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与环境-总论.ppt
《审计理论与环境-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理论与环境-总论.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表,审计学原理,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会计学系陈明旻邮箱:QQ群:72879420,审计学原理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1必修课(1)思政课;(2)公共基础课;(3)专业基础课;(4)专业主干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2选修课。审计学原理:专业主干课之一,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学习及考核要求,学习要求:1、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做好笔记,认真完 成作业。2、保证出勤,不旷课。3、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在课堂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考核标准:平时40%,期末60%。,第一章 总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2、,应理解审计的产生于发展,审计的对象、职能和作用,以及审计分类。应掌握审计产生的基础,审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审计的概念和属性,审计的基本分类。课时数:8学时,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与本质,一、审计的概念 二、审计的本质,一、审计的概念,对审计概念的理解不同观点查账论;系统过程论;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对审计的定义举例:,(一)中国审计学会1989年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对审计的定义举例:(二)中国审计学会19
3、95年定义:“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1.审计本质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2.审计基本职能监督(经济监督、第三者监督)3.审计主体独立的第三者 4.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他经济活动 5.审计方式审查、评价、报告和传达,6.审计目标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会计资料,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有关经济活动,效益性,对审计的定义举例:,(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6年对审计概念描述为:“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4、(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1)“依法”是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准则;(2)这里的“注册会计师”指的是会计师事务所。(3)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其中,“被审计单位”是审计的客体,“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是审计的内容;(4)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中心环节是审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实质是独立性;(5)“发表审计意见”是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对审计的定义举例:,(四)美国会计学会1972年定义审计是为了查明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表现与所定目标之间的一致程序与客观地收集和评价有关证据,并将其结果传达给有利害关系使用者的有组织过程
5、。1.审计目的查明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表现与 所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序。2.行为方式收集和评价证据;传达审计结果。(五)美国审计总局的定义审计一语,包括审查会计记录、帐务事项和财务报表,但就审计总局的全部工作来说,还包括:审核各项工作是否遵守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查核各项工作是否经济有效率 查核各项工作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包括立法 机构规定的目标)1.审计对象会计记录、财务事项和财务报表。2.审计目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审计的定义举例:,(六)日本三泽一教授认为审计是具有公正不伪立场的第三者就一定的对象的必须查明的事项进行批评性的调查行为,还包括报告调查结果。1.审计主体独立
6、的第三者 2.审计客体必须查明的事项 3.行为过程调查与报告 4.审计性质批评性的调查行为,二、审计的本质,(一)审计与会计的联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 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 1.会计资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 2.会计活动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二)审计与会计的区别 1.产生的前提不同 会计 因加强经济管理 适应核算与分析需要 审计 因经济监督 确定经济责任需要 2.两者性质不同 会计经营管理组成部分,对经营管理反映与监督 审计经济监督组成部分,管理过程外的独立监督,3.两者对象不同 会计资金运动过程,经济活动的价值方面 审计会计资料、其他经济信息;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其他经济活动4.方
7、法程序不同 会计方法体系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 会计方法内容记帐、算帐、报帐、用帐、查帐 会计核算方法设置帐户、复式记帐、填制凭证、登记帐簿、成本 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 审计方法体系规划方法、实施方法、管理方法 实施方法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审计检查法、审计分析法等5.职能不同 会计基本职能记录、计算、反映、监督 审计基本职能监督(评价、公证)会计检查检查帐目(针对会计业本身);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帐目,又包含了审核稽查计算之。,审计与会计检查的区别,二、审计的本质,审计的本质:“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1、独立性-本质特征独立性的含义 实质上的独立(精神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
8、(审计主体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人的身份。),独立性的具体表现,审计组织独立,财务独立,机构独立,人事独立,审计人员独立,形象独立,精神独立,审计过程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审计结果独立,报告独立,行政监督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管理活动;执行主体 本身具有管理权和处罚权 法律监督客体是法律关系,依据是法律,主体是法院和检察院,按法律程序进行,审计监督与其它经济监督比较,2.权威性-有效行使审计权的必要条件,1.审计组织具有法律的权威性 2.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保护,不得打击报复,不得随意撤换。3.审计机关有要求报送资料权,检查权,调查取证权,采取临时强制措施权,建议纠
9、正权,通报、公布审计结果权,处理、处罚权,处分建议权等。4.审计人员应具备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应当执行回避制度和负有保密义务,应当保证执业的独立性、准确性和科学性。5.被审计单位应当坚决执行审计决定,否则应责令执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6.社会审计报告对外具有法律效力。7.内审机构是根据法律规定设置的,应具一定的权威性。3.公正性-源于独立性,是对权威性的补充,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审计人员站在第三者立场上,实事求是检查,客观判断,公正评价和公正处理。,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二、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三、民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四、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为什么最
