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基础案例.ppt
《建筑地基基础案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地基基础案例.ppt(3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地基基础案例分析,内 容,一、地基勘探要求及勘察报告二、浅基础设计三、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若干问题四、地基处理的施工技术及常用方法(实例分析)五、软土地基路桥地基处理试验,一、地基勘探要求及勘察报告,(一)地勘案例分析(二)岩土工程勘察(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一)地勘案例分析,工程实例1:北京某校教室楼为三层砖混结构,二、三层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大梁和预制楼板,屋盖为木屋架、瓦屋面,西侧辅助房间及楼梯间为四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此楼设计时即发现基础落在不均匀土层上:东南角下为较坚实的亚粘土,而西北占总面积23范围内却有高压缩性有机土及泥炭层,厚23m(图5-1-3)。当时的处理措施是;对
2、可能位于泥炭层上的基础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并将地基承载力由120kNm2降至80kNm2,同时在二、三层楼板下设置圈梁。此楼建成使用后第二年即多处开裂,房屋微倾,不得不停止使用,12年后进行加固。,(1)房屋开裂和倾斜情况 东、西立面墙体裂缝如图c、d所示。其中最宽的裂缝在西立面轴线边,自墙顶起直达房屋半高,裂缝宽30mm左右;轴线屋架下内纵墙的壁柱也被拉裂,错开30mm左右,这是北墙一端下沉,与内纵墙相连的拉梁将壁柱拉裂的缘故。在二、三层楼面上,、轴线附近有贯通房屋东西向的裂缝,宽1020mm不等。房屋东南角沉降小,西北角沉降大,相对沉降差8284mm左右(图e)。,表层为填土,疏松,
3、厚23.5m;第二层为亚粘土,褐灰色,a1-2O.45Mpa-1,厚11.5m;第三层为有机土,灰黑色,较软弱,550烧灼失量515,厚O.51.4m;第四层为泥炭层,黑绿色,含大量未分解植物质,烧灼失量l5%5%,l55%160%,e3.543.82,a1-233.6Mpa-1,属超高压缩性,此层厚不均匀,多数0.52.3m,西端薄中部厚,东南角无此泥炭层;第五层为砂砾石,密实,厚0.81.5m;第六层为亚粘土,黄褐色,厚816.8m;,(3)事故原因分析 1)本楼位于古池塘边缘,泥炭层边线正处于房屋对角线上。如果该楼在规划设计时东移、西移或做穿越泥炭层的桩基、采用换土地基等措施,都能避免此
4、事故。所以事故主因是末处理好勘察、地基处理和建筑总平面三者关系。2)对已发现局部超压缩性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案是错误的。仅采用降低地基承载力、加大钢筋混凝土基础底面积、在二、三层设置圈梁的做法,它们对于地基实际发生的不均匀变形基本上不能起抵御作用。,3)房屋上部结构布置未适应地基变形特色。有三点失误:房屋中部有两个空旷楼梯间,使楼面整体性在此处严重削弱;教室,三层基本上是一个56m宽12m的大房间(中间只有两排砖垛作为横墙相连),整个房屋的空间刚度太弱;房北端为阶梯教室,室内填土从北向南坡下,加剧了北部的沉降。从以上因素分析,该楼必然西北部的沉降大于东南部。整个房屋如同既受反向弯矩又受扭矩的梁。裂
5、缝必然集中在房屋中部薄弱部位的顶端,上屋楼面和墙体的裂缝必然多于下层。,此楼需要等待沉降基本停止后方可进行加固处理,为此等待了12年。曾经考虑矽化法加固(因有机土和泥炭土很难与化学浆液化合胶结而放弃)、现浇混凝土桩托梁法(因施工困难,费用太高而放弃)、拆除第三层改为两层的减荷法(因影响使用而放弃)等处理措施。,最后决定用“增设圈梁、加固墙体”的做法:1)暂拆木屋盖,在三层顶部增设一现浇内外墙交圈的钢筋混凝土圈梁540mm350mm,422,做完后再将木屋盖恢复;2)在三层楼板顶皮标高处加设一层现浇内外墙的钢筋混凝土圈梁(室外160mm680mm,822;室内260mm200mm,422),每隔
