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十五章-治燥剂、第十六章祛湿剂.ppt
《教学课件:第十五章-治燥剂、第十六章祛湿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十五章-治燥剂、第十六章祛湿剂.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五章 治燥剂,定义 凡以辛散轻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适应证 外燥:温燥 燥证 凉燥 内燥:上燥证:肺 中燥证:胃 下燥证:肾、大肠,分类 注意事项1、辨清外、内燥证。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2、燥易化热、伤津耗气,酌配甘寒清热,益气生津之品。3、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非燥证所宜。4、脾虚便溏,痰湿内盛者均当慎用。,轻宣外燥轻宣祛邪、濡润生津之品 与宣肃肺气药相配滋润内燥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品 与清降虚热药相配,第一节 轻宣外燥 适用病证: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 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枳壳 甘草 生
2、姜 橘皮 杏仁 大枣(原方未注用量)主治 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嗌(咽)干,苔白,脉弦。,杏苏散,主证病机分析:外感凉燥证 外感凉燥 肺气不宣 痰湿内阻 恶寒无汗 咳嗽 痰稀 头微痛 鼻塞嗌干 舌脉:苔白,脉弦。,病机 凉燥外袭,肺失宣肃,津聚成痰治法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方解,君 苏叶发散表邪,开宣肺气 杏仁降利肺气,润燥止咳臣 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 助苏、杏 桔梗一升 枳壳一降佐 半夏、橘皮行气燥湿化痰 茯苓渗湿健脾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滋脾行津使 甘草调和药性;合桔梗宣肺利咽。,理气宽胸 助苏叶杏仁宣降肺气,特 点 苦 辛 甘(润)温 合 法,临床应用辩证要点:恶
3、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临证加减:表寒重,加羌活;汗后咳不止,去苏叶,加苏梗;头痛兼眉棱骨痛,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桑白皮。使用注意:外感温燥证,本方不宜。,桑杏汤(温病条辨),主证病机分析:温燥外袭,肺气不宣,肺津受灼 身热不甚 咳嗽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头痛 口渴,咽干鼻燥,微恶寒 舌红,苔薄白而干 脉浮数而右脉数大,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方解:君 桑叶-轻宣温燥,宣肺止咳 杏仁-降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 豆豉-轻清透邪 贝母-清热化痰 沙参-养阴生津润肺佐 栀子皮-清肺卫之燥热 梨皮-清热益阴润燥,特点 辛 凉 甘 润合法桑杏汤与杏苏散、桑菊饮比较:,临床应用:辩证要点
4、: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右脉数大。,临证加减:表邪郁闭较重,恶寒发热,无汗者,加薄荷、荆芥;咽干而痛者,加牛蒡子、桔梗;鼻衄,加白茅根、旱莲草;皮肤干燥,口渴甚,加芦根、天花粉。使用注意:药量宜轻,“轻药不可重用,重用必过病所。”(温病条辨)本方不宜久煎。,病案,患者裘兆,男,32岁。1992年8月28日发病。患者发热,体温39,咽喉口鼻干燥,心烦口渴,干咳无痰,气逆喘促,小便少,大便干结。舌干苔少,脉虚大而数。,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三钱 石膏煅,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人参七分 胡麻仁炒,研,一钱 阿胶八分 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 炒杏仁泡,去皮心,炒黄,七
5、分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密涂,炙黄主治 温燥伤肺证(燥热伤肺重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清燥救肺汤,主证分析: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温燥 温燥伤卫:头痛身热伤 燥热壅肺: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肺 气阴两伤: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重 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证,病机 燥热壅肺,肺失清肃,气阴两伤治法 清燥润肺,益气养阴方解,君 桑叶轻清宣泄肺中燥热、止咳臣 石膏清泄肺热,除烦止渴 麦冬清热养阴润肺 君臣配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石膏煅用而量少,既不碍桑叶轻宣,又不伤肺胃,还有敛降肺气之用;麦冬滋腻其量不及桑叶之半,无妨桑叶宣散燥
