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0%50%)公共建筑节能标准.ppt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0%50%)公共建筑节能标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0%50%)公共建筑节能标准.ppt(1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吉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5、50)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编制情况介绍2008年1月15日,吉林省光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邵子平,2,编制总体原则围绕节能来编写条文,强调全年运行的节能强调实时控制强调分区域的参数控制避免冷热抵消提高输送能效尽可能注重“可操作性”,3,暖通系统节能要点,系统的水力平衡热计量收费克服暖通设计常见问题:轻计算、重系统,4,暖通系统节能目的 按需供热、供冷,按室外气象参数按室内使用情况,5,暖通系统控制点,1、冷、热源2、室外管网3、室内系统4、保温5、水质,6,1、冷、热源,锅炉、冷机水泵控制,7,2、室外管网,管材水力平衡装置,8,3、室内系统,末端设备(散热器、风
2、机盘管、空调机组)计量水力平衡装置,9,4、保温,热量损失材料消耗(节材),10,5、水质满足系统设备要求,锅炉热计量表散热器水力调控装置,11,吉林省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5、50),12,5 采暖、空调与通风设计,51 一般规定采暖系统和空调系统设计冷热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13,关于采暖设计热负荷规定 本规定旨在要求应认真进行冷热负荷计算,并约束采暖设计过于保守的现象。在建筑能耗降低以后,仍然配置过大的热源设备、循环水泵、室内外管网和室内采暖设备,不仅增加投资费用,也难以实现节能运行。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与建筑物耗量指标相关,但计算
3、方法不同。建筑物耗热量指标是采暖期室外平均条件下(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不仅各朝向不同,而且同一朝向窗户与墙体也不同,其中窗户又分为单玻、双玻以及有无阳台遮挡),且扣除了建筑物的内部得热因素,主要用于计算全年采暖能耗量;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是在设计室外气象条件下(朝向修正率不论是窗户还是墙体,对于同一朝向都是相同的),且不考虑建筑物的内部得热等因素,为确定最不利工况时达到室内设计温度需设置采暖设备的基本热负荷。,14,居住建筑应设置采暖设施。设置集中采暖系统的住宅,室内采暖计算温度不应低于表的规定:表5.1.2 采暖计算温度,15,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居住建筑,采暖设施是生活必须设施。室内采暖计
4、算温度引自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第条,适用于所有设置集中采暖系统的住宅。考虑到居住者夜间衣着较少,卫生间采用与卧室相同的标准。,16,采暖、空调系统冷热源应优先采用集中热源或集中冷源。当采用集中热源或集中冷源时,应符合以下原则:(1)有余热资源时应优先采用。(2)在城市热网供热范围内,采暖热源宜优先采用城市热网。热力站的供热范围应加以控制。(3)有条件时,宜采用电、热、冷联供系统。(4)具备足够的土壤换热面积时,可采用地源热泵系统。(5)对可利用的污水水源,可采用污水源热泵系统。(6)采用燃气锅炉的集中锅炉房,供热规模不宜过大。(7)有条件地区可考虑其它可再生能源(如太阳
5、能、风能、干空气能等)。,17,关于集中热源或冷源的规定 综合建筑造价、供暖质量、供暖费用、卫生条件、能源总效率、环境保护、防火和安全保障等因素,集中供暖具有显著优势。其中以热电联产的城市热网的能源效率最为优异,因此宜优先采用。居住建筑的采暖能耗占我国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热源型式的选择会受到能源、环境、工程状况使用时间及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此必须客观全面地对热源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后确定。干燥的空气也是一种能源,可用于空调制冷,新疆绿色使者空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在乌鲁木齐、石河子、阿克苏等地的设备运行数据显示,“干空气”空调机组,可以将大型建筑的室内温度控制在2228之间。,18,居住建筑
