来源 在任何社会经济条件下,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最终来源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收入、社会收入以及家庭个人收入等部分。教育经费的来源也基本上通过这几个渠道获得。(
12、一)国家财政拨款 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即国家财政拨款,这是教育投入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基本建设经费、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的经费、国家财政用于偿还教育贷款的经费、地方政府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的经费。,(二)社会集资捐资 社会对教育的集资捐资包括的内容和方面十分广泛,其中主要有:社会用于教育的税收和教育费附加;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提供的资金;学校勤工俭学、社会有偿服务及校办产业收入中用于教育的开支;政府、社会团体设立的各种教育基金;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对教育的各种募捐。在我国,现在直接产生作用
13、的应首推“希望工程”,在贫困县总能够看到通过“希望工程建起来的小学或中学。,(三)家庭个人教育投入 家庭或者个人对教育的投入,包括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直接投入包括家庭或个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支付的书本费、住宿费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杂费、书本费、住宿费等。间接投入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受教育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从教育产品属性上看,家庭对教育的消费,是具有排他性的。如一部分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将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因此,这部分的教育具有部分私人产品的属性。对私人产品的消费,应该是“谁享受,谁出钱”。家庭为了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应该对教育进行投资。,(四)企业
14、教育投入 企业教育投入,指企业用于提高员工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教育费用。主要包括:企业举办的员工岗前、在职培训费用;企业委托高等学校培养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费用等。,二、教育投入数量基本指标(一)从经费的使用性质划分教育投入由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两部分构成。1教育事业费教育事业费是教育投入中的主要部分。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用于维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经常性开支,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教育人员经费、教育公用经费和教育科学研究经费。(1)教育人员经费,包括教育人员工资、人员补助工资、人员福利、离退休人员费用、学生助学金和奖学金等。(2)教育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差额
15、补助费等。(3)教育科学研究经费,主要用于中等、高等学校结合教学开展的科学研究费用,及教育部门所属独立的研究机构费用。2教育基本建设费教育基本建设费,是用于购置和更新固定资产,改善教育物资技术条件的开支,它来自政府财政拨款(预算内)、自筹或其他渠道。,(二)从预算来源划分教育投入按照预算来源,可划分为预算外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1预算外教育经费预算外教育经费,主要包括社会捐赠、社会集资和政府补助的经费,在我国还包括教育费附加。2预算内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科目
16、的教育经费。它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三)从现实和统计角度划分从现实和统计的角度看,教育投入的来源可划分为:政府财政拨款与其他财政性支出;企业教育投资;学生交纳的学费;社会团体捐赠、社会集资;校办企业和勤工俭学收入及其他。(四)从实际主要投资主体划分教育投入的来源从实际主要投资主体划分为个人(家庭)投资;企业教育投资;政府教育投资三大组成部分。,三、教育支出的总量分析(一)教育投入绝对量指标 这是从教育投入数量的绝对值来反映教育投资的多少,它可以从纵向和横向比较中说明教育投入总量充足或偏少。1、教育投入总量 教育投入总量,是指国家、政府各部门、经济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投入到教育的,以货币表示的
17、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表 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20002004)教育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4教育部财务司,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育部。,2、人均教育投入 人均教育投入量是指按全国(或地区)人口平均的教育投资数,这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教育资源投入量大小的指标。,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20002004)教育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4教育部财务司,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育部。,3、生均教育投入生均教育投入量是指一国(或地区)各级各类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投入数,这是衡量在校生教育投入量大小的指标。,
18、表 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单位:元),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20022004)教育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4教育部财务司,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育部,(二)教育投入相对量指标教育投入相对量指标,指一定时期教育投入数量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的指标。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2.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3.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人均GDP的比例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人均GDP的比例(2003年)注:200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101元,四、教育支出结构分析(一)教育投资内部结构 这是按教育经费的用途
19、分配形成的结构,如:教育事业费、教育基本建设费等。国际上一般认为,高等学校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之比值为2是适当的,中学该为比值为6/4,小学该比值至多为7/3。图给出了2003年我国各级学校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中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值以及国际惯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教育事业费支出中公用部分与人员部分之比为0.88,普通高中该比值为1.06,普通初中该比值为2.83,普通小学该比值为3.47,与国际惯例相比,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值偏低,而中小学阶段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值偏高,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该比值偏高更为明显。表明相对于国际惯例,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人员经费
20、相对不足比较明显,高中教育阶段亦是如此,而在小学和初中教育阶段,人员经费比重偏高,公用经费相对不足。,(二)三级教育投资结构这是指教育经费使用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一种比例关系,一般用各级各类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比重来表示。比较常用的有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间的经费分配结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有关情况介绍200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努力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呈快速、大幅增长态势。中央、国务院对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作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1、要求“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十七大报告明确规定:“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
22、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五年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格局发生一些十分明显的变化 变化之一:经费总量持续增加,且增幅较快。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额2992亿元,比2003年1365亿元增加1627亿元,增长119%,年均增长21.7%。同期,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为8.3%,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年均增长速度高3.4个百分点。,20032007年农村义务教
23、育投入情况图,变化之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增长的主因是财政性经费,尤其是预算内拨款增幅较大。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总额2839亿元,比2003年1143亿元增加1696亿元,增长148%,年均增长25.5%,高于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的年均增长比例3.8个百分点。,2003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预算内拨款所占比例情况图,变化之三: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义务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在上升,而同时城镇义务教育投入占义务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在下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义务教育总投入的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比2003年上升9.5个百分点,而城镇义务教育投入占义务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下降9.5个百分点。,变
24、化之四: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城镇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增长速度。2007年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544元、农村初中824元,约为2003年的2.7倍;城镇小学生均公用经费971元、城镇初中1463元,约为2003年的1.9倍。,2003年和2007年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图,2003年和2007年城镇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图,(三)教育投资地区结构 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是指教育资源在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一种比例关系。地区的划分可以按行政隶属关系,如各省、市间的关系,可以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如经济发达、经济欠发达和经济落后地区间的关系。教育资源区域配置所要研究的
25、主要问题集中于区域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问题。,资料来源:沈百福;李芙蓉.我国部分省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缺口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4.,(四)教育支出来源结构,三、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一)存在的问题1、教育投资总量相对经济发展来说严重不足,教育投资占GNP比重过低。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中规定逐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事实上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0年的3.10%下降到1995年的2.45%,直到1996年开始回升,而到2000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文卫 支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93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