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宋朝分为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共320年。差不多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和女真族,先后建立起了辽(9161125年)、金(11151234年)政权。1279年,我国北方的又一少数民族蒙古族灭南宋,建立全国统一的元朝(12711368年),共98年。宋辽金元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学术思想方面,理学的产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理学产生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三人,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是,理学的实际创始人为“北宋五子”,即周敦颐(1017
2、1073年)、邵雍(10111077年)、张载(10201077年)、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至南宋朱熹(11301200年)始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按理学家们讲学的地域划分,宋代理学又分为濂、洛、关、闽四个主要学派。濂学以周敦颐为代表,洛学以程颢、程颐两兄弟为代表,关学以张载为代表,闽学以朱熹为代表。在南宋,与朱熹同时的还有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至明朝,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形成了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后人称为“陆王心学”。除理学之外,以王安石(10211086年)为代表
3、的“新学”,以陈亮(11431197年)、叶适(11501223年)为代表的事功学派,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学术派别。,第一节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一、文教政策(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历史的教训和个人的经验,让赵匡胤明白了:我今日选用儒臣百余人,分治各大州,纵然他们都是贪婪昏庸之徒,其危害“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二)“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1044年)。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改革科举考试。第三,创建太学。,一、文教政策,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1069年
4、)。“熙宁兴学”是熙宁新法的重要内容,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二是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三是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四是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一、文教政策,第三次兴学运动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崇宁兴学”,恢复和发展了“熙宁兴学”的某些措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二、教育制度,二、教育制度,(一)中央官学 1.国子
5、学、太学、辟雍国子学亦称国子监。它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国子学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学生,称国子生。太学的地位比国子学低,招收八品以下子弟或庶人之俊异者为学生,设立的时间也较迟,但办理得比国子学有成效。辟雍是太学的分校,始建于崇宁元年。2.四门学、广文馆3.专科学校宋朝的专科学校有六所: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4.贵胄学校,二、教育制度,(二)地方官学 宋朝的地方行政分为三级:第一级为路;第二级为州、府、军、监(一般设州或府,特殊情形才设军、监);第三级为县。路不直接设学,仅置学官管辖所属各学校。因此,宋朝地方学校仅有两级,即由州或府、军、监设立的,称州学或府
6、学、军学、监学,由县设立的称县学。由于州、县设置最普遍,故宋朝大量的地方学校是州学和县学。,二、教育制度,“苏湖教法”“苏湖教法”是北宋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所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总称。“苏湖教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化之本在学校”胡瑗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松滋县学记)胡瑗的这种学校作用观是北宋兴学的理论基础。,二、教育制度,2.“明体达用”胡瑗批评了汉唐以降“无外于世用”的空疏学风,首倡合“圣贤之遗意”“一道德而同风俗的求实学风,首开“经世致用”思想之先。所谓“明体”指深入理解六经等儒家经典的精蕴;“达用”是将这些精神
7、付诸实践,躬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应世思想。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重要意义。,二、教育制度,3.分斋教学(1)内容分斋教学是“苏湖教法”的核心内容,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二、教育制度,(2)意义分斋教学制度产生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四方之士,云集受业”,纷纷到胡瑗主持的湖州
8、州学来求学。甚至京师太学,也“取胡瑗法以为法”,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虽然有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教人,魏晋南北朝时,有宋朝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个学馆的记载,但就分科的具体内容来说,均囿于文科;隋唐时期,设立了算学、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这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些学校的地位比儒学低得多,规模也小得多。直至胡瑗创立分斋教学制度,才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治民、治兵、水利、算数等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并且,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9、。,三、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唐代,到宋代则大大强化。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唐代科举还只是为寒门子弟打开取得作官资格的一条门缝而已,取士名额少,取中的还要通过吏部考核才能作官。到宋代,科举及第的进士不仅享有显耀,而且立即就可以作官,而且升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第者。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四、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宋太祖即位后不久,废止权臣向考官推荐考生的特权,并诏令考生今后不得再呼考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所有考中的进士,都算是天子的门生。2.实行殿试制度,将选士大权直接掌握在皇帝的手中。3.改善考官任用制度。唐代科举
