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内地实力派人气小生张翰亮相第10届首尔电视剧大赏(又名首尔电视剧节),并且最终凭借在电视剧杉杉来了中的精彩演出,斩获亚洲之星奖。张翰获奖感言:“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中国内地的电视文化会接下来引领整个亚洲。”,第20课西学东渐,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课程标准:,历史概念,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向中国逐渐传播渗入的历史过程,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这里特指晚清民初欧美等地科技文化思想的传入。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
2、初:开端耶稣会传教士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深入列强侵华加剧,中国应对态度:,排拒-接受-全盘西化,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夕到五四运动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鸦片战争前夕到戊戌变法之前 学科技(器物)戊戌变法前夕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学制度)新文化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前后(学思想),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2、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一)背景,(二)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林则徐,贡献:1、设立译馆,翻译报刊和各国律例;组织编译四洲志,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教材介绍了哪些史实说明他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3、(三)代表人物及成就,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仿制战舰,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中国传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指西方人,在天津条约中“夷”被“洋”所代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阅读这两则材料,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2、,魏源和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三位一体,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方法是“师夷长技”。,魏源认为要师夷制夷,先从洞悉
4、夷情开始。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思考:地主阶级抵抗派西学是学习哪一层面的内容?直接目的?根本目的(实质)?有何局限性?,2、局限:3、实质:,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仅限于理论宣传,没有大规模实践 仅学习军事技术,未涉及政治经济制度。,地主阶级抵抗派为抵御外侮、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思潮。,“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四)影响,1、积极影响:,道光二十五年(1845),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徐继畲
5、的瀛寰志略先介绍了东西半球的概况,之后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一)背景:,金田起义,中英天津条约签字,“内忧外患”,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西学传入日益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体用之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分别是什么?是否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一)背景:,(二)中体西用:,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以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6、“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实用科技,举办洋务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体:主体、本质;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二)中体西用含义:,倭仁,奕,洋务派,顽固派,“体用之争”,西学为用,1867年,洋务派与顽固派因增设天文算学馆一事展开激烈争论。,反对西学为用,(三)代表人物及观点,洋务派(奕欣、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
7、访募覃思(注:深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替皇帝排忧解难)。”,思考:根据材料一概括什么是“中学”?什么是“西学”?中体西用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派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中学: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学:西方的近代文化。实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目的。,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材料二: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思考: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
8、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体用之争的实质是什么?体用之争的结果如何?影响如何?,思考: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体用之争的实质是什么?体用之争的结果如何?影响如何?,思考: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体用之争的实质是什么?体用之争的结果如何?影响如何?,答:不一致。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比较:同:都要求“中学为体”,即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
9、之争。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式,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五)评价“中体西用”思想,进步性:局限性:,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冲击了传统的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统治。(鲁迅:“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四)结果:以洋务派胜利而告终,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抵抗派的西学内容主要在军事技术
10、,但未付诸实践;洋务派的西学内容则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并付诸实践,开展洋务运动。,与19世纪40、50年代的西学活动相比,60-90年代的西学有哪些继承和发展?,继承:,发展:,主张“师夷”之长技(向西方学习),目的都是用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精讲点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部分人认识到洋务派的不足,于是他们和洋务派分道扬镳,形成早期维新思想。,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1)中法战争之前支持洋务派,投身洋务运动,A、思想立场: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B、主要活动:斥责顽固派;投身洋务运动,C、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2)中法战争
11、之后与洋务派分道扬镳,A、原因:中法战争暴露洋务弊端,发觉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上下同心”。,B、思想主张: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思想: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C、影响: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三.维新思想,1、早期的维新思想,三.维新思想,1、早期的维新思想,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目的,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经济:19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思想:西学的广泛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启
12、蒙作用。,背景,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共同点:挽救民族危机,提倡西学、兴民权,变法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课堂设问,请思考:你如何评价康有为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来宣传变法维新?他为何这样做?,(1)“移花接木”法是指: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2)其目的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从而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3)它反映了康有为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4)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原因),拓展:康有为为何要采用“移花接木”
13、方法来宣传变法维新?,1、策略的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2、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绝裂。3、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论战的问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顽固派,维新派,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变者天下之公理,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坚持科举取士,反对西学,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实质:资本
14、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评价,积极:,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有利于政治民主化道路探索,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深入发展,局限:,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维新派力量的薄弱和政治上的软弱导致立宪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历史意义,失败原因,教训,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它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提出的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提倡新学、兴民
15、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维新变法,补充理解,1、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3、维新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4、革命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西学东渐历程:,5、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器物,制度
16、,文化,西学东渐不断深化的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等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人才,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对西学的态度及结果 1.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盲目排外。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义 和 团:扶清灭洋盲目排外 3.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中体西用到“君民共主”制度维新派:宣传西方民主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主张民主共和制激进派:民主与科学,全盘西化,鸦片战争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请
17、回答: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洋务派、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学习西方,强国御侮方面,各有什么侧重点?根据上述问题的思考,总结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历史背景指出出现这样趋势的三大主要因素。,开眼的先行者:学习西方自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引进大机器生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进行政治改革,趋势:由浅入深,由学习工艺技术到学习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因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对西学了解日益深入。,这堂课我们复习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近代思想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学习的层面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层递深化,而且经历了两次思想论战,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小结,西学东渐,1840,1860,1894,1898,政治,经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政治制度,一鸦战败,二鸦战败,甲午战败,资本主义经济侵入,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加剧,民资发展资本输出加剧,理解:“西学东渐”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77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