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经济学导论.ppt
《实验经济学导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经济学导论.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实 验 经 济 学 导 论,南开大学经济实验中心秦海英,“目前实验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如此普遍,以至于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实验经济学先行者的时刻就要到了!”宾莫尔经济学为什么要实验,1999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Kahneman教授对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特别侧重研究人在不确定情形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而Smith教授则奠定了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为经济学家们提供了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人类行为倾向的有
2、效途径,特别是对市场机制选择的研究。,用实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如果从1738年的“彼得保悖论”算起,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但是真正进行实验经济学“受控实验”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一般认为1948年张伯伦在课堂上进行供给和需求的实验是实验经济学的开始,但是将实验方法规范化使其成为经济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应当归功于弗农史密斯。1962年,史密斯将他从1956年起所进行的实验进行总结,发表了论文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成为实验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标志着实验方法在主流经济学中已确立自己的地位,也为以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经济学家投身到实验经济学研究中来。,20世纪80年代,实验经
3、济学文献增长迅速,并且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领域,被列入了经济学文献杂志的分类体系之中,第215号:实验经济学方法。1998年,专门刊登实验经济学论文的期刊Experimental Economics创刊,标志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实验经济学方法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1.1 经济学为什么需要实验,1.1.1 实验科学与非实验科学“经济学家在检验经济法则的时候,无法进行类似化学家或生物学家的受控实验,因为他们不容易进行控制其他重要因素。所以只能像天文学家或气象学家那样满足于观测。”萨缪尔逊,诺德豪斯经济学原理,第12版实验的作用主要是验证已有的理论或发现新
4、的规律。实验方法并不是哪一门科学所特有的方法,也不是哪一门科学一开始就有的方法,当一门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当一门理论无法有效说明实际存在的事实时,实验方法的引入就成为必然。,1.1.2“最后通谍博弈”的启示,博弈规则:现有100元奖金由甲、乙两人分享,由甲先提出分配方案,即提出一个数X(以“元”为单位,0X100)分配给乙,然后由乙决定是否接受该方案,如果乙接受,则按照此方案分配,即甲得(100-X)元,乙得X元;如果乙不接受此方案,则取消奖金,甲乙两人均得0元。,按照经济人假设,只要X0,乙就应该接受。因为如果乙不接受,则两人均得0元,而按照经济人假设,得1元的效用高于得0元的效用,他应采
5、取得1元的行动,即同意甲的方案。而在完全信息假设下,乙的支付及行动为共同知识,所以,其纳什均衡就是(甲提出1,乙接受),其结果是甲得99元,乙得1元。学者们做了许多相关实验,他们的实验分别考虑了公平性、信息与报酬的对称性,局中人对奖金价值的认知等,结论是参与博弈的人不会因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上的差异而产生明显不同的行为,并且奖金总数的多少对结果也无多大的影响。而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美国人作为博弈中甲的角色时愿意分给对方的奖金平均是奖金总额的45%,而南美洲亚马逊的马奇圭葛部落,此数据只有26%。与之相反,巴布亚新几内亚阿乌部落的人则愿意拿出一半以上的奖金给对方,而阿乌人的乙则认为,接受别人的
6、馈赠必须知恩图报,因此对于过于慷慨或过于吝啬的馈赠通常予以拒绝。,波恩大学实验经济学实验室在四川大学所做的录像实验,1.1.3 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的启示,(1)现有经济理论的假设是有问题的,如最基本的“经济人”假设都不一定正确。局中人乙拒绝接受较少的X说明了,人们在决策时考虑了除自身经济利益之外的其他因素。(2)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新的规律(3)通过控制某些条件可以达到分离因素的目的(4)利用标准化的实验可以使实验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在类似的条件下,无论谁进行实验都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1.2 实验经济学基本原理,1.2.1 实验经济学VS传统经济学方法,经济学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人们认
