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时年52岁。,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
2、”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
3、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是曲阜师范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校长。,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1、注音:丁肇()中 不知所措(),2、释词: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zh o,cu,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检查预习:,1、作者怎样解释“格 物致知”?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4、理清课文
4、结构,整体感知:,1、本文所指出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8、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9、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阅读、思考、讨论,课堂小结:,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方法:举例(事实)论证.道理论证,论证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1),(2-12),(13),语段训练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
5、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这段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说了什么意思?2、“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应该如何落实?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的加点“新的”和“真正”应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原文回答。,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文。,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再见,谢谢大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79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