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六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概述.ppt
《教学课件:第六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六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概述.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本章要点,掌握新乐府运动的相关知识掌握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情况了解元白诗派其他代表人物(元结、顾况、张籍、王建及元稹)的创作情况,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一、新乐府运动(一)乐府诗的发展 先秦:“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代:建立乐府机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唐代: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两种形式:,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新乐府运动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二)新乐府运动,1、兴起背景。社会政治方面的原
2、因:国家中兴需要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内部原因: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2、时间、倡导者。中唐时期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3、特点: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用新题。写时事。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小结: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一)诗歌理论: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等著作中。其主要观点:(1)诗歌应植根、反映社会现实,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文章合为时而著
3、,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唯歌生民病”(寄唐生)。,(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林),(二)关于其诗歌理论的评价,1、本于传统诗教说但也有重大发展:偏重讽刺时事,表现民生疾苦。2、局限性:企图以诗达到缓和社会矛盾,未免天真;过于看重以诗进谏的政治目的;形式上过于程式化,不符合艺术规律。,第二节 白居易,一、生平及思想白居易(772
4、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少傅。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以四十四岁(815)贬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兼济天下”,创作讽谕诗。后期:“独善其身”,创作了 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白居易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在洛阳城东南履道里的家宅中与世长辞,时年75岁。,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龙门东山北麓的白居易陵园,吴传斌著,长春出版社,2002年版,二、白居易诗歌创作,有白氏长庆集。原为七十五卷,现存七十一卷。,“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
5、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白氏长庆集序 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陈友琴编,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版,1讽谕诗:反映民生疾苦,讽刺批判现实弊政。以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为代表。,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课件 第六 乐府 运动 白居易 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90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