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建筑节能气候学气候学与气候分区.ppt
《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建筑节能气候学气候学与气候分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建筑节能气候学气候学与气候分区.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建筑节能气候学与气候分区,2.1 建筑节能气候学基本知识2.2 建筑节能气候学特征参数2.3 建筑节能天气过程2.4 建筑节能气象模型2.5 建筑节能气候分区,2.1 建筑节能气候学基本知识,在一给定区域内的“气候”,取决于若干种要素的变化特性以及它们的组合情况。当研究人的舒适感及建筑设计时,涉及的主要气候要素有:太阳辐射,对天空的长波辐射,空气温度和湿度,风及雨、雪等。每一种因素直接与人的舒适感有关,对建筑热环境有显著影响,对暖通空调设备的能效有显著影响。,2.1 建筑节能气候学基本知识,气象学书籍在讨论某一区域的气候时,取各种因素长期的平均值作为依据。但是,逐日、逐年的变化可能是很大
2、的,要考虑到与此平均值产生的偏差。在建筑节能中,极端条件及其可能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常比平均值更为重要。,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来自太阳的电磁波辐射。在地球表面上,太阳光谱的波长范围约在0.283.0微米之间。太阳光谱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区段: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其中,只有0.40.76微米这一小部分是人眼可见的光线,起自然采光作用,小于0.4微米的波段为紫外线辐射,波长大于0.76微米者为红外线。虽然太阳辐射的最大强度(峰值)位于可见光的范围内,但半数以上的能量是以红外辐射放射出来的。,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随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以及太阳的活动情况而变化,其范围为1.82.0
3、卡/厘米2分,平均值为1.97卡/(厘米2分),此值称为太阳常数。当太阳辐射透过地球的大气层时,其强度将减弱,而且光谱的分布也因大气层的吸收、反射与散射而改变。,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按照其波长的不同而在大气层内被有选择地吸收。大部分紫外线及全部波长小于0.288微米的辐射线均被臭氧所吸收,还有相当一部分红外线则被水汽及二氧化碳所吸收。反射主要发生于小水滴,并且实际上是无选择性,因此反射辐射的光谱分布和原来的一样,故反射光仍为白色。当太阳辐射入射到其大小接近或小于波长的分子及微粒上时,便在空间发生折射及散射。于是光线即扩散开,即使无直射阳光也能有亮光。这是一种选择性现象,每一种波长的散射辐射量是与
4、波长倒数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空气分子扩散了大部分短波的蓝、紫光,而使晴朗的天空呈现蓝色;但当大气中较大的尘粉含量增多时,空气的浊度增大,长波的黄、红光被扩散的比例增多,天空就变成乳白色。,太阳辐射,云层将大量太阳辐射反射回外层空间,余者则散射到地面。射至地球表面一定区域上的太阳能量的日变型及年变型,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太阳辐射的可能强度取决于日光需穿透的大气层的厚度,后者又是由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夹角等这样一些可以精确计算的条件所决定的。但是,真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还取决于天空中云块的间隙及空气中微尘、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含量,即与大气的透明度有关。这些都是只能靠
5、估算而无法精确计算的因素。,太阳辐射,光线投射至地球上某一点所穿过的空气层的厚度,取决于太阳在地平面上之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也取决于该点的拔海高度。太阳的高度角随该点所在的地理纬度而异,最大值在热带区,向南北两极逐渐减小。但是,随着纬度的增加,夏季的日照时间增多,冬季则减少。,长波辐射散热,由建筑表面向大气及外层空间放射的是长波辐射。放射辐射的强度是放射点和吸收点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之差成正比。故此强度取决于建筑表面温度与大气或外层空间中吸收辐射的介质温差之差值。,长波辐射散热,大气中的气体在吸收和放射辐射能方面与黑体不同,不具有连续的放射光谱和吸收光谱,而是有选择性的,只有一小部分短波太阳辐射能
6、通过,大部分外逸长波辐射则被空气所吸收。但不管怎样,只有某些波长的辐射受到影响,其余的均继续向空间传播。在大气所含的各种气体中,水蒸汽是主要的长波吸收体,其次是二氧化碳。,长波辐射散热,由建筑表面放射出的辐射量与大气对它放射的逆辐射量之差值称为净辐射散热量。在阴天,这个量降至极低的水平。这是因为,云层中的水粒能吸收并放射由建筑表面所放射的全部长波辐射,与水蒸汽的选择性吸收大不相同;因此,建筑表面所散发的全部辐射在云层底部就已被充分吸收了。故在明净干燥的大气中,净辐射散热量最大;而随着水蒸汽、微尘特别是云量的增加而减小。,对于一给定的表面,计算其净辐射散热量的公式:,()式中,R为水平表面的净辐
