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三章-土地分区利用.ppt
《教学课件:第三章-土地分区利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三章-土地分区利用.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识回顾,一、土地利用定义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二、土地利用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开发 土地保护三、土地利用基本原则,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科学区划,统筹布棋,决胜千里,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新疆:“肉准备好了,米准备好了,锅也准备好了就要看我们怎么去做一锅好抓饭?”,乌鲁木齐:上哪买衣服?上哪买家具?方便吗?(不同角色:消费者/生产者/相关者:环保?效益?舒适?),我国主体功能分区、用途分区、农业区划?,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掌握土地区位经济概述;理解土地分区利用原
2、理;掌握农业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区;,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其他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第五节,第一节,第四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一节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区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理论则是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理论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后人简称为孤立国)。杜能在这部
3、著作里,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继杜能之后,1909年,韦伯(W.Weber)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Ohristaller)又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几年后,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ugust Losch)从市场区位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城市问题,提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相似的理论。为与前者相区别,后人称之为市场区位论。在此之后,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位理论又有新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各种经济实体的动态空间布局关系,从而使区位理论走向成熟。,(一)农业区位论杜能的 孤立国,杜能的
4、孤立国的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阐述了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基本假设,(1)在一个大面积的区域内,有一个圆形范围的“国家”,其中有人居住和耕种,而在这个“国家”的外围是大片荒凉不能耕种的土地;这个“国家”的土地是一定的,且完全被投入使用,并要获得尽可能高的纯收益;(2)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业用地,城市是农产品的消费中心;(3)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只有陆上大道联系;(4)在这个“国家”中,各地的
5、土壤质量和气候条件是相同的;(5)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重量和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基本假设,图41 杜能的农业圈,基本结论,在距城市最近的郊区,可以生产易腐烂的、不适宜长途运输或者是重量大、单位重量价值低的产品。距市场远一些的企业就应种植单位重量价值较大的产品,并相应降低生产资料和劳动费用,结果,随着到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逐渐粗放;相反,距城市最近的郊区,经营集约度最高。,基本结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呈圈层变化的。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被后人称作“杜能圈”,其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下:(1)第一圈距市场最近,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以及种植饲
6、料、土豆、甜菜等;(2)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它的产品量大、运费高;(3)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4)第四圈种植牧草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5)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圃制;(6)第六圈放牧等。,基本结论,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在这里,区位级差地租可以解释为土地的区位价格,它与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这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依据。,(二)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
7、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运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二)工业区位论,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根据区位因素的特性,可分为:(1)自然技术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气候、劳动力技术水平等;(2)社会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居民的消费水平与习惯、利息率的地区差异等。,(二)工业区位论,韦伯在研究区位论时,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认为只要考虑到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就足够了。至于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区位差异,可纳入运费之中,价格贵一些的原材料可以理解为运输距离远些。这样,工业的区位选择仅涉及两个因素: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1
8、.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输费用差异的产生,除了运输距离外,就是原材料的性质,而后者往往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有决定性的意义。原材料可区别为地方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地方性原材料是指特定地点开采的或储存的,其中又可分成纯重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全部进入到制成品中去)和失重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有一部分重量损失);常见性原材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材料。,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依据原材料在生产中的上述特点,韦伯设计了原材料系数公式:韦伯就此公式阐明了三个基本原则。,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韦伯阐明的三个基本原则,(1)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
9、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适于这一条件的工业,其所用物质大都是随地物质,如制冰厂、酒厂、汽水等饮料厂,及砖瓦、水泥厂等。,韦伯阐明的三个基本原则,(2)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属于这一类的产业有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等。(3)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的物质与运出的产品重量相等,工厂可选择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何一点。,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 影响,韦伯为分析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提出了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和劳动系数的概念。劳动成本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
10、,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劳动系数则是劳动成本与地域重量的比例。计算公式为:,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凡劳动成本高,而地域重量小,也就是劳动系数大的工业,其厂址的选择应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于劳动成本较低点,使劳动成本减少的数量超过运输成本增大的数量,最终使产品成本下降。劳动成本较低的地区与其他地区比较,可能节省的劳动费用较高,这样它对各种制造业,特别是对劳动系数大的制造业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 影响,韦伯通过上述分析,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又考虑到集聚因素,对基础网再作进一步的变换。集聚形成的经济效益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
11、区位产生偏离,一个工厂如果因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被后人概括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被克里斯塔勒形象地概括为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边形模型。,(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任何一个确定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某一级产品或提供的某级水平的服务,都有大致确定的经济距离和能达到的范围 中心
12、地的规模与其所影响区域的大小、人口规模,是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个环节而建立起相关关系的 交通运输 行政管理,(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分析了城市等级的形成,同时指出:城市对其周围地区承担的各种服务职能,理论上必须最接近所属地区的地点。由此他从几何上推导出,这些地点在正常情况下应当位于六角形服务区域的中央,这样,就形成了他的六边形的城市空间分布模型。,(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 位论,图42 正六边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图,(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 位论,(四)市场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分析。他从工业配置要寻求最大市场的角度,得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课件 第三 土地 分区 利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90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