6、lm用螺栓穿过砖墙加以连接;3)在二层楼板顶皮标高处也增设类似圈梁见图5-1-4d;4)在外墙窗间墙和4个墙角,加设上下贯通的钢筋(416),并锚固在基础上,保证各层圈梁的共同工作;5)外墙内外两面加设6200的钢筋网并喷一层30mm水泥砂浆。目前,此教室楼已安全使用多年,未发现新的开裂情况。,工程实例2:北京某库房楼,位于一荷花池东南侧、东西干道北侧。该库房为两层楼房,平面呈一字形,东西向长47.28m,南北向宽10.68m,高7.50m(图5-6-4)。库房正中为楼梯间,东西各两大间,每间长10.80m、宽l0.20m,中部有两个独立柱基。内外墙均为条形基础。,(1)房屋开裂情况 此楼19
7、80年动工,当年6月竣工后使用。一年后在库房西侧二楼墙上即发现有裂缝。此后,裂缝数量增多,裂缝长度延伸,裂缝宽度展扩。1984年4月曾对此库房作详细调查统计,大裂缝已有33条,有的裂缝长度超过1.80m,宽度达1030mm,且地面多处开裂。同年6月4日在库房一楼西大间南墙裂缝处贴纸,6月8日纸即被撕开,说明裂缝发展速度较快。同年10月,实测该裂缝长达2.80m,宽为68mm。1991年2月15日再度实测该处裂缝,发现已长达3.20m,缝宽为810mm,且墙内外贯通。说明6年多来库房的沉降仍在发展,但已有收敛的趋势。,l979年在该库房楼设计时所采用的“建筑地基勘察报告”地层剖面图见图5-6-5
8、。该报告建议的地基持力层为层,地基设计强度取f100kNm2。为研究事故原因和加固方案,于1984年10月重新钻探,在库房南北外墙各布置4孔,孔深67m,都钻至坚实卵石层终孔。同时进行原位测试与土工试验。查明土层分布如下:表面为填土,疏松,厚1.652.30m;第二层为新近代冲积粘性土,场地南为粘土,场地北还有粉质粘土和粉土,呈可塑至软塑状态,厚1.152.23m;第三层为有机土和泥炭,黑色;有机土为饱和可塑状态,厚0.31.5m不等;泥炭层极疏松,稍湿,状如蜂窝煤引火用炭饼,有大量未腐烂植物质,含量高达41.3,压缩性极大;泥炭层厚度极不均匀,东西两端很薄,l、4、8三孔无,7孔厚度超过2m
9、;第四层为粉砂,灰色灰黑色,密实,(东南局部有细砂薄层)厚度很不均匀,1、5 厚度超过2m,3孔无,7孔仅0.2m厚。,(3)事故原因分析 1)原勘察失误是事故的主因。原“勘察报告”虽有7个钻孔资料,但仅有库房对角线的4146孔分别深5.10m、5.35m,其余5个孔深只有2m多,远不及地基受压层深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2个孔已穿透有机土与泥炭层但却未做记录,“报告”中也未说明,只是简单地建议地基计算强度为R1.0kgcm2,即fk100kNm2。这是该库房发生严重质量问题的根源。2)设计人员面对这份粗糙而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勘察报告”,并末提出补做勘察的要求。此外,(GBJ789)规定对于
10、三层和三层以上房屋,其长高比LH宜小于或等于2.5;本例虽为二层砌体结构,但长高比LH47.287.506.3,此值2.5,导致房屋的整体刚度过小,对地基过大不均匀沉降的调整能力太弱。设计人又未采取加强上部结构刚度的有力结构措施,也是导致墙体开裂的重要原因。,(4)加固处理做法 曾经考虑了4种加固方案:1)三重管旋喷桩定向旋喷法在基础底面以下形成半径为0.60.8m的半圆桩,托住基础使它们不再继续下沉。但因为基础底面宽度为1.2m,旋喷桩只能托住基底外侧部分,将造成基础偏心受压;同时由于该库房北侧可供施工的空间狭窄,难以安置旋喷法的施工机械。2)混凝土灌注桩架梁法如若采用常规灌注桩直径,地基中
11、的软弱土层可能造成缩颈;若采用大直径灌注桩,工程量大,造价高。3)钢管桩架梁法经估算需用直径200、长6m的132根钢管,不仅造价高而且在室内分段打入后的连接做法既不易又难以保证质量。,4)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架梁法它的投资少,接桩采用硫磺胶泥粘法,快速方便,被定为实施方案。所设计的预制桩横截面为180mm180mm,八角形,第一节长260cm,下部30cm为尖锥形,便于打入土中,第二、三节长170cm,便于运输(库房室内净高3.30m,该桩分三节才能施工)。预制桩布置在墙体两侧,间距23m不等。横梁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梁,位于基础墙的圈梁底侧。按上述第(4)方案加固后,未在加固部位新发现裂缝,房屋
12、使用情况良好。,工程实例3:某五层住宅工程,全长81.84m,总宽13.04m。楼板采用长向预制空心板,由三条纵墙承重(图5-6-6)。横墙为自承重墙。基础为三步灰土、砖砌大放脚。地基为第四纪冲积亚粘土,密实,压缩性低,地基承载力可达250kNm2,设计时取180kNm2。,(1)房屋开裂情况 该工程主体结构完工后,进行了一次检查,发现西南角门口处有一斜向裂缝,最宽处达10mm,直至灰土基础上皮。裂缝上宽下窄,自下而上向西倾斜。当时在裂缝处贴石膏两块,一周后,上面一块石膏裂开1mm左右。同时,内墙门洞处也有新裂缝出现,而且一层顶部墙身外角略有外倾。这些迹象表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在发展中。(2)