10、早产生的审计都是国家审计?,一.审计产生的基础,回忆会计的产生:结绳记事、刻木为记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私有制的出现。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二: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审计产生的基础:受托经济责任,所有权,管理或经营权,受托经济责任,财产所有者,财产管理者、经营者,四.审计产生的基础,两权分离后,当财产所有者因种种原因无法亲自核查时,必然需要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来实施审核,以证实受托方所提供的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个活动过程就是:,审计,审计关系的形成是审计存在的必要条件 审计关系人 审计主体(审计人 第一关系人)注意:我国任何个人均不能构成独立的审计主体 审计客体(被审计人 第二关系人)
11、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财产所有者 第三关系人),审计三要素关系 审计主体执行者 第一关系人(中间人)审计客体接受者 第二关系人(财产经营者)审计委托人授权或委托者 第三关系人(财产所有者),第一关系人,第三关系人,第二关系人,审计关系,二、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西周国家审计的形成时期.专题拓展1.1国家审计起源.doc 小宰(掌管财物)宰夫(外部监督)天官(冢宰)(财政支出)司会(掌管会计,内部监督)地官(司徒)(财政收入)周王 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标志:“宰夫”国家审计产生的标志“司会”内部审计的萌芽著名的美国会计学者查特菲尔德在其
12、所著会计思想史中指出:“在内部管理、预知和审计程序方面,西周时代在古代社会是无与伦比的。”,2、秦、汉确立时期标志(1)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 太尉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行使监督之职)(2)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3)“上计”制度,小贴士上计制度:定期报表审计审核制度,(一)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3、隋、唐、宋日臻健全阶段 隋唐:比部(隶属刑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独立审计机构的设置 宋:除比部外,还专设“审计司”,隶属太府寺。“审计”一词出现。4、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 元:取消比部,户部兼管审计 独立的审计机构消失 明清:设都察院,行使综合监督职能。,(一)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5
13、、民初至1949年近代审计的演进阶段 民国政府审计 民国初年,中央政府设“中央审计处”,各省设“审计分处”,并颁布了有关审计法规。民国三年改为“审计院”,并颁布了审计法及实施规则 民国十七年公布审计院组织法 民国二十年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 民国时期审计特点:审计法规完备,形成了体系:1914年审计法的颁布 1914年审计院的设立,国家审计逐步完善,,(一)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6.新中国现代审计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解放后学习苏联财审合一制度(2)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规定我国建立审计机构,实行审计监督制度(3)1983年9月在国务院设立了审计署,县以上各级人
14、民政府相继成立了审计局(4)1984年12月17日,中国审计学会成立(5)1985年8月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0月公布了审计工作试行程序(6)1994年八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7)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8)2006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进行了修订。,(一)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二)西方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公元前5世纪:Audit一词出现。中世纪:审计法院 据考证,早在奴隶制度下的古罗马、古埃及和古希腊时代,已有官厅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以“听证”(audit)方式,对掌管国家财物和赋税的官吏进行审查和考核,成为具有审计性质的经济监
15、督工作。近代审计 资本主义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完善,国家审计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方国家大多在议会下设有专门的审计机构,由议会或国会授权,对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独立的审计监督。美国于1921年成立的总审计局(GAO),总审计长由国会提名,经参议院同意,由总统任命。总审计局和总审计长置于总统管辖以外,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限。另外,加拿大的审计公署、英国的审计署(NAO)等。,二、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国家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起源于16世纪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形成于英国股份制企业制度发展和完善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1.形成民间审计形成的标志:查尔斯
16、.斯内尔负责审查的“南海公司事件”.案例解读1.1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doc 查账报告书(比我国早200年)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诞生的标志:1853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成立了“爱丁堡会计师协会”。,2.发展(1)详细审计 英国式审计(1844年至20世纪初)特点:1)由任意审计转为法定审计 2)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 3)审计的方法是详细审计 4)审计报告使用人是企业股东,(一)西方国家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2)资产负债表审计 美国式审计(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初)特点:1)审计目的:信用2)审计方法:由详细审计逐步转向抽 样审计3)审计报告使用人:股东、债权人,(一)西方国家民间审计的产
17、生与发展,(3)财务报表审计(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特点:1)审计的目的: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2)审计报告使用人:股东、债权人、证券机构、税务、及潜在的投资者。3)审计准则开始拟订,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一)西方国家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4)20世纪40年代后 审计跨国界发展(现代审计)特点:1)审计准则进一步完善,审计理论体系建立起来(审计无理论、有理论)蒙哥马利审计学原理 2)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推广,3)审计内容:扩大到代理纳税、代理记账,(一)西方国家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5)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审计技术上,开发了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审计和计算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审计 理论 环境 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7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