6、采暖与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方式及设备的选择,可根据资源情况、环境保护、能源效率等综合因素,经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确定。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空调、采暖的需求逐年上升。对于居住建筑选择设计集中空调、采暖系统方式,还是分户空调、采暖方式,应根据当地能源、环保等因素,通过仔细的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同时,还要考虑用户对设备及运行费用的承担能力。,19,5.1.5 除电力充足和供电政策支持、或者建筑所在地无法利用其他形式的能源外,严寒和寒冷地区的住宅内,不应采用直接电热采暖。引自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中条:“除电力充足和供电政策支持外,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住宅内不应采用直接电热
7、采暖”。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和行动,用高品位的电能直接转换为低品位的热能进行采暖,热效率低,是不合适的。严寒、寒冷地区全年有46个月采暖期,时间长,采暖能耗占有较高比例。近些年来由于采暖用电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致使一些省市冬季尖峰负荷也迅速增长,电网运行困难,出现冬季电力紧缺。盲目推广没有蓄热配置的电锅炉,直接电热采暖,将进一步劣化电力负荷特性,影响民众日常用电。因此,应严格限制应用直接电热进行集中采暖的方式。,20,5.1.6 集中采暖和(或)空调系统设计时应设置分户热表及楼栋热表,并应在表前端设置过滤器。(50不是黑体)楼前热量表是该栋楼耗热(冷)量的结算依据,而楼内住户应理解热
8、(冷)量分摊,当然,每户应该有相应的装置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安装户用热表是按热量收费的基础条件之一。户用热表安装在每户采暖环路中,可以测量每个住户的采暖耗热量。由于每户居民在整幢建筑中所处位置不同,即便同样住户面积,保持同样室温,热表上显示的数字却是不相同的。比如顶层住户会有屋顶,与中间层住户相比多了一个屋顶散热面,为了保持同样室温,散热器必然要多散发出热量来;同样,对于有山墙的住户会比没有山墙的住户在保持同样室温时多耗热量。因此,采用户用热量表对每户的热量进行分摊,需要将各个住户的热量表显示的数据进行折算,使其做到“相同面积的用户,在相同的舒适度的条件下,交相同的热费”。折算后的热
9、量为当量热量,利用当量热量可以进行收费。,21,楼前热量表是该栋楼耗热量的结算依据,而楼内住户应该理解为各住户之间的热量分摊,当然,每户应该有相应的装置,作为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目前在国内已经有应用的“热量分摊”方法有:温度法,散热器热量分配表法,户用热量表法和面积法等。这里分别阐述其原理和应用时的各种需要注意的因素,供设计时根据具体条件选用时参考。下面是目前几种常见计量方法:1温度法。温度法采暖热计量分配系统是利用所测量的每户的室内温度,结合每户建筑面积,来对每栋建筑的总供热量进行分摊的。在每户住户内的内门上侧安装一个温度传感器,用来对室内温度进行测量,这种方法认为室温与住户
10、的舒适是一致的。温度采集系统将根据住户内个房间保持不同温度的持续时间进行热费分摊。如果采暖期的室温维持较高,那么该住户分摊的热费也应该较多。遵循的分摊的原则是:同一栋建筑物内的用户,如果采暖面积相同,在相同的时间内,相同的舒适度应缴纳相同的热费。它与住户在楼内的位置没有关系,不必进行住户位置的修正。它也与建筑内采暖系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可用于新建建筑的热计量收费,也适合于既有建筑的热计量收费改造。,22,2散热器热量分配表法。在每台散热器的散热面上安装一台散热器热量分配表,在采暖季前后分别读取分配表的读数,并根据楼前热量表计量得出的供热量,进行每户住户耗热量计算。散热器热量分配表(指蒸发式散热
11、器热量分配表)结构比较简单,价格比较低廉,测量精度够用。不过,在不同散热器上应用时,首先要对散热器热量分配表进行刻度标定;同时,由于每户居民在整幢建筑中所处位置不同,即便同样住户面积,保持同样室温,散热器热量分配表上显示的数字却是不相同的。比如顶层住户会有屋顶,与中间层住户相比多了一个屋顶散热面,为了保持同样室温,散热器必然要多散发出热量来;同样,对于有山墙的住户会比没有山墙的住户在保持同样室温时多耗热量。所以,要将散热器热量分配表获得的热量进行一些修正。比如,根据楼内每户居民在整幢建筑中所处位置,经过模拟计算,扣去额外的散热量;或者减少以计量为基础的计量热价的比例,增加以面积为基础的基本热价
12、比例散热器热量分配表对既有采暖系统的热计量收费改造比较方便,比如将原有垂直单管顺流系统,加装跨越管就可以,不需要改为每一户的水平系统。这种方法的不方便之处是采暖期结束后,需要进入住户内对每个散热器热量分配表进行读数。,23,3户用热量表法。户用热量表安装在每户采暖环路中,可以测量每个住户的采暖耗热量,但是,我们原有的、传统的垂直室内采暖系统需要改为每一户的水平系统。另外,这种方法与散热器热量分配表一样,需要将各个住户的热量表显示的数据进行折算,使其做到“相同面积的用户,在相同的舒适度的条件下,交相同的热费”。这种方法对于既有建筑中应用垂直的采暖管路系统进行“热改”时,不太适用。4面积法。住户按
13、面积分摊热量(费)。尽管这种方法是按照住户面积作为分摊热量(费)的依据,但不同于“热改”前的概念。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该栋楼前必须安装热量表,是一栋楼内的热量分摊方式。对于资金紧张的既有建筑改造时,也可以应用。,24,5.2 热源、热力站及热力网,独立建设的燃煤集中锅炉房中单台锅炉的容量,不宜小于7.0 MW。对于规模较小的住宅区,锅炉的单台容量可适当降低,但不宜小于4.2 MW。引自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中第条。1由于燃煤锅炉单台容量越大效率越高,为了提高热源效率,应尽量采用较大容量的锅炉;2考虑住宅采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锅炉的设置台数应不少于两台。,25,新
