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课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体育学课程.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欢迎大家选修,学校体育学课程,学校体育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学校体育学课程组,学校体育学理论结构体系,第一篇 学校体育的基本问题第二篇 体育课程与实施第三篇 课外体育第四篇 体育教师,第一篇 学校体育的基本问题,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第二篇 体育课程与实施,第四章 体育课程与实施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编制第六章 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七章 体育课程的学习与指导第八章 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第九章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第三篇 课外体育,第十章 课外体育第十一章 学校课余训练第十二章 学校课外体育竞赛,第四篇 体
2、育教师,第十三章 体育教师第十四章 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使用教材,潘绍伟 于可红 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书目王 健 编著.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金钦昌 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李秉德 主编.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周登嵩 主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曲宗湖、杨文轩主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曲宗湖、杨文轩主编.课余体育新视野,北京:人民体
3、育出版社,1999吴志超、刘绍曾著.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顾渊彦 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课程成绩评定,考试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 40 期末考试成绩 60注:平时成绩涉及内容:课内外作业 15 考勤 10 课堂表现 15,学校体育 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章,第一篇 学校体育基本问题,一、学校体育课程的形成二、传统体育课程的特征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体育四、中国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五、基础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一、学校体育课程的形成,学校体育形成的两个阶段从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到18世纪末:作为骑士训练和民间活动的体育活动的教育化18
4、世纪末到19世纪末:学校体育的课程化:二大体操体系与英国户外竞技 体育课程的两个传统重视体育人文教化作用的人文主义传统重视体育强健肢体功能的科学主义传统,1现代体育课程形成的基础,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现代城市-国家-公民的形成近代实验科学的形成现代学校制度的形成共同运动规则的出现,多那太罗(13861468)和米开朗哲罗(14751586)的大卫雕象,出生洗礼: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生洗礼: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弗吉尼奥(13491438)绅士的礼法与自由研究维多里诺(13781446)和他的“快乐之家”(14231446)维多里诺主张通才教育,主张把读书和运动结合起来,认为
5、运动是健康的基础。他制定了各种锻炼身体的制度和方法,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户外运动,并亲自带领学生从事骑马、跑、跳、击剑、游泳、射箭、角力、跳舞和球类活动。,出生洗礼: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14631546)的因信称义说与新教的伦理与身体观,“信仰自由”“依靠信仰可以获救”“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出生洗礼: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墨丘里亚尼斯(15321606)论体操(1569),培根(15611626)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出生洗礼: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洛克(16321704)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全的身体,2 学校体育的人文主义传统,洛克(16321704)把“骑士七技”作为绅士教育
6、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能“获取个人幸福”的知识。“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跳舞、骑马、击剑等,可以令人动作“优雅”和有“教养”。人文价值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骑士的八大美德:谦恭,正直 怜悯,英勇,夸美纽斯(15921670)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将人文主义精神贯彻到平民教育中,“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他十分重视保持身体的健康强壮,要求家庭和学校都应该注意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规律、有节制,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养成强健的身体,以促进智慧的发展。,卢梭和博爱派教育家的影响,卢梭以他著名的教育
7、小说爱弥尔,对整个19世纪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的博爱派教育家巴塞多、古兹姆茨等人,使体育成为了学校的正式课程。,卢 梭(17121778),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巴塞多:教育实践家贡献:1774年,他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他把体育列为正式的课程,创建了著名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学校采用按年龄选用教材和分组教学的方法。这所学校实施的体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巴塞多(德)(17241790),自然体育学说的影响,以奥地利高尔霍夫尔(18851941)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学派(反对竞技普及派),受杜威(18591952)思想影响的赫塞林
8、顿、威廉姆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新体育”运动。(五大信条),在杜威看来,“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年幼儿童的教育,无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和娱乐。”美国学校体育成为20世纪前半个世纪世界学校体育、特别是欧美学校体育的主流。,3学校体育课程的科学主义传统,体育课程中的科学主义传统主要产生于平民学校之中。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张很快使教育与培养有工业劳动者的需要发生了联系,原有以简单读、写、算和宗教教育为主的教区学校,转变成了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真正的国民学校。,培根(15611626):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人,“知识就是力量”最精辟地阐明了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读史使人明智,
9、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一如人们身体上的某种疾病,均可借某种适当的运动去除之”,古兹姆茨(17591839),青年体育(1793)基本体操 游戏 劳动,奔跑、投掷角力、悬垂平衡、舞蹈步行、兵操剑术和射击,F.杨(17781852)德意志体育(1816),33岁时开的露天体操场哈森赫德公共体操场(1812),裴斯泰洛齐(17461827)和谐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体育与劳动、道德教育、重视知识积累的智育体育的任务,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力量全部发展出来;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劳动的教育、劳动的习惯