7、射散热量(卡/厘米2分);P为靠近表面所测得的水蒸汽分压力(毫米汞柱);T为绝对温度(+273)。此公式仅适用于无云天气。,水蒸汽分压力对于长波辐射散热之影响,如下表所示,该表所列的数值系由盖格的线解图中得来,给出了表面温度为10、20、30的情况下,随水蒸汽分压力而变的R值。净长波辐射热流(卡/厘米2分)表,当天空有云时,外逸辐射即降低。对逸辐射的测量结果列出如下,以相对无云天外逸辐射的百分数表示:,晴朗夜空,外逸辐射强,可利用此辐射作为建筑降温之能源。,空气温度,地球表面加热或冷却的速率决定其上部空气温度。空气几乎对于所有的太阳辐射线都是透明的,故太阳辐射对空气温度仅有间接的影响。与热地表
8、直接接触的空气层,由于导热的作用而被加热;此热量又主要依靠着对流的作用而转移至上层空气。由此,气流和风带着空气团不断与地表接触而被加热。,空气温度,在冬季及夜间,由于向空际的长波辐射作用,地表常较空气为冷。这样,就产生反向的净热交换,从而与地表接触的空气就会变冷。,空气温度,气温的年变化及日变化取决于地表温度的变化。在这一方面,陆面和水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同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大的水体较地块所受的影响为慢。故在同一纬度上,陆地表面与海面比较,夏季热些,冬季冷些。在这些表面上所形成的气团也随之而异。陆面上的平均气温在夏季较海面上的高些,冬季则低些。,空气温度,高度的变化也会使气温发生改变。当一气
9、团上升的时候,例如上升到高山处,即由较高的压力区到达较低的压力区,气团因扩散而变冷。反之,当气团下降时,则因压缩而增温。这就是所谓的绝热冷却和绝热加热过程。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约为1/100米。,空气温度,当水汽凝结成水滴时,所释放的潜热将加热空气或减缓空气的冷却。所以,当在上升的空气中发生冷凝时,只要冷凝过程连续不断,冷却的速率便会下降。在自由大气中,空气温度随高程而降低,直至同温层的高度。这种降低称为“温度直减率”,是随着季节与昼夜时间而变的,但平均值约0.6/100米。在白天,近地处的温度直减率较大,这是由于与地表接触的下层空气因导热而被加热之故。加热的空气体积膨胀,其密度变小而上升,遂使
10、低的空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并不断地与上层的空气相混合。,空气温度,在夜间,特别是当天空晴朗时,地表温度明显地较气温低,于是在近地处,低的空气层就比上面的冷。这就造成在近地表处常态的垂直温度梯度的反向,此种现象称为“逆温”。由于较冷、较低的空气层比其上部的暖空气层重些,空气在“逆温”的情况下变得较稳定,而整个竖向的运动即受到抑制。促成“逆温”的条件为夜长、天空洁净、空气干燥和无云。,空气温度,当冷气团与热气团相遇而热气团被举升于冷气团的上部时,也能产生“逆温”现象,这是一种动力的“逆温”。靠近地面的冷空气总是趋向集中于低洼谷地,所以该处的气温可能比它上面较高处的地方低几度。,空气温度,地球上方的
11、压力差会引起气团的移动。当在某一地区内达到某一温度的空气团可能移动到具有不同温度的另一地区时,会改变该地区的主导条件。因此,朝向两极运动的亚热带空气团便造成途中所经地区温度的提高,而两极的空气团则可降低途经地区的温度。,2.1.4 风,在一地区内,风的分布与特征决定于若干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因素。主要的决定因素是:1 气压的季节性的全球分布;2 地球的自转;3 陆地、海洋温升温降的不一致性;4 该地区的地形与其周围的环境。,压力带及压力区,在南、北半球的地面上空,都存在着高的及低的大气压力带和气压中心,其中一些是永久的性的,另一些仅存在于一年之中的部分时期内。亚热带的高气压带在南、北半球纬度204
12、0的亚热带区,有两个高气压带围绕着地球,它们在夏季向两极移动,冬季移向赤道。在冬季时,二者均连续地环绕着地球,大陆上空的压力高于海洋上空的压力。夏季时,低压中心(低气区)在大陆上空展开,冲破了气压带的连续性。极地高压两极地带为永久性高压区,但与亚热带的高气压带相比,气压稍低些。,压力带及压力区,赤道低气压区赤道带是主要的低气压区,全年均保持此状况。在夏季时,每个半球上空的低气压带朝向高纬度处移动,特别是在大陆上空。七、八月间,这一区域主要在北回归线附近,由非洲的东北延伸至亚洲的中部和东部,而其中心则在波斯湾。一、二月间,这一区域主要在南回归线附近。,压力带及压力区,其它的低压中心存在于较高的纬
13、度上,在南半球靠近南极上空形成气压带。在北 半球,由于有大面积的陆地围绕着北冰洋,故低压区的分布较为复杂,高气压区及低气压区常出现在几乎同一个纬度上,并不断地向东移动。所以,该范围内各地均经历着接连的高气压及低气压周期。,压力带及压力区,形成压力带及压力中心的主要原因:地球上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匀,以及由此造成的地表受热不同的结果。赤道低气压区成因靠近赤道的地区由于受到大量的太阳辐射,空气加热的程度较相邻地区为高。此地区热空气上升,留下一个低气压带,周围仍为高压区的空气即流向该低压区。,压力带及压力区,亚热带的高气压带成因上升而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的热空气团,在上层大气中分开,朝着两极的方向流动,并
