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微生物的新陈代谢.ppt
《微生物学微生物的新陈代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微生物的新陈代谢.ppt(1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10/13,li,1,微生物学,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6,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6,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4,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6,绪 论、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4,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6,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10,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4,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8,2023/10/13,li,2,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2023/10/13,li,3,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广义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狭义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总和。
2、新陈代谢是由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组成,无论是合成代谢还是分解代谢都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的内容。,2023/10/13,li,4,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一、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在合成代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物质、ATP形式的能量、H形式的还原力合成自己新的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并贮存能量的过程。(耗能、贮能)。分解代谢: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原有的有机物)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分解成水、二氧化碳等简单小分子物质,同时释放能量ATP和还原力H。(耗能、产能)。,2023/10/13,li,5,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关系
3、: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在生物体中偶联进行,它们之间既有明显差别,但又紧密相关。分解代谢为合成代谢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和原料,而合成代谢则是分解代谢的基础。,2023/10/13,li,6,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生物体与内外环境间进行的物质转变与交换。(合成、分解)能量代谢:生物体与内外环境间进行的能量转换。(耗能、贮能、产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代谢的进行,在物质的分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这些能量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一部分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贮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用于维持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或供合成代谢需要。,2023/
4、10/13,li,7,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教学要求(10学时)1、了解微生物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合成代谢与分解代 谢、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2、掌握微生物能量代谢的基本内容、特点、意义。3、了解微生物分解代谢的基本内容。4、掌握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5、了解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途径。6、掌握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及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2023/10/13,li,8,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第三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2023/10/13,li,9,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研究能量代谢的根本目的