7、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仅此而已;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业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以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加里贝克尔(Cary S.Becker),对人类行为基本假定的挑战,理性选择是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判断,理性选择理论构成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对理性选择的批评和质疑自该理论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通过对理性选择进行实证检验和设定细致的实验环境,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发现了许多与理性选择理论不一致的反常现象。在此之前,制度学派与西蒙(Simon)等也对理性选择理论展开了批评,但他们主要是从理论分析上展开
8、的,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则主要从实证上提出了对理性选择理论的批评。从对行为人自身特性的假设,到对决策环境的假设,到行为的追求目标,直至到理性选择理论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都受到了行为经济学的挑战。,“经济人”假设(homo economics)是整个经济学思想体系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假设,并被作为全部理论架构的逻辑支撑点和方法论原则。(1)人是有理性的。每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2)利己(self-interested)是人的本性,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个人利益,通常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3)交换是从“经济人”的本性驱使下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人类的交
9、换倾向是利己本性的外在形式和作用方式。,“经济人”假设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模型,固然使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公理化、体系化和逻辑化成为可能,然而:(1)由于外部世界的复杂多变以及行为人在信息获取和加工上的认知限制远不能达到经济人假设所设想的完全理性计算程度,因此自利不可能在个体对成本收益的精确计算以及完全理性决策的基础上来实现。“人类理性,较之它作为探索特定的局部需要问题的工具而言,远不足以成为构建和预测全世界系统的一般均衡模型,或者创造一种包罗一切时代的所有变量的宏大总模型的工具。”(Simon,1982)(2)“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只能是一种极端的和个别的情况”(Leibenst
10、ein,1987)个体行为除了受到利益的驱使,同样也受到自己“灵活偏好”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信念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经济生活中的大量“反常现象(Anomalies)”和“悖论(Paradox)”正是对完全理性和最大化原则的严峻挑战。,(3)人类在具有自利特征的同时,也同样具有公平、公正、互惠和利他等的特征。大量实验证明了以上因素在行为人决策中所起的重要的影响作用。(4)经济学家Leibenstein认为,由于存在“X低效率”,企业不会达到新古典理论所给出的最大化目标规范。“对企业领导人所做的调查研究证实,古典理论得出的结论不管看上去多么合乎逻辑并前后一致,实际上同真实情况和工业生活并没
11、有多大关系:因为经济学家并不了解经理们的真实行为,而企业家也几乎不关心经济理论”。,【例示】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Kahneman 与Tversky对实验与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其提出了“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该理论对传统的风险决策理论做出了修正,证明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其实验结果证明,许多都系统地偏离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偏离了期望价值理论(expected value theory)。(1)期望价值理论(expected value theory)A.30的可能性赢得2000美元B.70的可能性赢得1000美元(2)期望效用理论(e
12、xpected utility theory)A.100的可能性赢得1000美元B.50的可能性赢得2100美元;50的可能性一分钱也拿不到,从期望值来说,B 的期望值(1050 元)大于A的期望值(1000 元)。但是真正面临这样两种选择时,大部分人会选择 A。为了解释这一现象,Daniel Bernoulli 在他的一篇题为“一个风险测度的新理论”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EU)。这个理论指出,财富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50可能性赢2100 元的效用小于100赢1000元的效用。这个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一个重要的奠基石。这个理论假定人们