14、被冷却后下降返回地面;冬季时在纬度2040之间,夏季时在3040之间。这就使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压增高而形成亚热带的高压区。两极的高压区是由于冰面上的下层空气变冷所造成的。,风系,每一半球上都有三个全球性的风带:信风、西风及极风。1)信风信风发生于两个半球上的亚热带高压区并汇集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的热带峰面上。在北半球信风来自东北,在南半球则来自东南。2)西风西风同样源于亚热带地区,吹向亚寒带低压区。3)极风极风由南极和北极的高压区冷气团扩散所形成。在北半球,一般是吹向西南,在南半球则吹向西北。,风系,此外尚有季风系,是由于海、陆加热量之年差所造成的。地方风型发生于山、谷之处;沿海一带又有日风及夜风
15、。4)季风由陆地和海洋上空年平均温度差所造成的冬季的大陆风与夏季的海风,通称为季风。5)水陆风在白天,陆上的空气温度较同一纬度海上的空气温度为高,热气上升,海上的冷气流吹向内陆,在夜间,此过程相反。这样形成的风称为水陆风。由于白天的陆、海温差大于夜间,故吹向陆上的海风大于吹向海面的陆风。在气温日变化规则的地方所发生的水陆风,强度较大,也较规则,如在赤道气候区。某地离海岸之距离决定着海风抵达之时间。离海远的地方,海风到达较迟。海风大致在日落时停止,夜深时,陆风始作。陆风及海风均受全球性的气压及风系所制约。例如在夏季,当内陆陆地上空处于低压时,气流常由西海岸面上空的高压区而来,所以在白天,此海岸会
16、受到强烈的海风。但在夜间,因有不少的空气流向海面,陆上的气压不能充分地增加,故任何陆风的强度均很小。,风系,6)山谷风在山区,局部的温差会造成局地风型。此类风是一种很薄的表面气流,是由于向阳坡面上的气温与谷地上方等高处的气温差而造成的。在白天靠近山坡表面的空气较同等高度的自由大气所受的热量多,热气即上升。在夜间此过程相反。故大的山谷会产生强烈的山谷风,白天向上吹,夜间吹向谷底。,大气湿度,大气湿度:指大气中水汽的含量。水汽通过蒸发而进入大气,其主要的来源为海面,也源出于潮湿的表面、植物及小的水体。空气中的水汽容量主要决定于气温,随着气温之增高而逐渐增大。,大气湿度,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可用若干种方
17、式表达,绝对湿度、水蒸汽压力以及相对湿度等。绝对湿度为单位重量空气内所含水蒸汽的重量。空气的水蒸汽压力为整个大气压力中由水蒸汽所造成的部分压力。当大气实际上含有所可能包含的全部水蒸汽时,称为饱和的空气,其相对湿度为100%;当实际的水蒸汽含量小于在同样温度下的可能含量时,相对湿度即小于100%。故在任何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为实际绝对湿度与同温度空气的最大含湿量之比。,大气湿度,从热舒适的观点,用空气的水蒸汽压力表达湿度条件最为恰当,因为人体的蒸发率与皮肤表面同周围空气的水蒸汽压力差值成正比。另一方面,许多建筑材料的性能和材料变质的速率,则与相对湿度有关。,大气湿度,水蒸汽压力主要随季节而变,通
18、常夏季高于冬季。即使在受着每天的海陆风交替影响的滨海地区,水蒸汽压力的日变化也不大,其幅度仅有几个毫米汞柱。,大气湿度,水蒸汽压力在竖向高度上的递减量较气压的递减为快。所以,水蒸汽的浓度随着拔海高度而降低,上部空气层的水蒸汽含量低于近地的空气层。由此之故,空气在竖向的混合就降低着近地处的水蒸汽压力,其结果是,水蒸汽压力的日变型随着空气在竖向的混合而变化。,大气湿度,在无海风的陆地上,水蒸汽压力在中午前达最到高值;然后开始强烈的对流,造成竖向的混合,而近地处的水蒸汽压力便降低。在傍晚时,随着这种气流的终止,水蒸汽压力再次升高。在水面上或在雨季的陆地上,水蒸汽压力的日变化和温度的日变化一致。,大气
19、湿度,即使水蒸汽压力接近于保持一个常数,相对湿度的变化范围也可能是很大的。这是由于气温的日变化及年变化所引起的,这种变化决定着空气内可能的湿容量。显著的相对湿度日变化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大陆上。在此类地区,中午后不久当气温达到最高值时,相对湿度很低,而一到夜间,空气可能接近于饱和状态,即相对湿度接近100%。,2.1.6 中国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地理位置:处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北纬55C20C);气候与气候特征:-大部分地区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同时带有很强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季十分寒冷:冬季气温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低5C18C;-夏季十分炎热:夏季气温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高2C;并不断
20、提高;-冬夏持续时间长,春秋季节短;2000年我国五月上旬出现超过30C的天气;2001年我国四月中旬出现超过30C的天气;,2.2 建筑节能气候分区,2.2.1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以累年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温度,七月平均相对湿度作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5和25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全国划分为七个一级区。建筑气候区域是反映建筑与气候关系的区域划分,它主要反映各个气象基本要素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建筑的直接作用,显示建筑与气候的密切关系。,2.2 建筑节能气候分区,建筑热工设计分区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建筑热工设计分区是用累年最冷月(即一月)和最热