13、补充勘察得到的西南角土层分布 经过对房屋西南角进行钻孔补充勘察,发现产生裂缝的屋角恰好座落在压缩性较高的亚粘土回填土上。补充勘察共计8个钻孔(分布见图5-6-6a),各钻孔土层分布见图5-6-6b。由图可见,回填土的深度以西南角最深,向东向北逐渐变浅。填土的压缩系数a1-20.59,e0.78。回填土层以下为很厚的黄褐色可塑性亚粘土,e0.65,52,Ip14.6,IL0.6。过去施工时,曾经发现该处回填土的土质很差,但只是局部将基础加深80cm,以3:7灰土回填,且加深部分与原来的灰土基础宽度相等。补充勘察资料说明,局部加深的灰土层下还有1.5m左右的回填土层,向东约1112m,向北约121
14、4m,逐渐减薄至0。,根据估算,墙角处的自由沉降量可达12.2cm,而无回填土处的自由沉降量只有6.5cm,差异5.7cm(局部倾斜约0.005)规范规定的允许值0.002)。从上述情况看,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回填土没有全部挖除,因而产生过大不均匀沉降的缘故。此外,上部房屋的整体刚度很差,横墙与楼板无联系,各层未设圈梁,也促使裂缝发展。(3)加固处理做法(图5-6-7)采用柱墩架梁托底法,即在屋角墙体两侧各设置若干穿越回填土座落在亚粘土层上的毛石混凝土柱墩(直径11.2m),上架钢筋混凝土次主梁,将原砖墙基础挑起。计算上考虑加固后房屋能共同工作。,传力途径是将纵墙荷载传给贴墙两侧的次梁,再由
15、次梁传给横穿墙体的主梁和柱墩。为了使纵墙荷载传给次梁,每隔1m左右在墙上剔一12cm深槽,由次梁侧边挑出槽齿伸入此深槽。为了防止主梁混凝土在达到一定强度前过早受力,在柱墩与主梁间保留40cm空隙,待主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再浇筑梁垫。为了验证此工程地基基础加固的效果、加固前在外诺墙角处设置了23个沉降观测点。加固后第一个月测得沉降量为0.560.80mm,第二个月测得新沉降量为0.020.03mm,说明效果良好。,应吸取的教训 本节从3个侧面说明地基软硬不均造成的危害(房屋局部座落在软弱土层上、房屋完全座落在厚薄悬殊的软弱土层上、房屋座落在山区覆盖层厚薄不同的土层上、房屋局部座落在回填
16、土上)。我们不能要求房屋都建造在良好地基上,但必须对拟建房屋的地基土层有全面了解,以便提出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使房屋尽可能座落在良好的天然或人工地基上。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房屋不发生不均匀沉降,但必须使上部结构有足够的整体刚度,以抵御房屋必然发生的不均匀沉降而不致使墙体开裂。,本节3个实例的共同教训是:1)工程勘察工作做得粗糙。2)地基选择和处理方法不当。未能使房屋座落在比较均匀的天然或人工地基上;3)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弱。这三点教训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情况不明,决心不大,方法不好”。三个实例的加固方案之所以成功,也是在这三方面认真考虑和妥当解决的结果。,土的成因与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
17、幔、地核。,一、土的成因,地球的构成: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4km,两极半径为6356.9km,地球的扁平率为1/297。,地壳:地球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厚度:大陆上厚的70多km,海洋里薄的仅10多km,平均厚度在33km左右。构成天然地基的物质是地壳中的岩石和土。,地质作用 建筑场地的地形、地貌,取决于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一般认为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等引起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以及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例如:岩浆活动、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地壳物质、形态和内部构造是在不断地改造和演变的。