14、建锅炉房时,应考虑与城市热网连接的可能性。锅炉房宜建在靠近热负荷密度大的地区。目前有些地区的很多城市都已做了集中供热规划设计,但限于经济条件,大部分规模较小,有不少小区暂时无网可入,只能先搞过渡性的锅炉房,因此提出该条文。,26,5.2.3 锅炉的选型,应与当地长期供应的燃料种类相适应。锅炉的设计效率不应低于表中规定的数值。(50最小有0.7MW锅炉)表5.2.3 锅炉的最低设计效率(%),27,锅炉运行效率是长期、监测和记录数据为基础,统计时期内全部瞬时效率的平均值。本标准中规定的锅炉运行效率是以整个采暖季作为统计时间的,它是反映各单位锅炉运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既和锅炉及其辅机的状况有关
15、,也和运行制度等因素有关。锅炉运行效率,要达到70%的要求,首先要保证所选用锅炉的最低设计效率不应低于73。表中数据是根据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的锅炉的设计效率来确定的。,28,锅炉房的总装机容量(W),应按下式确定:()式中 Q0 锅炉负担的采暖设计热负(W);1 室外管网输送效率,一般取0.92。,29,本条引自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95)第条。热水管网热媒输送到各热用户的过程中需要减少下述损失:(1)管网向外散热造成散热损失(保温效率);(2)管网上附件及设备漏水和用户放水而导致的补水耗热损失(输热效率);(3)通过管网送到各热用户的热量由于网路失调而导致的各处室温不等造成的多余
16、热损失(平衡效率)。管网的输送效率是反映上述各个部分效率的综合指标。提高管网的输送效率,应从提高上述三方面效率入手。目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可以达到93,考虑各地技术及管理上的差异,将室外管网的输送效率取为92。,30,燃煤锅炉房的锅炉台数,宜采用23台,不应多于5台。在低于设计运行负荷条件下多台锅炉联合运行时,单台锅炉的运行负荷不应低于额定负荷的60%。,31,目前的锅炉产品和热源装置在控制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于低负荷的满足性能得到了改善,因此在有条件时尽量采用较大容量的锅炉有利于提高能效,同时,过多的锅炉台数会导致锅炉房面积加大、控制相对复杂和投资增加等问题,因此宜对设置台数进行一定的
17、限制。当多台锅炉联合运行时,为了提高单台锅炉的运行效率,其负荷率应有所限制,避免出现多台锅炉同时运行但负荷率都很低而导致的效率较低的现象。因此,设计时应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通过运行台数和容量的组合,在提高单台锅炉负荷率的原则下,确定合理的运行台数。锅炉的经济运行负荷区通常为70100;允许运行负荷区则为6070和100105。因此,本条根据习惯规定单台锅炉的最低负荷为60。对于燃煤锅炉来说,不论是多台锅炉联合运行还是只有单台锅炉运行,其负荷都不应低于额定负荷的60。,32,锅炉房和热力站的一次水总管和二次水总管上,应设置计量总供热量的计量装置。在锅炉房和热力站设置总供热计量装置可以强化供热单位
18、节能意识,提高运行管理水平。,33,变流量水系统的一、二次循环水泵,应采用变频调速水泵;水泵台数不宜少于2台。引自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条。1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是目前较好的节能方式。2系统较大时,如果水泵的台数过少,有时可能出现选择的单台水泵容量过大甚至无法选择的问题;同时,由于变频水泵通常设有最低转速限制,单台设计容量过大后,低转速运行时的效率将降低,反而不利于节能。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分析后适当增加水泵的台数。,34,热媒水系统的水质,应符合下列工业锅炉水质GB1576的规定:1、与热源间接连接的二次水供暖系统的水质要求,见表。2、与锅炉房直接连接的供暖系统(无压热
19、水锅炉除外)的水质要求,见表。(50没有此条),35,热水供暖系统的水质,与供暖系统的供热效率、使用寿命和安全运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水质不能符合规定的参数,会引起系统中阻力较高部件(如散热器恒温阀)的阻塞,从而使室内温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同时也会引起系统中部件的腐蚀。长期以来,在热水供暖系统的水质、水处理和运行管理等方面,我国一直处于无序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型散热器、散热器恒温控制阀和机械式热表等节能设备的推广应用。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本标准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供热采暖系统水质及防腐技术规程(DBJ01-619-2004)的各项要求制订了本规定,彻底改变供暖系统水质无人管理的状况
