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第二章传输线理论.ppt
《微波-第二章传输线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波-第二章传输线理论.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2-1 引 言,一、传输线的种类大致可分三种,(1)TEM波(2)TE、TM波(3)表面波,二、分布参数及分布参数电路,传输线有长线和短线之分。所谓长线是指传输线的几何长度与线上传输电磁波的波长比值(电长度)大于或接近1,反之称为短线。,长线,分布参数电路,忽略分布参数效应,短线,集中参数电路,考虑分布参数效应,当频率提高到微波波段时,这些分布效应不可忽略,所以微波传输线是一种分布参数电路。这导致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是随时间和空间位置而变化的二元函数。,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根据传输线上的分布参数是否均匀分布,可将其分为均匀传输线和不均匀传输线。我们可以把均匀传输线分割成许多
2、小的微元段dz(dz),这样每个微元段可看作集中参数电路,用一个 型网络来等效。于是整个传输线可等效成无穷多个 型网络的级联,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2-2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一、传输线方程,dz段的等效电路,瞬时值u,i与复数振幅U,I的关系为,(2-3),二、传输线方程的解,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将式(2-3)两边对z再求一次微分,并令,可得(2-4),通解为,式中,,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1.已知传输线终端电压U2和电流I2,沿线电压电流表达式,将终端条件U(0)=U2,I(0)=I2代入上式可得,解得,。,将A1,A2代入式(2-6)得整理后可得,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2.已
3、知传输线始端电压U1和电流I1,沿线电压电流表达式,这时将坐标原点z=0选在始端较为适宜。将始端条件U(0)=U1,I(0)=I1代入式(2-5),同样可得沿线的电压电流表达式为,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三、入射波和反射波,根据复数振幅与瞬时值间的关系,可求得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第一部分表示由信号源向负载方向传播的行波,称之为入射波。其中为电压入射波,为电流入射波。第二部分表示由负载向信号源方向传播的行波,称之为反射波。,入射波和反射波沿线的瞬时分布图如图,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2-3 传输线的特性参量,传输线的特性参量主要包括:传播常数、特性阻抗、相速和相波长、输入阻抗、反射系数、驻
4、波比(行波系数)和传输功率等。,一、传播常数 传播常数一般为复数,可表示为,对于低耗传输线有(无耗传输线,),无耗,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二、特性阻抗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定义为传输线上入射波电压Ui(z)与入射波电流Ii(z)之比,或反射波电压Ur(z)与反射波电流Ir(z)之比的负值,即,对于无耗传输线(),则,对于微波传输线,也符合。,在无耗或低耗情况下,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一实数,它仅决定于分布参数L0和C0,与频率无关。,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三、相速和相波长相速是指波的等相位面移动速度。,入射波的相速为,对于微波传输线,所谓相波长定义为波在一个周期T内等相位面沿传输线移动的距离。即,第二章
5、传输线理论,四、输入阻抗,传输线终端接负载阻抗ZL时,距离终端z处向负载方向看去的输入阻抗定义为该处的电压U(z)与电流I(z)之比,即,均匀无耗传输线,传输线的输入阻抗,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对给定的传输线和负载阻抗,线上各点的输入阻抗随至终端的距离l的不同而作周期(周期为)变化,且在一些特殊点上,有如下简单阻抗关系:,1.传输线上距负载为半波长整数倍的各点的输入阻抗等于负载阻抗;2.距负载为四分之一波长奇数倍的各点的输入阻抗等于特性阻抗的平方与负载阻抗的比值,3.当Z0为实数,ZL为复数负载时,四分之一波长的传输线具有变换阻抗性质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例如并联电路的阻抗计算,采用导纳比较方
6、便,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五、反射系数,距终端z处的反射波电压Ur(z)与入射波电压Ui(z)之比定义为该处的电压反射系数u(z),即,电流反射系数,终端反射系数,传输线上任一点反射系数与终端反射系数的关系,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输入阻抗与反射系数间的关系,负载阻抗与终端反射系数的关系,上述两式又可写成,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六、驻波比和行波系数,电压(或电流)驻波比定义为传输线上电压(或电流)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即,当传输线上入射波与反射波同相迭加时,合成波出现最大值;而反相迭加时出现最小值,驻波比与反射系数的关系式为,行波系数K定义为传输线上电压(或电流)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比,故行波系数与驻波
7、比互为倒数,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传输线的工作状态一般分为三种:,传输线上反射波的大小,可用反射系数的模、驻波比和行波系数三个参量来描述。,(1)行波状态,(3)驻波状态,(2)行驻波状态,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七、传输功率,传输功率为,为了简便起见,一般在电压波腹点(最大值点)或电压波节点(最小值点)处计算传输功率,即,在不发生击穿情况下,传输线允许传输的最大功率称为传输线的功率容量,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2-4 均匀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的分析,对于均匀无耗传输线,其工作状态分为三种:(1)行波状态;(2)驻波状态;(3)行驻波状态,一、行波状态(无反射情况),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二、驻波状态(全反
8、射情况),当传输线终端短路、开路或接纯电抗负载时,终端的入射波将被全反射,沿线入射波与反射波迭加形成驻波分布。驻波状态意味着入射波功率一点也没有被负载吸阿收,即负载与传输线完全失配。,1.终端短路,复数表达式为,即:,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沿线电压电流的瞬时分布和振幅分布,如上图,短路时的驻波状态分布规律:,(1)瞬时电压或电流在传输线的某个固定位置上随时间t作正弦或余弦变化,而在某一时刻随位置z也作正弦或余弦变化,但瞬时电压和电流的时间相位差和空间相位差均为,这表明传输线上没有功率传输。,(2)当时,电压振幅恒为最大值,即,而电流振幅恒为零,,这些点称之为电压的波腹点和电流的波节点;,当,时,
9、,电流振幅恒为最大值,而电压振幅恒为零,这些点称之为电流的波腹点和电压的波节点。,(3)传输线终端短路时,输入阻抗为,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2.终端开路 由于负载阻抗,因而终端电流,沿线电压、电流的复数表达式为,传输线终端开路时,输入阻抗为,传输线终端开路时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分布,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3.终端接纯电抗负载,均匀无耗传输线终端接纯电抗负载时,沿线呈驻波分布。,终端电压反射系数为,(1)负载为纯感抗,(2)负载为纯容抗,此电抗也可用一段特性阻抗为Z0、长度为l0 的短路线等效,长度l0可由下式确定,因此,长度为l终端接电抗性负载的传输线,沿线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变化规律与长度为(l+l
10、0)的短路线上对应段的变化规律完全一致,距终端最近的电压波节点在 范围内。,纯容抗,纯感抗,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综上所述,均匀无耗传输线终端无论是短路、开路还是接纯电抗负载,终端均产生全反射,沿线电压电流呈驻波分布,其特点为:(i)驻波波腹值为入射波的两倍,波节值等于零。短路线终端为电压波节、电流波腹;开路线终端为电压波腹、电流波节;接纯电抗负载时,终端既非波腹也非波节。(ii)沿线同一位置的电压电流之间相位差,所以驻波状态只有能量的存贮并无能量的传输。,(a)感性负载(b)容性负载终端接纯电抗负载时沿线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分布,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三、行驻波状态(部分反射情况),当均匀无耗传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波 第二 传输线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84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