导致地壳成分变化和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18、。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由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位能引起。例如:昼夜和季节气温变化,雨雪、山洪、河流、冰川、风及生物等对母岩产生的风化、剥蚀、搬运与沉积作用。,这种外力(包括大气、水、生物)对原岩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作用,统称为风化作用。,运积土有搬运,风:风积土,重力:坡积土,流水:,洪积土冲积土湖泊沼泽沉积土海相沉积物,冰川:冰积土,土粒粗细不同,性质不均匀,有分选性,近粗远细,浑圆度分选性明显,土层交叠,含有机物淤泥,土性差,颗粒细,表层松软,土性差,土粒粗细变化较大,性质不均匀,颗粒均匀,层厚而不具层理(陕北榆林城曾被砂淹没,三次南迁),风化所形成的土颗粒,受
19、自然力的作用搬运到远近不同的地点所沉积的堆积物,坡积层:应注意不均匀沉降和地基稳定性问题。,坡积层,高处岩石风化产物顺着斜坡向下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自上而下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现象。由于坡积物形成于山坡,常常发生滑动;土质不均,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物,土质疏松,压缩性较大。,由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冲刷地表,挟带着大量碎屑物质堆积于山谷冲口或山前倾斜平原而形成洪积层。,离山渐远,颗粒变细,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其地貌特征是靠山近处窄而陡,离山远处宽而缓,形如锥体,故称为洪积锥(扇)。,洪积层,洪积层:应注意土层的尖灭和透镜体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平原河谷横断面
20、,砾卵石,中粗砂,粉细砂,粉质粘土,粉土,黄土,淤泥,冲积层 冲积物是河流流水的地质作用将两岸基岩及其上部覆盖的坡积物、洪积物剥蚀后搬运沉积在河流坡降平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其特点是呈现明显的层理构造。由于搬运作用显著,碎屑物质呈亚圆或圆形颗粒,沉积物质细。典型的冲积物是形成于河谷内的沉积物。,形成过程形成条件,物理力学性质,影响,土是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由土层所构成的广扩大地 是工程建设的基地 是建筑物的地基 是地下建筑的环境 为土工构筑物提供填筑材料,土体的特点,一般固体:液体:土体(散粒):,可保持固定的形状,不具有特定的形状,具有一定但不固定的形状,岩石风化或破碎的产物,是非连续
21、体,受力以后易变形,强度低 体积变化主要是孔隙变化 剪切变形主要由颗粒相对 位移引起,固相-土骨架液相-水气相-空气,受力后由土骨架、孔隙 介质共同承担 相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孔隙流体流动,自然界的产物,存在自然变异性,非均匀性 各向异性 时空变异性,土体的特点,碎散性,三相性,天然性,比重计法,利用不同大小的土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来确定小于某粒径的土粒含量,是将一定量的土样(粒径0.075mm)放在量筒中,然后加蒸馏水,经过搅拌,使土的大小颗粒在水中均匀分布,当土粒在液体中靠自重下沉时,较大的颗粒下沉较快,而较小的颗粒下沉则较慢。让土粒沉降过程中,用密度计测出在悬液中对应于不同时间的不同