13、都是风险规避的,因此人们选择100赢1000 元是完全理性的。这个理论是经济学的一大进展。基于这个理论有许多经济政策的应用,比如在美国,特别是民主党,非常推崇财富再分配的政策,也就是向富人多征税再分配给穷人,其理论依据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对富人来说增加 l 美元的效用要小于给穷人增加 1 美元带来的效用,所以应该把这 1 美元给穷人,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但是问题在于,人们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风险规避的呢?让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问题:,(3)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第一种情形:A.100的可能性赢得1000美元 B.50的可能性赢得2000美元;50的可能性一分钱也拿不到 第二
14、种情形:假设你刚赢了2000美元,你面临两个选择:A.100要损失1000美元 B.50的可能性损失2000美元;50的可能性一分钱也不损失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两个问题是完全等价的:100赢1000元等价于先赢得2000 元,后100损失1000元;50赢 2000 元等价于先赢2000元的情况下,50可能性损失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不损失。但是人们为什么在第一种情况下风险规避,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就变成风险偏爱呢?,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阿莱为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2年在巴黎举行了有关决策科学的讨论会。会议期间,阿莱向期望效用理论奠基人之一塞万奇(S
15、avage)及其他与会者提出了类似于上述的决策问题让大家选择。,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美元;B:10的机会得到500万美元,89的机会得到100万美元,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C:11的机会得到100万美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D:10的机会得到500万美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经济学家们在第一种情况下大部分都选A;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大部分都选D,事实上这两个问题是等价的,如果我们选择A和D,那么这一选择意味着:1U(100)0U(0)0.10U(500)0.89U(100)0.01U(0)0.10U(500)0.9U(0)0.11U(100)0.89U(0)由此可得:0.10U(
16、500)0.11U(100)0.01U(0)0.10U(500)0.11U(100)0.01U(0)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展望理论认为:(1)人们在面临“获得”(gain)的时候是“风险规避”(risk aversion)的;(2)而在面临损失(lose)的时候是“追求风险”(risk seeking)的。(3)获得和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也就是说,人们常常对结果偏离某一非固定偏好水平(如现状)的方式,而不是用绝对项衡量的结果更加敏感。而且,与偏好水平相比,在同等大小的损失和收益之间,人们常常更讨厌发生损失。Kahneman 与Tversky(1992)估计,在适度规模的损失和
17、收益之间,人们对损失的看重程度是对收益看重程度的两倍。即人们的偏好似乎具有(局部)厌恶损失(lose aversion)的特点。,展望理论的推论,推论1:如果改变人们在评价事物时候所使用的参照点,可以改变人们的风险偏好。一般来说,参照点是人们对某事物的期望。比方说这个月你得到3000 元的奖金,对你来说到底是获得还是损失呢?这要看你的期望值,如果你期望的奖金额是2500元,那么相对于2500元这个参照点来说3000 元就是一种获得;假如你期望得到3500元的奖金额,那么相对于3500 元来说3000 元就是一种损失。(应用:你作为CEO,如何激励员工?)假定一家公司面临两个投资决策的选择:投资
18、方案A:肯定盈利200万投资方案B:50的可能盈利300万,50的可能盈利100万。应用:你作为CEO,如何劝说董事会同意你的投资方案?,推论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A组:假设你得了禽流感,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突然死亡,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至为零,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种药呢?B组:假定你的身体很健康,如果一家制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来测试他们新研制的治疗禽流感的药品,这种药品在服用后会使你有万分之一的几率突然死亡,那么,你会要求制药公司付你多少钱,你才肯参加这一实验呢?实际上就是损失规避这个心理在作怪。在第一种情况下,病已经得了,治好病是一种获得,由于人们对获得相
