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生态学-第三章生物操纵原理与方法.ppt
《实验生态学-第三章生物操纵原理与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生态学-第三章生物操纵原理与方法.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章:生物操纵原理与方法(4学时),1、前言,20世纪60年代初,Hrbacek(1961)及其合作者提出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下行作用(Top-down control)和上行作用(Bottom-up control)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并用生态系统中磷素和叶绿素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下行作用对食物链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其后许多学者研究了下行作用对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作用机理。这种生物控制过程能解释湖泊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过程中群落变化的机理。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食物网生物操纵技术来研究顶端捕食者对水生生态系统内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作用,并用于富营养化湖泊的治
2、理及修复管理;国内曾就滤食性鱼类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在水花控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2、生物操纵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在湖沼学研究中,营养物质一直被看作系统的主要调节因子。近年来,随着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改变食物网结构达到控制富营养化水体藻类数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者们早就意识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体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然而对食物网内部联系的深入了解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正式开始。1961年,Hrbacek等提出,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不仅是营养负荷的反映,而且取决于鱼的存在数量及种类,因为鱼能够降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转而引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提高。,4年以后,Bro
3、oks和Dodson发现鱼的捕食能够使浮游动物小型化和发生种类转变,进而提出了“体型-效率假说”(size-efficiency hypothesis)。1975年,Shapiro等提出了新的恢复方法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理论,即通过去除食浮游生物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浮游生物食性鱼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增加和体型增大,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这种方法也被称作食物网操纵(food-web manipulation)。,1985年,Carpenter等提出了“营养级联相互作用”(cascading trophic interactions)
4、的概念。其主要观点是,食物网顶端生物种群的变化,通过体型大小的选择性捕食,在营养级中自上向下传递,对初级生产力产生较大影响。与此同时,“上行/下行”(bottom-up/top-down)理论也得到了发展,该理论认为浮游植物生物量是由上行作用与下行作用共同决定的,而非营养物质单独决定。,Shapiro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概念,就是用调整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控制水质。主要原理是调整鱼群结构、保护和发展大型牧食性浮游动物、从而控制藻类的过量生长。鱼群结构调整的方法是在湖泊中投放、发展某些鱼类,抑制或消除另外一些鱼类,使整个食物网适合于浮游动物或鱼类自身对藻类的牧食和消耗,从而改
5、善湖泊环境质量。该方法不是直接减少营养盐负荷来改善水质,而是通过牧食途径减少藻类生物量的办法达到减少营养负荷的作用,效果可持续多年。下图为Shapiro提出的生物操纵食物链模式图。,通常情况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大型浮游动物,使大型浮游动物(如蚤状蚤、大型蚤、隆线蚤)等消失,而小型浮游动物(如长额象鼻蚤)等大量发生;随大型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的降低,藻华即可能发生;在没有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捕食压力情况下,大型浮游动物占优势,可大量滤食藻类和有机碎屑,从而限制或较少藻华形成。根据该原理,提出用鱼食性鱼类取代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从而保护大型浮游动物。而底层鱼类的活动可促进底泥氮磷释放,所以应限制底