21、月(即七月)平均温度作为分区主要指标,累年日平均温度5和25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其主要涉及建筑围护结构的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要求。,五个气候区域的人口与地域面积:北方地区(严寒、寒冷):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华北、东北、西北等三北地区13个,华东地区3个,西南地区2个,中南地区1个;中国北方地区的国土面积约为67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72%;人口5.5亿,约占全国的44.8%。过渡地区(夏热冬冷、温和):涉及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华东地区6个,中南地区6个,西南地区4个;过渡地区的国土面积约为 237.1万平方公
22、里,约占全国的24.7%;人口5.82 亿人,约占全国的 46.2%。南方地区(夏热冬暖)涉及4个省、自治区(不含台湾、香港、澳门)国土面积 44.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 4.7%;人口约1.3亿,约占全国的10.3%;,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温和,夏热冬暖,2.2.3 建筑节能气候分区,建筑节能气候分区出发点 以降低建筑冬季采暖和夏季降温能耗为目标,主要考虑:1 建筑设计利用气候资源改善建筑热环境;2 围护结构隔热保温适合当地气候;3 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的气候适应性;4 天然冷热源与冷热源设备。,2.2.3 建筑节能气候分区,建筑节能气候分区指标主要考虑以下气象要素确定建
23、筑节能气候分区的指标:1 影响建筑节能设计的气候要素;2 影响建筑热工设计的气候要素;3 影响建筑设备能效的气候要素。而在这些原则中重点是影响暖通空调能耗,设备与系统能效比的气候要素。,建筑节能气候分区指标,HDD18为一级分区指标;CDD26为二级分区指标;辅助分区指标:温度,累年一月(最冷月)的平均温度(小于12需要冬季采暖,大于12基本不需要冬季采暖);累年七月(最热月)的平均温度(大于26需要夏季降温,小于26基本不需要夏季降温)。相对湿度,最热3月的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热,最冷3月的太阳辐射热。,建筑节能气候分区指标,分区指标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HDD18,CDD26表明冷热程度,
24、与全年能耗的大小,建筑节能的效益有直接关系;HDD18与CDD26之间的相对差影响地源热泵的适用性;最冷月平均温度表现冬季空气环境条件,最热月平均温度表现夏季空气环境条件,二者都影响气源热泵的季节能效比;冬季日照影响太阳能供热的利用;夏季最热三月相对湿度的大小决定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全国336个城市HDD18-CDD26分布图,全国336个城市最冷月平均温度与最冷3月太阳辐射热关系图,全国336个城市最热3月相度湿度与太阳辐射热关系图,全国336个城市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热3月相对湿度关系图,表1.建筑节能气候分区表,严寒无夏地区,区域,该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及青藏高原地区,气候
25、特征,冬季漫长且非常寒冷,夏季基本不存在或短促凉爽,大部分地区冬季日照丰富,太阳辐射量大;建筑节能适用技术,该区只需考虑冬季保温、供热节能技术。建筑热工技术要求单一,减小体形系数、减小窗墙面积比、增大围护结构热阻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应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具有地热资源的地区可以利用地热进行采暖,当前主要采用燃料锅炉供热等技术,提高锅炉热效率和供热管网输配效率的技术是关键。不适用建筑节能技术气温低,地表水结冰,气源、水源热泵难适应;全年热负荷大无冷负荷,地源热泵难适应。,冬寒夏凉地区,区域,辽东半岛、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以红原、玉树等为代表HDD183800的地区也纳入该区。气候特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节能 原理 技术 气候学 气候 分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82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