6、热之功。,佐 杏仁、枇杷叶降泄肺气,止咳平喘 与桑叶:宣降肺气 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助麦冬 人参、甘草益气和中,培土生金使 甘草调和诸药,特点 宣、清、润、降、补五法并用。蕴“培土生金”之法 宣散不耗气,清热不伤中,滋润不腻膈用量、炮制特点:桑叶量大,石膏煅用。,临床应用辩证要点:身热,干咳无或少痰,气逆而喘,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临证加减:痰多,加川贝、瓜篓;热重,加羚羊角、水牛角使用注意:脾虚痰湿内盛者,本方不宜。,第二节 滋润内燥,适用病证:脏腑津伤液耗之内燥证。,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组成 大生地二钱 麦冬一钱二分 生甘草五分 玄参钱半 贝母八分,去心 丹皮八分 薄荷五分 炒白芍八分主治
7、 阴虚肺燥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无力或细数。病机 素体阴虚蕴热,复感燥气疫毒,热毒熏蒸咽喉,肉烂膜腐。治法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养阴清肺汤,主证分析:阴虚肺燥之白喉肺肾阴虚燥气疫毒,虚火,肺系,热 毒(咽喉),熏蒸:起白如腐,搏结气血:肿痛,伤阴:鼻干唇燥,方解君大生地养阴(肾)润燥(肺)凉血臣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土生金)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利咽佐贝母润肺化痰,散结去腐 白芍和营泄热,敛阴柔肝(防木反侮金)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消肿 薄荷散邪利咽使生甘草解毒利咽,调和诸药,临床应用 辩证要点: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临证加减:“质虚加大
8、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加天冬、茯苓”。配合咽喉局部用药。使用注意:白喉忌解表,尤忌辛温发汗。,麦门冬汤(金匱要略),组成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主治 1虚热肺痿。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数。2胃阴不足证。呕吐,或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麦门冬汤,主证分析:虚热肺痿、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虚火灼肺,肺气上逆-咳,耗肺气,不布津,咳唾涎沫,短气喘促,伤肺阴-咽干口燥,胃气上逆-呕吐,胃阴亏-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病机 肺胃阴亏,气火上逆,肺失濡养。治法 滋养肺胃,降逆下气。方解,君 麦门冬滋养肺胃之阴
9、,清虚热臣 半夏降逆下气,化痰和胃。半夏得大量麦门冬:燥性被制而降逆之功犹存。麦门冬得半夏:滋而不腻。佐人参益气健脾,化气津补润肺 粳米、大枣、甘草合人参培土生金,使中气充盛,布津液上归于肺 胃得其养,肺得其润,培土生金 使甘草调和诸药。,特点:一、培土生金法二、大量甘润剂中少佐辛温之品,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三、麦冬与半夏的用量为7:1。,临床应用辩证要点:咳唾涎沫,短气喘促,或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临证加减:津伤甚,加沙参、玉竹;阴虚胃痛,脘腹灼热,加石斛、白芍。使用注意:寒痰壅肺之咳逆、脾胃虚寒之呕吐,本方不宜。,第十六章 祛湿剂,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
10、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适应证水湿病证,外湿证,内湿证,部位 肌表经络症状 恶寒发热,头胀身 重,肢节痠痛/面目浮肿,部位 脏腑(脾胃)症状 脘腹胀满,呕吐,泄利,水肿,淋证,黄疸,大抵湿邪在外在上者,可微汗表散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扶正兼顾等。,分类化湿和胃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之品 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药或清热燥湿药 利水渗湿 利水渗湿药 温化寒湿 温阳药与利湿药 祛湿化浊 健脾祛湿与除湿化浊祛风胜湿 祛风湿药与理血药使用注意 1、配伍理气药。2、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11、3、调理肺、脾、肾三脏。,第一节 化湿和胃,适用病证:湿浊中阻,脾胃失和证。配伍药物:苦燥、芳化之品配行气、健脾以 及解表药。,平胃散(简要济众方),本方系根据脏腑学说及五行学说命名。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土主湿。内经曰:“土运太过曰敦阜”。敦阜者为黄土之山岗,当脾胃之湿土太过,即如土厚如山,治当平其湿土,健运脾胃,则诸证自愈,平胃之名从此而得。或谓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故名。正如张景岳曰:“平胃者,欲治其不平”。其为散剂,故名平胃散。,平胃散,组成 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 甘草炙黄,一两 加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主治 湿滞脾胃证