5、,其实质就是追踪生物体如何把外界环境中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逐步转换成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利用的通用能源ATP的过程。,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2023/10/13,li,10,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产ATP和还原力 二、化能、光能自养微生物产ATP和还原力,2023/10/13,li,11,能量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一、化能异养微生物产ATP和还原力,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还原力,(一)生物氧化 1、概念 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还原反应(即参与反应的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和氢的转递过程)的总称。(实质:产能),
6、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生物氧化,(二)底物脱氢的 四条途径,(三)递氢和受氢,代谢调节,2023/10/13,li,12,2、生物氧化与燃烧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通过底物的氧化反应而释放出其中的化学潜能。不同点:生物氧化在活细胞内进行,需要酶的参与,反应条件温和(常温、PH值中性),为多步式梯级反应,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为ATP,且能量利用率高;而燃烧则不需要酶的参与,反应条件激烈,为一步式快速反应,其产能形式为发光、发热,能量利用率低。,2023/10/13,li,13,3、形式 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失去电子。4、过程 分为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受氢(或电子)三阶段。5、功能
7、产能(ATP)、产还原力H、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6、类型 有氧呼吸(呼吸)、无氧呼吸、发酵。,(一)生物氧化,(二)底物脱氢的 四条途径,(三)递氢和受氢,2023/10/13,li,14,(二)底物脱氢的四条途径(以葡萄糖为例讲述H如何脱出)1、EMP途径(糖酵解途径、己糖二磷酸途径)(1)过程(两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转化成1分子1.6-二磷酸果糖后,在果糖二磷酸醛缩酶作用下,裂解为2分子3-磷酸甘油醛。(耗2分子 ATP)2分子3-磷酸甘油醛再转化为2分子丙酮酸。(产4分子 ATP),(一)生物氧化,(二)底物脱氢的 四条途径,(三)递氢和受氢,2023/10/13,li,15,(2)总反
8、应途径、特点 两个阶段(耗能、产能)10步反应 三种产物,净产8个ATP,2023/10/13,li,16,(3)总反应式(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6H12O6+2NAD+2(ADP+Pi)2CH3COCOOH+2ATP+2NADH2+2H2O(4)特征酶和特征反应 1,6-二磷酸果糖 醛缩酶 2分子3-磷酸甘油醛(5)产物及去向 ATP(2个)第二阶段(第七、第十步反应)共产生4个ATP,但第一阶段(第一、第三步反应)用掉2个,净剩2个,用于细胞生长。,2023/10/13,li,17,NADHH+(2个)a、有氧时:经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反应产生6个ATP。b、无氧时:其受氢体是丙酮酸,被还原成
9、乳酸:NADH2 NAD+丙酮酸 乳酸 或把丙酮酸的脱羧产物乙醛还原成乙醇(酵母菌酒精发酵):CO2 NADH2 NAD+丙酮酸 乙醛 乙醇 丙酮酸(2分子)有氧时进入TCA循环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产生大量能量;无氧时,进行发酵,生成不同的产物,如乳酸、乙醇。,2023/10/13,li,18,(6)EMP途径的意义 生理意义 a、供应ATP形式的能量和NADH2形式的还原力。b、是连接其它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包括TCA、HMP和ED途径等。c、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物。(130页)d、通过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实践意义 用于多种发酵产品的生产,如乙醇、乳酸等。,2023/1
10、0/13,li,19,2、HMP途径(己糖一磷酸途径、戊糖磷酸途径、磷酸葡萄糖酸途径)(1)过程(三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经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在脱氢酶作用下脱氢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在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作用下,再次脱氢降解为1分子CO2和1分子5-磷酸核酮糖。5-磷酸核酮糖发生结构变化形成5-磷酸木酮糖和5-磷酸核糖。5-磷酸木酮糖和5-磷酸核糖在转醛酶和转酮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复杂反应又生成磷酸己糖和磷酸丙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丙糖再经EMP途径的第二阶段反应转为丙酮酸,也可通过糖酵解逆行转化为磷酸己糖。,(一)生物氧化,(二)底物脱氢的 四条途径,(三)递氢和受氢,糖,202
