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案例研究.ppt
《开展案例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案例研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开展案例研究 提高专业水平,一、什么是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又称教育叙事(或教学叙事)。是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背景下广泛流行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二、案例的基本特点,真实性。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过程。虚构的故事不能成为案例。故事性。有人物、事件、情节、存在一定的冲突和问题情境,鲜活三项式有趣,有较强的可读性。它是教学记叙文。启发性。案例应当有一个主题或一条主线把故事串起来,不是漫无边际。这个主题应当给人启示,能引人深思。研究性。案例中应有作者的反思性研究。简要阐明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三、案例研究的意义,案例研究的广泛使用,使广大的第一线教师能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
2、开展教育研究,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主动的研究者与探索者。因为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有大量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通过“叙事”记录并进行反思,从中可以得出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结论,这些结论不同于教育理论者的结论,它带有生动的生活气息,闪烁着鲜明的个性光芒,它是教师实践之树结出硕果,它是广大教师可以直接享用的营养。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意义在于通过记录自己教学中的故事进行反思研究,升华对教育教学理论的认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四、教学案例的撰写,基本要素:背景案例发生的情况(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主题案例所反映的问题的重点;细节对事例的描述;结果教育教学
3、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评析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教学案例的撰写,完整的结构形式: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变式结构:1、背景描述分析;2、案例过程案例反思;3、案例问题分析;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反思研究等。,教学案例的撰写,案例撰写中,五个基本要素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细节与反思(评析)不可少。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就不能说是案例。,案例撰写现状分析,教师的主观色彩太浓尽量客观叙述(跳出事例看事件);叙述过于繁详(变成课堂实录)忍痛割爱(突出中心);描述平谈(无新意、平铺直叙(缺乏写作技巧)写有趣的故事、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案例缺乏典型性要提炼(精选事例、
4、融合归纳);重叙事轻分析(反思)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含义);案例要素残缺、结构混乱掌握基本结构,突出叙事的重点。,关于标题问题,标题是案例的眼睛,好的标题能对案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求简洁生动。“谈化预设 强化生成”(叶柱)“预设和生成同样精彩”(王建根)“转变教学方式 促进主动发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案例与反思”(屠志娟)“让课堂闪烁人性的光芒”。,关于背景问题,背景主要是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有关此故事的特别原因和有关条件)。如果是介绍课例,只要简要说明上这节课的起因、设想及班级情况等,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详细具体有背景描写。,关于案例的描述,教学案例通
5、常是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故事。因此,典型性与真实性是案例的生命。要生动地描述出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如师生对话、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关于案例的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的优劣是以作者反思水平高低所决定的。反民的目的是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提示某一侧面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理念。反思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要突出中心,逻辑性强,思路清晰。,课堂重构:让教学走向生成,加法交换律教学改革的案例反思 叶 柱,【背景缘起】教研活动中,我接受了执教加法交换律的公开教学任务。于是,趁还有几天时间,我便翻阅资料、浏览网络,意图寻求同行的经典设计来打开自己的备课思路。可没想到的是,搜集到的教案大多千篇
6、一律、如出一辙。这是为什么呢?阅读了课本教材后,我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下是本课教材内容)(略)不难发现,编者为我们铺设了清晰的教材结构。这样的教材结构,又似乎隐示着一条顺畅的教学流程线:在口算式题中孕伏规律在计算座位总数中感知规律在填写计算符号中理解规律在补充结论空格中揭示规律。而这样的教学进程,无疑会是通畅的、可行的、容易接受的。我在想,是否受了教材编排中顺畅思路的诱惑与固有结构的牵制,众多的教案设计便显示出了不约而同的共性了呢?,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教学流程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吗?在简约顺畅的课堂进程中,数学的现实意味在哪里?学生的充分体验在哪里?知识的个性化感悟又在哪