20、。,36,5.2.9 室外管网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值,不应大于15%。当室外管网水力平衡计算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在热力站和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设置水力平衡调节装置。,37,供热系统水力不平衡的现象现在依然很严重,而水力不平衡是造成供热能耗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水力平衡又是保证其他节能措施能够可靠实施的前提,因此对系统节能而言,首先应该做到水力平衡,而且必须强制要求系统达到水力平衡。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132-2001)条规定,热力入口处的水力平衡度应达到0.91.2。除规模较小的供热系统经过计算可以满足水力平衡外,一般室外供热管线较长,计算不易达到水
21、力平衡。为了避免设计不当造成水力不平衡,一般供热系统均应设置平衡阀,否则出现不平衡问题时将无法调节。平衡阀应在每个入口(包括系统中的公共建筑在内)均设置。平衡阀是最基本的平衡元件,系统第一次调试平衡后在设置了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进行质调节的情况下,实践证明,室内散热器恒温阀的动作引起系统压差的变化不会太大,因此,只在某些条件下需要设置自力式流量控制阀或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关于手动水力平衡阀、流量控制阀、压差控制阀,目前说法不一,比如:流量控制阀也有称为“动态(自动)平衡阀”,“定流量阀”等。为了尽可能的规范名称,并根据城镇建设行业标准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CJ/T 179-2003 中对“自力式流量控
22、制阀”的定义:“工作时不依靠外部动力,在压差控制范围内,保持流量恒定的阀门”。因此,称流量控制阀为“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尽管目前还没有颁布压差控制阀行业标准,同样,称压差控制阀为“自力式压差控制阀”。至于手动或静态平衡阀,称之为“平衡阀”。,38,水力平衡(1)最不利环路指设计状态且未采用任何水力平衡装置的条件下,计算阻力最大的环路。注意:在运行过程中,没有“最不利环路”所有环路的实际阻力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强调的“平衡”,不是阻力平衡,而是强调的“按需供水”保证各处需要的供水量。(2)设计状态下的平衡问题:由于管道、阀门等附件都是有一定规格的,因此原则上来说,在没有平衡装置的情况下(靠计算
23、调整管径等方法),任何水系统的所有环路要做到“理想”的水力平衡都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是所有系统都必须加“水力平衡装置”,因此这里提出的是“根据要求”在暖通规范条)中规定不平衡率为15%。水力平衡(3)静态平衡由于可能存在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为了初调试的需要,可以在管道上增加流量静态平衡装置(实际上是“按需供水”条件下的阻力平衡装置),在初调试阶段平衡各环路水阻力。(4)关于动态平衡的两个概念:1)动态流量平衡阀目的是保持流量不变,因此也可以称为“定流量阀”,它只适用于定流量水系统;2)动态电动流量平衡阀目的是保证系统压差的变化对当前的末端流量没有影响,末端流量的变化只取决于负荷的变化。(5)水力平
24、衡的概念按需供水。(6)强调一点:尽量通过设计中的管路调整来平衡,减少水力平衡装置,对于投资和节能有较大意义。,39,在选配供热系统的热水循环泵时,应计算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并应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说明中。EHR值应符合下式要求:1)(2)式中:N 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kW;Q 建筑供热负荷,kW;电机和传动部分的效率,采用直联方式时,=0.85;采用联轴器连接方式时,=0.83;t 设计供回水温度差,。系统中管道全部采用钢管连接时:取t=25;系统中管道有部分采用塑料管材连接时,取t=20。L 室外主干线(包括供回水管)总长度,m;当L500m时,a=0.0115;当500L
25、1000m时,a=0.0092;当L1000m时,a=0.0069。,40,引自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中条。,41,设计一、二次热水管网时,应采用经济合理的敷设方式,宜采用直埋管敷设。引自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第条。一、二次热水管网的敷设方式,直接影响供热系统的总投资及运行费用,应合理选取。采用直埋管敷设,投资较小,运行管理也比较方便宜优先采用。,42,采暖供热管道保温厚度应不小于附录E规定的厚度,选用其他保温材料或其导热系数与附录E中值差异较大时,最小保温厚度最小保温厚度应按式修正:()式中 修正后的最小保温层厚度,mm;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居住 建筑节能 设计 标准 60 50 公共建筑 节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7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