10、、技能的培养训练就谈不到。裴斯泰洛齐第一个用要素的观点分析人体运动,他认为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因而主张按照关节活动的难易程度安排体育活动教学的顺序。,裴斯泰洛齐体操体系自然体操自然动作 基本体操基本动作 教育体操各种运动,斯宾塞(18201903):科学主义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者,第一类: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保持和维护身体健康 第二类: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 第三类: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第四类,社会政治活动;第五类,闲暇爱好和情感活动。“生命的科学尽管还是很粗浅,可是已经了解了一切有机体(包括人在内发育上的某些基本原理。现在所要做的,而我们将努力作到某种程度的,就是探求这些基本原理和儿童青年
11、身体训练的关系。”认为游戏和自然运动优于体操。斯宾塞:教育论-论体育,凯洛夫(18931973)主智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凯洛夫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的课程体系,除了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外,其强烈的泛智主义科学主义色彩成为其课程体系的特色。在教学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则是注重“三基”、“三中心”。在这套课程体系中,学校体育的学科中心特色也日益突出。,古代的“六艺”,但倍受“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萌芽于洋务运动时期形成于维新运动时期(效仿日本)发展于五四运动时期1922颁布壬戌学制,开始学美国解放后学苏联改革开放后多元化,逐渐与国际接轨,4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2、近代(1840-1919),古代,近代,补充讲义38,二、传统体育课程的特征,在体育进入学校并最终成为课程的过程中,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课程传统是相伴发展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既是前者的一个结果,也是前者的重要表现。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理性的张扬。由于工业革命和欧洲政治的巨大影响,体育课程发展中科学主义的影响日益明显。,1.学校体育的工业化模式,“大众教育是工业主义所创立的、用来造就它所需要的成年人的一种精巧机器。”阿.托夫勒:未来的震荡 由于采用了课程化的形式和班级、年级授课的方式,学校体育就能较好地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亦即大规模地、批量化、标准化的培养劳动者的需要,因此,1
13、9世纪中叶以后,学校体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9世纪的德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2.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趋势,与上述过程密切相关的体育课程的科学化倾向的加强。20世纪初,由于工业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在欧美出现了强调“标准化”和功效的科学主义思潮。在工业管理领域,出现了以行为主义和实证科学为基础的、采用科学化目标管理的经典模式泰罗(1856-1915)制。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以行为主义为特征的桑代克(18741949)教育心理学理论和以泰勒为代表的课程编制的科学化运动。在他们影响下,体育课程的科学化倾向也越来越强。,3.传统体育课程模式的本质1)以生存技能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任务,体育课程因为有益于养成青
14、少年的生存技能(劳动或军事)而得到大力提倡,并以各国法令的形式而成为必修课程。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可以用“增强体质”来概括,体育课程目标主要是指向学生身体的完善。其功能主要表现对身体的三方面作用:保障功能、发展功能、补偿功能,2)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19世纪以来,学校的基本任务被简单地理解为是传授知识,学校的各门课程都日益被强烈地学科化了。课程关注的主要焦点,是学生对学科体系、知识点的掌握而不是预期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的养成。在体育课程中,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和评价的中心。,3)以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在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中,学生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是为将来“进入
15、社会”作准备的。因此,唯有课程专家和教师才能决定他们学什么和怎么学。体育既然是一门学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就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运动技术)自然应该是“科学”的(即以优秀运动员的技术为标准的),教师和教材也必然居于支配地位,反复练习和训练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体育,1。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知识经济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明确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把教育视为“知识产业”。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1956年美国从事信息服务的白领劳动者的数量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们正在重新认识教育,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培
16、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模式仍然是学术模式,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仅是他们的教授的复制品。”(Paul Romer,An Interview with Paul Romer,1994)“在过去的200年里,人们认为有教养的人指的是接受过正规知识教育的人,今后,人们将逐渐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指的是懂得如何学习,特别是懂得不仅通过学校、而且是在教育以外继续终身学习的人。”(Drucker,Know-work and Know-Society: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is Century,199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谈新教育,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
17、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由之路。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UNESCO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课程范式转换:从泰勒课程理论到“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泰勒原理(4W)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What is the aim of the education?哪些教育经验最有价值?What k
18、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How to organize the knowledge?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How to confirm the aim is realized?泰勒(Tyler,RW),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走出“泰勒原理”的框束,从多维视野理解课程,倡导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建”,把批判分科课程所追求的“工具理性”和所渗透的意识形态控制作为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建”的重要内容。第一,现代分科课程体系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工具理性”膨胀的产物,它以追
19、求对世界的有效控制为根本目的;第二,分科课程并非“价值中立的”、“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学科分化受利益驱动,部分既得利益者为自身利益而导致学科林立;第三,分科课程还发挥着“社会成层”的功能,当学科文化被强化为“高层文化”时,大众的非学科文化就被边缘化、“低人一等”,阿普尔曾说,斯宾塞的老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今天应当更进一步追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因为教育成了制造差异和不平等的工具。张华,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后现代课程观的“四R”标准,丰富性(Richness)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Recursion)