7、里?也就是说,这种顺畅思路的背后所隐藏的很多东西,成了落实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的严重障碍。于是,我便萌生了一种“重构课堂”的冲动。这种冲动支撑着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用“动态生成”的现代教学观重新演绎加法交换律的课堂生态。下面,简录课堂全程,以飨同行。,【现场实录】一、眷注现实,感知规律师:课前,有位家长向我打听我们学校现在有多少学生。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出示)【阳光学校有寄宿生251,走读生322人。】根据信息,你能算出学校共有多少学生吗?生1:寄宿生人数加上走读生人数就是全校学生人数。251+322=573(人)(板书)生2,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
8、什么?生3:我发现这两个加法算式得数相同。生4:我发现两道算式中加数都一样,但位置换了一下。生5:我发现虽然加数的位置换了,但和仍旧不变。(教师板书:加数位置换了,和不变。)师:尽管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但是它们的和却始终不变。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51+322=322+251)反思:事实上,教材提供的“计算电影院座位数”的问题情境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这一情境似乎与学生现实的距离较远。因此,教师设计了“替家长计算学校总人数”的生活题材,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现实之间的距离,因而也扩张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从中,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感知“加法交换律”知识的存在。,二、
9、开放探究,体验规律师:请大家猜想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中加数位置换了,和都能保持不变呢?生1:不是!生2:我觉得有时侯是,有时侯可能不是。生3:我认为肯定是!师:究竟刚才发现的规律是否符合所有的加法算式呢?接下来,请大家举例验证。验证建议:独立验证: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否一定保持不变?小组交流:是否存在例外的情况?代表板演: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验证实例。(学生按照建议有条不紊地展开活动),生4:125+375=375+125生5:4+5=5+4生6:764+809=809+764生7:10000+20000=20000+10000生8:43+56=56+43师:请大家观察,他们写的这
10、些算式是否都具有像刚才第一道那样的规律呢?生(齐):是!师:像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生(齐):写不完。师:既然写不完,老师就用省略号表示!,反思:面对“251+322=322+251”的数学事实,学生对“是否所有加法算式交换加数位置和都保持不变”展开了个性化的猜想,这种猜想是学生现场思维的真实反映。然后,教师又引领学生通过独立例举、交流共享,进一步充足了学习材料,丰富了数学事实,为知识的归纳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背景。,三、个性解读,建构规律师:请观察,这些算式都有一个什么特点?生1:这些算式中交换了加数位置,和相同。生2:这些算式中的加数和得数都不变,只是加数的位置换了一下。师:刚才同学们概括的特
11、点,其实就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加法交换律。(出示定律,学生齐读。)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师:你能否用其他的方式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呢?生3:我用字母表示a+b=b+a。生4:我用图形表示+=+生5:我用实物表示小明的重量+小红的重量=小红的重量+小明的重量师:在同学们踊跃的创造中,老师有这样的感觉:加法交换律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更是有趣的生活文化。同时,老师要告诉你的是,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常常用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反思: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教师并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而原始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
12、些特点既是“加法交换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更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四、激活联系,应用规律师:学了知识,肯定有用。想一想,我们学了加法交换律有什么用?生1: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加法应用题。生2:可以使计算变的方便一些。师:还有什么用途呢?生:师:其实我们早就用到过了“加法交换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道题目。(出示一道计算并且验算的加法笔算题及解答过程),师:看了这道题目,你有什么想法?生3:以前我们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运算,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反思:
13、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不应由教师全盘托出,而应由学生亲身体味。于是,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当学生的思维不着边际时,教师适时地呈现“验算”的题例,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其凭借自身的认知能力疏通了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从而真正感悟到加法交换律的广泛应用。,后记反思纵观课例,固有的课堂模式得到了适度的重构,数学教学正逐步走向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三点启示:1、眷注现实,革新教材教学走向生成的起点。“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课标语言)笔者认为,现实的学习内容决非等同于现行的教材内容,而应是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处理现行教材的产物。假如教学陷入教材设置的固有樊篱而不能自拔,那么,