11、3/10/13,li,20,(2)总反应途径、特点 三个阶段,底物彻底氧化成CO2、产大量还原力、多种重要中间代谢产物。,净产35个ATP,7,2023/10/13,li,21,(3)总反应式 66-磷酸-葡萄糖+12NADP+6H2O 56-磷酸葡萄糖+12NADPH+12H+6CO2+Pi,7,2023/10/13,li,22,(4)特征酶和特征反应 转醛酶 5-磷酸木酮糖+5-磷酸核糖 7-磷酸景天庚酮糖+3-磷酸甘油醛,7,2023/10/13,li,23,转酮酶 7-磷酸景天庚酮糖+3-磷酸甘油醛 4-磷酸赤藓糖+6-磷酸果糖 转醛酶 4-磷酸赤藓糖+5-磷酸木酮糖 6-磷酸果糖+3
12、-磷酸甘油醛,7,2023/10/13,li,24,(5)产物去向 NADPH+H+(12个)经呼吸链氧化磷酸化产生36分子ATP,但葡萄糖磷酸化用去1个ATP,净剩35个ATP用于细胞生长。3-磷酸甘油醛(2个)可通过EMP途径转化成丙酮酸进入TCA循环进行彻底氧化,也能通过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和果糖二磷酸酶的作用转化为己糖磷酸。,2023/10/13,li,25,(6)HMP途径的意义 生理意义 a、供应合成原料:为核苷酸、核酸等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反应中的4-磷酸赤藓糖可用于合成芳香族氨基酸、杂环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和组氨酸。(130页)b、扩大碳源利用范围:由于在反应
13、中存在着C3C7的各种糖,使具有HMP途径的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范围更广。,糖,2023/10/13,li,26,c、产还原力:产生大量的NADPH2形式的还原力。d、作为固定CO2的中介:途径中的5-磷酸核酮糖在酶的作用下可转变成1,5二磷酸核酮糖,1,5二磷酸核酮糖在羧华酶的催化下可固定CO2。,2023/10/13,li,27,e、连接EMP途径:如果微生物对戊糖的需要超过HMP途径的正常供应量时,可通过与EMP途径的连接(在1,6二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处),为生物合成提供更多的戊糖。,糖,2023/10/13,li,28,实践意义 通过本途径而产生的重要发酵产物很多,例如核苷酸、若干氨基
14、酸、辅酶、乳酸、乙酸、乙醇等。,2023/10/13,li,29,3、ED途径(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途径)是少数EMP途径不完整的细菌所特有的利用葡萄糖的替代途径。(1)过程(三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经过一系列的酶的催化转化为1分子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1分子 KDPG在KDPG醛缩酶的作用下裂解为1分子3磷酸甘油醛和1分子丙酮酸。,(一)生物氧化,(二)底物脱氢的 四条途径,(三)递氢和受氢,2023/10/13,li,30,3磷酸甘油醛进入EMP途径。,2023/10/13,li,31,(2)总反应途径、特点 四步反应形成丙酮酸、产1个
15、NADH+H+、1个NADPH+H+、净产1个ATP;具有一特征性反应;存在一特征性酶;终产物2分子丙酮酸的来历不同。,(3)总反应式 C6H12O6 ADP+PiNADP+NAD+2CH3COCOOH+ATP+NADPH H+NADHH+,净产7个ATP,2023/10/13,li,32,(4)特征酶和特征反应 特征酶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KDPG醛缩酶)特征反应,脱氢酶,2023/10/13,li,33,(5)产物及去向 丙酮酸(2个)在有氧条件下,进入TCA循环;无氧时,脱羧成乙醛,乙醛进一步被NADH2还原成乙醇,这种经ED途径发酵生产乙醇的过程与传统的由酵母菌通
16、过EMP途径生产乙醇不同,称作细菌酒精发酵。CO2 NADH2 NAD+丙酮酸 乙醛 乙醇 NADH+H+和NADPH+H+(各1个)在有氧时经呼吸链氧化产生6ATP;无氧时,还原丙酮酸进行细菌酒精发酵。ATP(1个)一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仅产1分子ATP,仅为EMP途径的一半,产能效率低。,2023/10/13,li,34,(6)ED途径的意义 生理意义 a、是少数EMP途径不完整的细菌所特有的利用葡萄糖的替代途径。b、可与EMP途径、HMP途径和TCA循环等各种代谢途径相连接,因此可以相互协调,以满足微生物对能量、还原力和不同中间代谢物的需要。,2023/10/13,li,35,实践意义
17、细菌酒精发酵。(7)细菌酒精发酵的优缺点 优点:代谢速率高;产物转化率高;菌体生成少;代谢副产物少;发酵温度高;不必定期供氧;细菌为原核生物,易于用基因工程改造菌种;厌氧发酵,设备简单。缺点:生长pH较高(细菌约pH 5,酵母菌为pH 3),较易染菌;细菌对乙醇的耐受力较酵母菌为低(细菌约耐7%乙醇,酵母菌耐8-10%乙醇);底物范围窄(葡萄糖、果糖)。,2023/10/13,li,36,4、TCA(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1)过程 指丙酮酸经过一系列循环式反应而彻底氧化、脱羧,形成CO2、H2O、NADH2的过程。真核微生物在线粒体基质中、原核微生物在细胞质中进行。,(一)生物氧化,(二)
18、底物脱氢的 四条途径,(三)递氢和受氢,2023/10/13,li,37,(2)特点:氧虽不直接参与其中反应,但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运转;产能效率极高(15个ATP);TCA位于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不仅可为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架原料,而且还与人类的发酵生产紧密相关。(3)总反应途径: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丙酮酸进入TCA循环,共产生8个NADH2、2个FADH2、2个GTP、6分子CO2。(4)总反应式,2023/10/13,li,38,(5)产物去向 NADH2(8个)、FADH2(2个):1个NADH2分子,经过电子传递链后,可生成3个ATP;1个F
