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技术.ppt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技术.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技术,汇报内容,1、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的必要性2、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预测与评估工作方法 4、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工程实践及体会 5、几点认识,1、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的必要性,无砟轨道铁路对线下工程变形有严格的限制要求,在无砟轨道铺设前需要对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进行预测和评估,确认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后方能进行无砟轨道的铺设。,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的必要性,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的必要性,1 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对路基、桥涵和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变形(包括工后沉降和沉降差)限制严格,其值达到了毫米级的标准。,路基工后沉降一
2、般不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路基与桥隧间的沉降差异不大于5mm,路基与桥隧间过渡段的折角不大于1/1000。桥梁墩台的均匀沉降量不大于20mm,隧道基础工后沉降不大于15mm,对桥梁梁体徐变上拱度也有严格要求,涵洞则参照路基的工后沉降标准。浅埋或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其基础工后沉降应不大于15mm。,对于路基、桥梁、隧道等以岩土作为材料或介质的土木工程,目前尚无可以准确计算毫米级精度变形的实用方法。作为以岩土材料构筑于露天环境的路基工程,在客运专线建设中提出了要当作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施工和管理,加强了地基处理,提高了路堤压实标准,但它毕竟是以岩土作为介质,采用岩土不均匀散粒土体材料填
3、筑而成,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环节多,并且受天气、人员素质等“柔性”因素影响较大,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变形失控,实现路基工程工后沉降毫米级变形控制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桥梁基础的摩擦桩、涵洞基础,浅埋或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也存在一定变形,并且还存在与路基工程的差异沉降等问题。,2 工后沉降评估的必要性,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的必要性,因此,有必要在线下工程完成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观测和调整,分析评估沉降稳定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铺设无砟轨道。,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的必要性,2 工后沉降评估的必要性,2、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 观测点布置,(1)路基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应以
4、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图1 路基地段沉降观测点设置参考图(单位:mm),图2 典型路堤沉降观测断面布置设计图,图片1 路堤坡脚埋设剖面沉降管,(2)桥涵工程,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岩石地基、嵌岩桩
5、基础的桥涵基础沉降可选择典型墩(台)、涵进行观测;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30孔选择1孔进行;其余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图3 桥涵、隧道变形观测点设置参考图(单位:mm),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隧道内一般根据地质围岩情况布设沉降观测断面,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隧道工程,(4)过渡段,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
6、匀沉降观测为主,可在线路两侧设置地基和路肩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在过渡段范围宜沿线路斜向对角线布置剖面沉降管,并在管口设置沉降观测桩。不同结构物的起点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距结构物起点510m处、2030m、50m处应分别设置观测断面。,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图4 过渡段路基面沉降观测纵断面布置设计图,2 观测频次,(1)路基工程,路基从填筑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的频次一般应不低于表1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表1,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桥涵工程,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表 表2,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 表4,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表 表3,(3)
7、隧道工程,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表3,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应有不小于3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期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的观测和调整期应不少于6个月;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的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3 观测主要技术要求,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观测期内,线下工程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会同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
8、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4)观测精度:线下工程沉降(包括梁体徐变变形)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的测量精度为8mm/30m。(5)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平行观测是确保沉降评估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4 平行观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平行观测以路基工程为主,同时对重点工程结构物、或观测变化较大的工程地段进行平行观测。一般地段的工程可采用抽检方式进行平行观测。,3、预测与评估工作方法,预
9、测与评估工作方法,1 预测与评估工作步骤,(1)收集相关资料;(2)路基、桥涵、隧道等单项工程沉降分析和预测;(3)路基、桥涵、隧道工程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4)区段铺设无砟轨道技术条件综合评估;(5)编写评估报告。,2 预测与评估方法,2.1 路基工程,路基沉降预测分析评估应满足以下要求:,(1)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2)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预测与评估工作方法,(3)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
10、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时间t时预测的最终沉降值(时间起点t=0为沉降观测桩安装后观测算起)。,预测与评估工作方法,2.2 桥涵工程,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应按架梁前、后两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多个阶段。,预测与评估工作方法,(1)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2。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
11、于30天。(2)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30天。,预测与评估工作方法,(3)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砟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S(t)/S(t=)75%式中:S(t)预测时的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4)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3 预测与评估工作方法,2.3 隧道工程,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
12、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及评估方法与路基相同。,预测与评估工作方法,(1)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2)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3)过渡段沉降的预测、评估参照路基部分。,2.4 过渡段,预测与评估工作方法,3 评估判定标准,3.1 单项工程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1)路基工程 如果一个路基工点所有的观测断面满足以下要求,该路基工点可以铺设无砟轨道。对每个路基工点以三个月为周期根据最新推导的沉降拟合曲线进行工后沉降预测至
13、少两次以上,检查所有观测断面的预测工后沉降是否满足:,路基和刚性结构过渡段的预测工后沉降差异5mm,折角1/1000。,预测与评估工作方法,(2)桥涵工程 如果单个桥涵工点满足以下要求,可以铺设无砟轨道。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对于一般的桥梁其墩台工后沉降20mm,相邻墩台的沉降差5mm;对于连续梁等特殊结构其相邻墩台均匀沉降差的允许值满足设计允许值。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要求:(A)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B)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d后,L50m时,梁体跨中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客运 专线 轨道 铁路 沉降 评估 技术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72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