22、悬液密度,根据密度计读数和土粒的下沉时间,就可计算出粒径小于某一粒径d(mm)的颗粒占土样的百分数。,(2)矿物成分,矿物成分取决于母岩的矿物成分和风化作用原生矿物:由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形成,其矿物成分与母岩相同例:石英、云母、长石等特征:无粘性、透水性较大、压缩性较低次生矿物:岩石经化学风化后所形成的新的矿物,其成分与母岩不相同例:主要是粘土矿物,包括三种类型 高岭石、伊里石、蒙脱石 D0.005mm特征:具有较强的亲水性,遇水易膨胀的特点,结晶水 矿物内部的水 结合水 吸附在土颗粒表面的水 自由水 电场引力作用范围之外的水 土中冰 由自由水冻成,冻胀融陷,2.土中水(液相),3.土中气体,自
23、由气体:与大气连通,受外荷作用时被挤出土体外,对土的性质影响不大封闭气体:增加土的弹性;阻塞渗流通道,土的构造,土的构造是指土体中各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主要特征是土的成层性,即层理构造,造成了土的不均匀性,层理构造:土粒在沉积过程中,由于不同阶段沉积的物质成分、颗粒大小或颜色不同,而沿竖向呈现出成层特征,(二)岩土工程勘察,工程地质概述地基勘察的任务和内容地基勘察方法,工 程 地 质 概 述,地基勘察,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目的,任务,认识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它与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影响,重要性,施工前不经过地基勘察或勘察不详、分析有误
24、可能会造成严重工程事故或延误工程进度。具体例子如:意大利比萨斜塔、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苏州虎丘塔、上海工业展览馆 等。,地 基 勘 察 的 任 务,地基勘察与岩土工程等级的关系,地基勘察任务和内容的确定以及勘察详细程度与工作方法选择,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岩土性质,建筑物的类型与重要性,勘察工作,根据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阶段,选址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对于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大建筑物地基,尚应进行施工勘察,1、可行性勘察,可行性勘察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几个场址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资料,并对拟选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选址阶段勘察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收集
25、和分析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和附近地区工程地质资料及当地的建筑经验,并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地质工作去了解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性质、地下水状态、不良地质现象等问题。,选择场址的原则之一是避开下列工程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1、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且对建筑物构成直接危害或潜在威胁的场地;2、设计地震烈度为8度或9度的发震断裂带;3、受洪水或地下水不利影响的场地。4、在可开采的地下矿床或矿区的未稳定的采空区上的场地。,2、初步勘察 初步勘察内容应符合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阶段的要求。初步勘察阶段应对场地内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局部评价,从而对工程建筑提供地质资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地基基础 案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8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