12、。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平胃散,主证分析:湿滞脾胃证。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升降失常:吐、利、嗳气、吞酸;湿阻气机:脘腹胀满;湿困清阳:怠惰嗜卧,肢体沉重;舌脉:苔白腻而厚,脉缓。,病机 湿阻气滞,脾胃失和治法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方解,君 苍术燥湿运脾臣 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助苍术燥湿运脾。佐 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协厚朴行气化湿除胀满。甘草、生姜、大枣补中和胃 使 甘草调和诸药 特点 燥湿治脾为主,行气和胃为辅,临床运用辩证要点:脘腹胀满,苔白厚腻临证加减:证属湿热,加入黄连、黄芩;证属寒湿,加入
13、干姜、草豆蔻;兼食滞,加山楂、神曲、麦芽;兼气滞,加木香、砂仁;呕吐甚,加藿香、半夏;泄泻甚,加茯苓、泽泻;使用注意:阴虚、脾胃虚弱者、孕妇不宜使用。,OTC中成药,楂曲平胃合剂组成:平胃散加山楂、神曲、鸡内金功效:燥湿健脾,消食散满主治:脾胃不和证。不思饮食,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噫气吞酸,便溏舒肝平胃丸组成:平胃散加枳壳、槟榔、半夏功效:舒肝消滞主治:气郁湿滞证。胸胁胀痛,嗳气嘈杂,呕吐酸水,胃脘疼痛,食滞不消,病案,李某,女,25岁,呕吐泄泻伴发热恶寒一天,患者于7月28日来我院就诊,自诉前日整晚吹空调,次日晨起出现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欲吐,并泻下水样大便,伴发热恶寒,头痛,舌苔白腻,
14、脉濡缓。,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一两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两 藿香去土,三两 甘草炙,二两半 加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及山岚瘴疟等。,藿香正气散,主证分析: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内伤 湿阻气机: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湿滞 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病机 风寒犯表,湿浊阻中,升降失常治法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方解,君 藿香外散风寒,芳化湿浊 辟秽和中,升清降浊臣 半夏曲、陈皮理
15、气燥湿 和胃降逆 白术、茯苓健脾运湿 和中止泻 佐 苏叶、白芷外散风寒 芳化湿浊,解表化湿,内化湿浊止吐泻,佐 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 畅中除满 桔梗宣肺利膈 生姜、大枣外和营卫,内调脾胃使 炙甘草和中调药,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特点 解表与疏里同施,升清与降浊互用,扶正与祛邪兼顾。祛湿的途径:芳香化湿;健脾运湿;行气化湿 集平胃散、二陈汤的药物 化湿作用大于解表之力,重在化湿和胃,临床运用辩证要点:恶寒发热,脘腹疼痛,呕吐,泄泻,舌苔白腻。尤以暑季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临证加减:表寒重,加香薷;气滞脘腹胀痛,加木香,元胡;腹泻尿少,加薏苡仁、车前子;苔兼黄腻,加黄连、栀子。使用注意:湿热霍乱及
16、伤食吐泻,非本方所宜。,第二节 清热祛湿,适用病证:湿热外感 湿热内盛 湿热证 湿热下注 配伍用药:清热利湿药 宣畅气机之品 清热燥湿药,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病案,许某 男,29岁,农民。半月前畏寒发热,头重身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小便色黄,曾治疗一周,疗效不显。现身目具黄,色如橘皮,头重身困,胸脘痞满,小便浓如茶,大便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数。,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主治 湿热黄疸(阳黄)。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茵陈蒿
17、汤,主证分析:湿热黄疸(阳黄)。,湿热交蒸,发黄,热不得外达湿不得下泄,外邪入里化热脾胃湿浊内阻,湿热交蒸(中焦),阻滞气机 恶呕,腹微满,大便不爽或秘结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 黄疸,郁热炽盛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小便短赤,病机 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方解,君茵陈臣栀子佐大黄,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使湿热瘀滞从大便而解,(前),(后),泻热逐瘀通导大便,清热燥湿通利三焦,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特点 利湿与泄热同用 通腑与逐瘀并行 以清利为主,临床运用辩证要点: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临证加减: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课件 第十五 治燥剂 第十六 章祛湿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91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