14、教学走向生成必将成为一句空话。从这点来看,眷注现实、革新教材,应该是促进教学走向生成的起点。实录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现实,用“替家长计算全校人数”的生成性内容替代了“计算电影院座位数”固有性内容,较好地接轨了学生的生活现实、激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2、开放课堂,体验学程教学走向生成的核心。既然“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标语言),那么,封闭狭隘的课堂环境势必应该加以打破和拓展。课堂教学不再以延续教案预定思路、带领学生参与学习为重点,而应以营造适宜的课堂生态场景、引领学生体验学习全程为宗旨。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生成。实录中,对于加法交换律观念的形成,学
15、生们充分经历了“自由写算式体味规律”“原生态语言描述规律”“个性化方式表示规律”的丰富学程,于是,数学知识逐渐浮出水面、逐渐动态生成。,3、个性感悟,意义建构教学走向生成的归宿。动态生成性数学教学的归宿是什么?笔者认为,跳出数学学习“齐步划一”的课堂框架,实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学境界,这就是动态生成教学的现实归宿。尤其是,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更是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终极目标。实录中,教师没有按统一的要求去指挥学生,而是以一个比较广阔的问题空间为背景,引导学生计算体验、写式体验、描述体验。这样,尽管“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是规定统一的,但学生心目中的“加法交换律
16、”却是丰富多彩的、富有意义的!,让课堂走近现实情景上虞市鹤琴小学 吕建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体现课标的上述精神,笔者以为,让课堂走近现实情景、即在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学习,让孩子真正体验数学事实,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案例1、可能性 课始,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让学生体验的互动比赛(摸球)的情景:教师讲台上有两个盒子,里面各有8个乒乓球,教师在第一个盒子里摸球,请一位同学在第二个盒子里摸球,谁摸到红球为胜,
17、结果老师每次都摸到红球,而学生很少摸到红球,摸到更多的是白球(学生不服气)。师:为什么老师总是摸到红球?生1:老师看到盒子里的红球再摸。生2:教师盒子里可能都是红球。,这时教师让学生打开盒子,让学生将球取出分别放入两个透明的玻璃瓶中,原来老师摸的盒子里都是红球,而学生摸的盒子里只有2个红球,其它6个都是白球。师小结:教师摸的盒子里都是红球,所以摸到的一定是红球。而这位同学摸的盒子里只有2个红球,其它的6个都是白球,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就比较小(从而引出探究主题:可能性)。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多次摸一摸,猜一猜等思维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可能性大小的数学事实,学生在各种可能性的实践体验中,领悟了深刻的科
18、学道理。,案例2循环小数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生1:春夏秋冬,日出日落;生2:一月至十二月,周一至周日;生3: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师:那么,在我们的数学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有趣的现象呢?(稍停)请学生计算103、58.611。,学生试做后,纷纷举手说:生1:由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生2:第1题的商只有1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第2题的商是两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而且是从小数部分第二位开始的生3:这两题的商的小数位数可能是无限的。,师:那么这些循环小数你能创造出比较简便的记法吗?(以0.245245为例)生1:0.245(我是从音乐的节拍
19、线中得到启发的。)生2:0./245/(我是从音乐的小节线中得到启发的。)生3:0.245(我是从语文的着重号中得到启发的。)生4:0.245E(我是从计算器计算时数位不够就出现一个E,表示还有很多数。),上述两个教学案例,一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进行体验,二是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在课堂中亲身实践体验,尝试探索解疑。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创新个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思考: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学的现实看,一旦课堂情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发生关联时,课堂学习将变得更像是真实的生活情景,学生探究的激情就会高涨,学习的有效性就会真正得到体现。鉴此,笔者以为,在实施有效教学中,教
20、师力求做到以下四个转变,并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中。,1、课程观的转变:由“以知识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转变为“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 长期以来,“以知识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一直左右着学校教育。教师往往从学生自身经验、兴趣和动机基础上,以结论性知识形态呈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课程实施,将两种课程有机整合成为“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即:为适应和改造“未来情景”而学习,在生活情景中、问题情景中学习。上述两个案例,正是“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观的真正体现,其出发点是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引导学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展 案例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8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