6、食性鱼类的发展。,此外,利用浮游植物食性鱼类(如鲢)直接牧食藻类,或利用草食性鱼类(如草鱼)直接牧食水草,也是生物操纵的重要途径。生物操纵的概念与下行效应(top-down effect)和营养级联关系(trophic cascade)相似,均指次级或三级消费者的改变对生物群落的影响。随研究的深入,发现浮游动物的庇护机制(refuge)对生物操纵十分重要,庇护机制指浮游动物赖以逃避鱼类捕食的行为机制或环境条件。,可能的庇护机制包括:低光照庇护:浮游动物食性鱼类靠视觉捕食浮游动物,水质浑浊或藻类密度大的水体中光线弱,可降低鱼类对浮游动物的捕食率;低温庇护:浮游动物对温度适应范围广,能通过变温层,
7、而鱼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窄,一般不进入变温层以下水域;低氧庇护:大型浮游动物耐低氧能力较一般鱼类强,溶解氧低的水层为浮游动物提供庇护场所;对食鱼性鱼类的回避行为:这种行为可使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大型水生植物庇护:水生植物的屏蔽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在生物操纵实践中首选大型水生植物为庇护场所。,由此,Shapiro重新定义生物操纵概念:指应用湖泊生态系统内营养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一系列调整,从而减少藻类生物量,改善水质。,3、生物操纵理论中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Shapiro等最早使用的生物操纵概念范围较宽,不直接涉及营养物质的水质控制措施均属于生物操纵
8、范围,包括对生物及其生境的改变。由于学术和实际操作上的原因,目前生物操纵主要指的是通过改变捕食者(鱼类)的种类组成等来操纵植食性的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促进滤食效率高的植食性大型浮游动物特别是枝角类种群的发展,进而降低藻类生物量,提高水的透明度,改善水质。在这一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发现大型沉水植物、微生物以及一些理化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1鱼类的作用与调节 肉食性鱼类通过捕食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使浮游动物向大型化演替。而大型浮游动物对藻类有较高的滤食效率和较宽的摄食范围,进而压制藻类数量。尽管肉食性鱼在多数情况下有明显的效果,但其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McQueen等(1986)解释过这种
9、情况:只有当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种群密度被降到很低时才有可能实现水质的改善,而肉食性鱼类因其猎物密度太低而往往不能长期维持其种群的稳定状态。,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倾向于捕食较大的浮游动物,使浮游动物向小型化演替。去除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目的是降低浮游动物死亡率,增加浮游动物对藻类的牧食压力并使其向大型化演替。Perrow发现,并非完全去除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就一定有利于改善水质,在他试验初期,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被大量捕出后,水质有很大改善,大型水生植物得到发展,但实验后期水中磷的浓度居高不下(0.38 mg.L-1),并发生大型植物死亡,水体缺氧,鱼类死亡的现象。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对水
10、质的稳定作用有关,因为他们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不仅滤食浮游动物,有的也能滤食浮游植物,因而有人提出可以直接利用它们来控制藻类。Crisman和Beaver认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枝角类种类较少,而且体型较小,浮游植物食性鱼类是更为合适的生物操纵工具。在中国武汉东湖,研究者利用放养鲢、鳙的办法控制了微囊藻水华,至今效果长达十余年之久。,巢湖管理委员会也采取大量放养鲢、鳙的措施,取得了显著除藻的效果,并将这些鱼类称之为“食藻鱼”。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大粒径浮游植物被大量滤食后,减少了微小浮游植物的养分竞争,而微小种类的繁殖能力较强,其生物量往往会上升甚至取代大型种类,有时浮
11、游植物的总生物量也因此而增加。另外,鲢鱼仅能消化利用所滤食藻类的一小部分,其余部分则以粪便形式进入分解环节或被鲢鱼等重新滤食。一些营养物质直接以浮游植物可利用的化学形式排出鱼的体外,使水体发生营养元素的“短路”现象,而营养物质在低层次上流通量的增加会促进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提高。,研究表明,底栖食性鱼类所引起的上行效应比下行效应更明显,其上行效应可能包括生物扰动作用、分泌物的营养添加作用等。底栖食性鱼类有助于分层湖水的混合,促进营养盐自下而上的补充。同时,它们的活动(如觅食)会搅动沉积物,使底质-湖水界面活跃,底泥中的营养物恢复悬浮状态,重新进入水层。Meijer等提出的模型揭示,浅水湖中50以上
12、的浊度是再悬浮的沉积物,主要由底栖食性鱼类的扰动形成的,而且无机悬浮物的含量与底栖食性鱼类的生物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见底栖食性鱼类的存在对藻类的繁殖具有促进作用。,2.2浮游动物的摄食与浮游植物的响应,植食性浮游动物能对浮游植物产生两种相对的影响,即通过捕食造成的直接影响和营养物质再生(nutrient regeneration)所造成的间接影响。Yasuno等就曾指出,浮游动物的捕食作用能够控制可食性自养生物的生物量,从而影响初级生产。但是也有研究者称,浮游动物的捕食作用对浮游植物可能有积极影响,原因是可能刺激非食用性藻类的生长。根据体型-效率假说预测,在较低的鱼类捕食压力下,大型浮游动物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 生态学 第三 生物 操纵 原理 方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7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