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五章-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形成.ppt
《教学课件:第五章-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五章-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形成.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讲课人:胡凤仁,中华茶文化史,第四章 唐五代时期 茶文化的形成,1 时代背景1.1 唐代简介唐代:618年907年贞观之治:唐太宗 永徽之治与日月当空、武则天开元盛世、唐明皇、杨玉环 安史之乱:安禄山反杨国忠行政区划:州(郡)县制政治体制:三省六部制,律、令、格、式。外交:玄奘、新罗、倭国、契丹、波斯经济:水稻、茶叶、丝麻、唐三彩、越窑,2023/10/14,2,文化学术思想:韩柳文学与史学: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小)李杜、白居易、骈文、传奇、八史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 教育与入仕制度:状元孙伏伽、六学、常举科目艺术:绘画(吴道子、周昉、王维、李思训、杨惠之)书
2、法(欧阳询、颜筋柳骨、颠张醉素)音乐(十部乐、霓裳羽衣曲)舞蹈(健舞、软舞、三大舞、胡璇、杂技),2023/10/14,3,1.2 五代十国简介时期:907960年。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五代嬗递。十国: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特点。社会经济:华北民物殆尽、南方农业发展、南迁、福建湖南茶叶、59-26县、秘色瓷器、雕版印刷、南方茶商、两税法、茶税、刺字。政治制度:枢密使,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五代 越窑秘色莲花双鸟盖罐,法门寺文物:秘色瓷器,2023/10/14,4,科技文化雕版印刷:明宗命雕字匠刻印“
3、九经”史学:刘昫、张昭远等人撰成旧唐书、孙光宪撰北梦琐言诗词:西蜀(韦庄、欧阳炯)花间集 南唐(冯延巳、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词 绘画:北方山水画(荆浩、关仝)南方山水画(董源、巨然)花鸟画(黄筌、徐熙),2023/10/14,5,2 饮茶习俗的普及,2023/10/14,6,中唐以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封氏闻见记卷六“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茶的地位:旧唐书(五代后晋,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卷一七三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
4、膳夫经手录:“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结论:中国人饮茶习俗普及于中唐。中唐以后,饮茶日益发展,越来越普遍。,2023/10/14,7,3 以煎茶为主的饮茶方式,3.1 煮茶(鲜叶)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中唐李繁邺侯家传记:“皇孙奉节王煎加酥椒之类,求泌作诗,泌日: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结论:中唐以前,煮茶法是中国饮茶法的主要形式,后来
5、少用(原因),但作为支流仍保留至今。,2023/10/14,8,3.2 泡茶,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 aU、乃熬、乃炀 yh、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方法简单,受陆羽贬低,但在民间流传。,2023/10/14,9,3.3 点茶,定义: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筅击拂。源自:煎茶。差别:水茶 茶粉茶末 茶盏烤热常温 竹夹茶筅 鼎/釜汤瓶。,2023/10/14,10,荈茗部(出自:陶谷清异录)“生成盏”条记:“
6、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 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漏影春”条载:“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面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百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游戏。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宋初事,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2023/10/14,11,苏廙yi十六汤品(成书不晚于五代,说明点茶法的形成不晚于五代。)水沸时,可分三品:第一沸(鱼目),第二沸(涌泉连珠),第三沸(腾波
7、鼓浪)。注汤缓急,可分三品;汤器种类不同,可分五品;燃料不同,亦可分五品。并分析美其名为:第一品得一汤、第二品婴汤 第三品百寿汤、第四品中汤 第五品断脉汤、第六品大壮汤 第七品富贵汤、第八品秀碧汤 第九品压一汤、第十品缠口汤 第十一品减价汤、第十二品法律汤 第十三品一面汤、第十四品宵人汤 第十五品贼汤、第十六品大魔汤,2023/10/14,12,3.4 煎茶,来源:煮茶法(茶末)特点:茶末内含物浸出快时间短(二沸下茶末、三沸煎成)茶汤色香味具佳陆羽式煎茶程序:备器:二十四件。茶碗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选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取火:用炭,次用薪,膻腻所及、膏木、败器不用。侯汤:风炉+鍑,一沸
8、如鱼目、二沸如涌泉连珠、三沸如腾波鼓浪。炙茶:利于碾末、激发茶香。以团饼茶为主。碾罗:碾成末,筛末米粒般大小均匀。煎茶(投茶、搅拌):三沸。华:薄“沫”,厚“饽”,细而轻“花”。酌茶:去水膜,隽永放在熟盂,第一、第二、第三碗,第四、第五碗。品茶:趁热喝完,重浊凝下,精英浮上。,2023/10/14,13,可简化程序:如散、末、新饼茶,不需炙烤。器具:鍑+交床+瓢 铛+瓢 铫,2023/10/14,14,4 煎茶道的形成与流行,中国茶道最初形式:煎茶道奠基人:陆羽“茶道”首见:皎然-饮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中华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常伯熊。提倡饮茶之后
9、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发展过程:形成于8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时期。广泛流行于9世纪的中晚唐。煎茶道兴盛期的代表人物:张友新、白居易、卢仝、李约、皮日休、陆龟蒙。,2023/10/14,15,写煎茶的诗歌,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来搅拌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
10、“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汤霞”。五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偻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2023/10/14,16,5 茶馆、茶宴、茶会的兴起,5.1 茶馆的兴起雏形: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曾记载:“开元中(公元713741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馆,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正式: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旧唐书王涯传:“太和九年五月涯等仓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兴起原因:大唐中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验空前繁荣、陆羽茶经问世。地区:产茶的江南地区、北方城市。功能:解渴、休息、
11、进食。,2023/10/14,17,5.2 茶宴、茶会的兴起钱起(722780,浙江湖州)与赵莒茶宴(竹林中举行以茶当酒的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钱起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 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斜。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皎然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清幽 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宫乐图:宫廷茶会。结论:茶宴、茶会唐代文人雅士的一种集会形式。同时也在宫廷盛行。,2023/10/14,18,6 茶具的独立发展,地位:已形
12、成体系,在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因:饮茶风尚的盛行。盛产地:产茶地,越州、婺州、寿州、邛州。制品:陶瓷、金、银、铜、铁、竹、木、石制品。煎茶器具:30多种。煎茶锅:鍑、铛、铫 饮茶茶具:茶盏(碗、瓯)。晚唐式样增多:口形(荷叶形、海棠形、葵瓣形)足部(玉壁形圆足)晚唐五代新发展:点茶汤瓶(高颈长腹、细长流、椭圆瓶身、曲形把)瓷系:南青北白 代表:越窑、邢窑,2023/10/14,19,越窑 邢窑产地 浙江上虞、余姚、绍兴 陕西、河南、河北、湖南、广东陆羽形容 类玉、类冰 类银、类雪赞颂名句 顾况茶赋 李肇唐国史补 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 白居易 韩偓横塘 许浑晨起 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课件 第五 五代 时期 茶文化 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90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