19、对不敏感,所以不愿意用很多钱来换取。而在第二种晴况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对人们来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损失,所以人们对损失所要求的补偿就远远高于他们愿意为治病所支付的钱。,1.2.2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挑战,1.传统经济学方法论的缺陷 自李嘉图(David Ricardo)之后,经济学方法论就以逻辑抽象及演绎的理性方法作为主流,把演绎的规则视为现实经济活动唯一可靠的范式,而对于其局限性的认识远远不够。(1)在把握现实的市场信号和经济行为人的活动规则与行为特征时,理性逻辑的认识工具是远所不及的。由于行为人的直觉、意志、习俗、本能等是理性逻辑所不可言状、难以描述的,故而逻辑演绎往往不能准确认识和解释现实的经
20、济现象与行为。(2)演绎法在对一项被拒绝的假设进行归因时面临着很大困难,造成假设被拒绝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所研究的概念定义不好或是操作性不好;可能是检测的效度和信度问题;可能是检测程序不适宜(如样本太小);也可能是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假设本身不正确或不完整。仅仅依靠逻辑演绎不能有效确定究竟是那一个原因或哪几个原因的组合,因而难以保证演绎结论的正确性。(Clarkson Simon,1963),(3)主流经济学对经济模型的评价方法的发展却是相对滞后的。传统的经济理论的评价来自计量经济学的统计验证,然而计量所用的现存“自然”数据存在两大缺陷。传统的经验数据,作为检验依据,首先具有不可重复的缺陷,就是所谓
21、的“历史不会重复”。而对理论预测的证实和证伪都需要大量的检验,现有的数据难以达到在相同的环境和机制下大量重复的要求。传统经验性数据的第二个缺陷就是数据的“整体性”缺陷。作为行为命题或理论结论直接反应的经验数据,因为是一种整体的数据,无法成为区分理论的分类数据,这样就失去了对行为命题和理论预测基本的检验能力,因为这些经验数据中既包含特定理论假说的环境特性,又包括其他众多干扰变量所导致的结论特征。,2.实验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方法的突破实验经济学就是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制度,创造一个可操作的微观经济环境,并保持必要的控制,并且保证对有关变量进行测量。实验要能观察和测量经济参与人对信息的反应,以及由此反
22、应得出的结果。实验方法则弥补了传统检验方式的这些缺陷。实验经济学家认为检验经济理论的实验工具至少具有两个优点,那就是重复特性和控制特性(Smith,1982)。重复特性克服了所有观察结论普遍的一次性缺陷。经济学家可以再造实验,独立验证,以克服自然经验数据非复制记录的性质,同时防止各种与之相伴的不可观察因素的变化。控制特性是指实验室条件的可操纵性。实验的这种特性可以使参与人只面对与理论相关的环境因素,而不必面对理论问题以外的其它影响因素,这样能够得到有关理论验证所需要的更纯粹的经验数据。,1.2.3 经济学实验的五个步骤,经济学实验的组织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步是选取有趣的和重要的课题,选择实
23、验要检验的理论或模型是什么。第二步是进行实验设计,根据所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内容。在实验设计中要注意减少次要变量的干扰,避免多变量混合作用;在实验中要对实验参与者给予货币的真实激励,并避免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第三步是实验前准备,根据所设计的实验确定被实验者,一般的经济学实验大多选择大学生参加。同时选择实验室设备,安排实验步骤。第四步是实验控制,实验控制应以实验设计为原则,在实验中要特别注意实验指令的讲解,实验的讲解应该向参与者明示可行的选择及报酬,清晰界定参与人可以利用和交流的信息等。第五步是分析数据以及报告实验结果等,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课题所要验证的命题。,1.3 实验设计1.3.1 实验设
24、计原则 实验经济学的初学者在开始设计实验之前,总是充满了诸多疑惑,例如,实验条件是需要更接近于真实的市场,还是接近于理论假设?如何诱发出被试者(subject)的真实行为,而不是使他们感觉在做游戏?如何避免实验主持者的语言对被试者的行为产生额外的影响?通过长期的实践,以 smith 为代表的实验经济学家不断总结有关这些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成为经济学实验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Davis,Holt(1992),Friedman 和 Sunder(1994)在有关实验经济学的教科书和实验操作指南中对经济学实验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我们借鉴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在准备进行实验之前,了解这些基本原则,
25、有助于我们建立对实验过程的基本认识,有助于提高进行经济学实验的效果。,1.理论模型与真实世界,实验经济学的目的是通过受控实验对已有的经济理论进行检验,或通过实验发现经济规律。因此,在实验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实验室中所进行的经济实验能否反映现实经济的运行?或者说,在实验室中运行的经济体系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经济运行?除非你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实验者,否则在通常情况下新手在设计实验时的第一本能往往是追求一种对实验室环境的现实主义设计,他们总期望实验设计与真实的现实环境越接近越好。例如,如果实验者对证券市场感兴趣,他们可能会让一些实验对象扮演投资者,一些扮演场内经纪人,一些做专家,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 经济学 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7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