10、考试主考官基本是固定由礼部侍郎担任,这不仅造成了礼部权力的专擅,而且也有利于营私舞弊。宋代实行权知 制度,主考官不再由固定的官员担任,而是临时委派,考官在受命之后,要立即进驻贡院,隔绝与外间的联系,称为锁院,这样防止了串通作弊。除主考官之外,还要另行委派若干副考官,称为同知,以加强对考官的监督和相互制约。,四、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4.对与考官有亲属或其他亲近关系的考生实行别头试,即另行开场考试,考官与考题也另行安排。目的在于制约人情影响。5.对试卷实行弥封(糊名)、誊录制度。考生交卷后,先由弥封人员将考生的姓名密封起来,再由誊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誊录出来,将誊录的试卷交给阅卷人评
11、阅。这样,阅卷人就无从知道试卷是何人所作,判卷也就比较客观了。(参见中国教育史网路课程),第二节辽金元的教育,一、辽朝的教育制度,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代建国以后,注意引进汉法,发展文化。在教育制度方面,辽代大体参照唐宋的教育模式,而又有所变化。辽代的中央官学也设有国子学和太学,但却分设于辽代的五京(上京、东京、南京、西京和中京),故号称五京学。五京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的经典著作为主,学习经传注疏。辽朝地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辽朝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贵族子弟教育,曾专门创立“诸王文学馆”,设有“诸王伴读”和“诸王教授”。辽代也依照唐制设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并于辽圣宗统和六年(9
12、88年)正式开科取士。但辽代科举只对汉族考生开放,录取的人数很少,契丹人用任子制作官,不得应进士举。辽代的科举和学校实际上都是专门用来笼络汉族士人的手段,并未成为治国的根本方针。,二、金朝的教育制度,(一)中央官学国子监、小学、太学、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和女真太学 中央学校除上述6所之外,还有司天台办学和宫女学校。宫女学校设在宫廷内,专事教授诸宫女。教官称“宫教”,由行为端正、学问通达的老成之士担任。(二)地方官学金朝的地方官学主要有府、镇、州学和女真府、州学,此外还有医学。(三)金朝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第一,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女真族教育体系。第二,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更为严格。,三、元朝的教育制
13、度,(一)中央官学元朝的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是,在仁宗延祐二年(1135年),采纳集贤学士赵孟頫、礼部尚书元明善等的建议,实行“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三、元朝的教育制度,“升斋等第法”就是把国子学分为下、中、上三个等级六个斋舍(下两斋为:游艺,依仁;中两斋为:据德,志道;上两斋为:时习,日新。),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不同的内容,依据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方法。它是宋代三舍法的延续与发展。,三、元朝的教育制度,“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积分法”与“升斋等第法”相联系
14、。汉人学生升至日新、时习两斋,蒙古、色目学生升至志道、据德两斋,则实行积分法。由于“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三、元朝的教育制度,(二)地方官学元朝按路、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在地方上建立起了路学、府学、州学、县学以及小学、社学的儒学系统。除此之外,还开设了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等专门学校。社学创办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每50家左右编为一社,每社立一学),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它对于发展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意义。这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15、响。,三、元朝的教育制度,(三)教育管理机构 在中央,国子学隶属于国子监。国子监又属集贤院管辖。蒙古国子学隶于蒙古国子监。归蒙古翰林院管辖。回回国子学隶于回回国子监。归翰林兼国史院管辖。天文、星历学生归司天台管辖。在地方上,诸路、府、州、县学等儒学系统归儒学提举司管辖。每司设置提举、副提举、吏目、司吏等职。儒学提举司又上隶中央大司农司。诸路蒙古字学归蒙古提举学校官管理。蒙古提举学校官,仅置于江浙、湖广、江西三省,上隶中央蒙古翰林院。诸路医学由医学提举司管理,上隶太医院。诸路阴阳学,在仁宗延祐初规定由阴阳学教授管理,上隶太史院。,第三节宋元的书院,一、书院的萌芽,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一种
16、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例如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虽然具有授徒讲学活动的书院在当时还不普遍,规模一般也不大,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但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新的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正式萌芽了。,一、书院的萌芽,从事授徒讲学活动的书院在唐末萌芽,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由于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其次,因为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再次,受佛教禅林的影响。,二、宋朝的书院,书院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
17、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宋朝的书院,宋初著名的书院1.白鹿洞书院 2.岳麓书院 3.应天府书院 4.嵩阳书院 5.石鼓书院 6.茅山书院北宋自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起,开始重视设学育
18、才,随着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州县官学日益普及,逐步取代了书院的地位。,二、宋朝的书院,南宋书院的复兴宋高宗南渡以后,设置国子监和太学,地方州县学校也相继恢复和建立。但是,由于重科举轻学校,学校有名无实,生徒“视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季考月书,尽成文具”。同时,理学发展到南宋已趋成熟,学派勃兴,各派学术大师为了讲论,传授自己的学术主张,积极创设书院。所以,南宋书院得到很大发展。宋理宗又热心提倡,或赐院额,或赐御书,书院发展达到极盛。,二、宋朝的书院,南宋书院的兴盛与发达,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有密切的关系。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知南康军。他呈报朝廷,请求修复白鹿洞书院。书院修复后,朱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元 时期 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6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