19、ADH2分子,经过电子传递链后,可生成2个ATP。GTP(2个):GTP将高能磷酸键转入ADP而产生ATP。(6)TCA循环的意义 生理意义:在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占有枢纽地位(p113页),产能效率极高,在各种好氧微生物中普遍存在,不仅是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也是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途径。(P113)实践意义:与微生物大量发酵产物如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和谷氨酸等的生产密切相关。,净产36或38个ATP,2023/10/13,li,39,葡萄糖经不同途径脱氢后的产能效率,2023/10/13,li,40,“脱氢”重点知识回顾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产ATP和还原力(一)生物氧化 概念、
20、形式、过程、功能、类型,2023/10/13,li,41,(二)底物脱氢的四种途径(产ATP:底物水平磷酸化)1、EMP途径(1)两个阶段(耗能、产能)、10步反应、三种产物。(2)特征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3)意义:生理意义、实践意义(酵母菌酒精发酵),2023/10/13,li,42,2、HMP途径(1)三个阶段,底物彻底氧化成CO2、产大量还原力、多种重要中间代谢产物。(2)特征酶:转醛酶、转酮酶(3)意义:生理意义、实践意义(产生多种重要的发酵产物)3、ED途径(产ATP:底物水平磷酸化)(1)四步反应形成丙酮酸、产1个NADH+H+、1NADPH+H+、净产1个ATP。,2023/1
21、0/13,li,43,(2)特征酶: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KDPG醛缩酶)(3)意义:生理意义、实践意义(细菌酒精发酵)4、TCA循环(产ATP:底物水平磷酸化)(1)特点(2)总反应途径:(3)反应场所:真核微生物在线粒体中、原核微生物在细胞质中进行。(4)意义:生理意义、实践意义(产生多种重要的发酵产物),2023/10/13,li,44,2023/10/13,li,45,(三)递氢和受氢 储存在生物体内有机物(葡萄糖等)中的化学潜能,通过4条途径脱氢后,氧化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ATP中,一部分储存在产生的NADH2、NADPH2、FADH2中,它们通过呼吸链等方式传
22、递,最终与氢受体相结合而释放出其中的能量。根据递氢特点尤其是受氢体性质的不同,可以把生物氧化分成3种类型: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2023/10/13,li,46,1、呼吸(有氧呼吸)(1)呼吸的概念 是指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经完整的呼吸链递氢,最终由外源性O2 接受氢并产生水和释放能量(ATP)的生物氧化方式。呼吸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产能效率高。(好氧菌、兼性好氧菌),(2)呼吸链 概念 是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低高)、链状排列的一组氢传递体或电子传递体。,(一)生物氧化,(二)底物脱氢的 四条途径,(三)递氢和受氢,20
23、23/10/13,li,47,功能 是把氢或电子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物,即初级电子受体(NADH2、NADPH2、FADH2)处传递给高氧化还原势的外源性的分子氧、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以及内源性中间有机氧化物,并使它们还原。呼吸链重要组分 NAD(P)FP Fe.S CoQ Cyt.b Cyt.c Cyt.a Cyt.a3,2023/10/13,li,48,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以氧化态的形式(NAD+或NADP+)作为某些脱氢酶的辅酶,它们接受从还原性底物上移出的氢和电子,从而变成还原态的NAD(P)H2。,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
24、MN:黄素单核苷酸 FAD和FMN都是脱氢酶黄素蛋白(FP)的辅基,它们接受从还原性底物上移出的二个氢原子而变成还原态的FMNH2和FADH2。,2023/10/13,li,49,Fe-S:铁硫蛋白 是传递电子的氧化还原载体,其辅基为铁硫中心,存在于呼吸链的几种酶复合体中,参与膜上电子传递。CoQ:泛醌 是一种脂溶性的氢载体,其作用是收集来自呼吸链辅基和辅酶所输出的氢,并将其传递给细胞色素系统。细胞色素系统:细胞色素系统位于呼吸链后端,包括Cytb,Cytc,Cyta,Cyta3等,其功能是传递电子而不是传递氢,即它们只从泛醌中接受电子,同时将同等数目的质子推到线粒体膜(真核生物)或细胞膜(原
25、核生物)外的溶液中。,2023/10/13,li,50,(3)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磷酸化)概念 是指呼吸链的递氢(或电子)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的作用。递氢、受氢即氧化过程造成了跨膜质子动势,从而推动了ATP酶合成ATP。,形成ATP的机制 a、化学渗透学说: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通过呼吸链酶系的作用,将底物分子上的质子从膜的内侧传递至膜的外侧,从而造成了质子在膜的两侧分布不均衡,亦即形成了质子梯度差(或质子动势、pH梯度等)。这个梯度差就是产生ATP的能量来源,因为它可通过ATP合酶的逆反应,把质子从膜的外侧再输回到内侧,结果,一方面消除了质子梯度差,同时也合成了ATP。,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学 微生物 新陈代谢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8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