20、“回归性”指一个人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性互相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其要旨在于发展能力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地运用某种事物的能力,它的架构是开放的。关联性(Relation)“关联”具有教育和文化双重意义。教育关联指课程中的观念、文本、教师、学生、媒体等诸多因素互动而组合的庞大的网络;文化关联意味着我们所有的解释都与地方文化相关,而且与其他文化也有所联系。严密性(Rigor)现代主义架构中的严密性主张去掉个人主观性,变成客观的、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强调是学术逻辑、科学观察和数学的精密性。后现代主义架构中的严密性则是不确定的和诠释的。杨丽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四R”标准,北京教育
21、,年(),2。后现代社会学校体育的特征,学校体育改革开始的标志 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美等国开始批判学科中心(体力主义)体育课程观 与传统学校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主要指向个人的身体完善不同,知识经济社会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它不仅指向人的自身自然即躯体的完善,而且要作用于人的精神包括情感、态度,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传统的融合,1)体育课程的非生存技能本质,大幅度地减少的体力活动,使得对体能需求的职业色彩失去显著的社会意义,这与急剧增大的职业劳动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除了极少数人外,通过学习体育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不再是人们谋求生存和劳
22、动所必须的。在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背景下,体育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生活方式,2)着眼于学生发展 和终身体育的课程内容,与传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承传不同,当代学校体育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更多地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是“按照学科的要求,学生应该掌握哪些体育知识(技能)”,而是“通过学习学生将获得哪些对他现在及未来生活有益的东西”。扩大和整合了课程内容,改变着教和学的方式。,3)综合式为主的教学策略,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正在被综合式的教学策略转变。综合
23、型策略的改进出现了两个主要取向:教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融合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学习理论,其要点是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系统讲解教材内容,及时练习与反馈;学生自觉取向: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特色,其要点是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背景一:国际教育和体育政策的发展强化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促进全民教育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 促进教育发展的多样化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日益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 大力发展大众体育和终身体育 国际教育和体育发展对体育课程的影响 第一,促进体育、健康与卫生教育的结合。第二,加大体育课程的可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
24、求。第三,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四、中国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背景二:新时期的中国学校体育改革成 绩:完善了课程和教材建设完善了课程管理体系引进了多种新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问 题:1995年调查:形态发育水平明显提高,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明显提高,速度、力量等素质有所提高,但耐力、柔韧性素质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起一降再)男女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1985年比较明显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率有所增加,男生从1985年的2.75%增加到8.65%,女生从1985年的3.3%增加到7.18%,城市男生高达12.03%。,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
25、1.形态发育、营养状况改善,贫血、龋齿减少2.体能(速度、耐力、柔韧、爆发力、力量)素质全面下降。7-12岁学生(1995-2000)柔韧 耐力(50mX8)-0.4cm 男-6.2秒 女-7.0秒,3.7-18岁学生75%肺活量继续下降(-1790ml)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4.肥胖学生明显增加(%)1995 2000 1995 2000 城市男生:5.9 10.1 乡村男生:1.6 3.7 城市女生:3.0 4.9 乡村女生:1.2 2.4 7-12城男:6.97 10.7 乡村学生升幅大于城市学生,原 因:,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不足。既有场地不足、时间安排及活动内容安排上的
26、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问题。不愿意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怕 累 无喜欢项目 无习惯 54.5 51.3 50.0对身体不好原因的认识(%)锻炼不足 睡眠不足 精神紧张56.7 50.3 28.0,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认为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增强体质有作用的仅为15.03%,认为作用不大的高达76.5%,还有8.47%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近半数的学生(42.82%)不能将小学到大学体育课所学知识用于健身,过半数的学生(50.82%)能用一点,能用于健身的只有十五分之一(6.83%)!陈智寿等,20年学体育改革的回顾 体育学刊,1999,6,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66.74
27、%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各种原因中占第3 位)或没有掌握锻炼方法(第6位),甚至认为不必和不宜参加体育活动(分别占第9和第10位),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脱节。卢元镇,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看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1999(2)2001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并出现逐渐加剧的趋势。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0和11.7。调查发现,有38.7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准备在条件合适的时候重新参加体育活动,有37.9的人表示今后仍然不打算参加体育
28、活动,有23.4的人尚在犹豫之中。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6日公布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结果,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原因,主诉主观原因第一,缺乏兴趣,占30.2第二,认为“没有必要”,占6.8;第三,认为自己“身体较弱,不宜参加体育活动”,占6.4;第四,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活动,占6.0;第五,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占1.9;第六,担心他人讥笑,占2.3。主诉客观原因第一,缺少时间,占53.8;第二,缺少场地设施,占34.9;第三,精力不足,占29.8;第四,缺乏经费,占16.8;第五,“不懂锻炼方法”和“场地远,不方便”,均占12.9。与1996年相比
29、,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6日公布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结果,原因:体育课程目标的生物化和过分竞技化,(1)以全面锻炼身体为主,按人体解剖部位分类,如把活动方式分为上下肢运动、躯干运动、跳跃运动和全身运动等;(2)以发展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分类,以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悬垂支撑和平衡、角力等为教材内容;(3)完全按运动项目分类,把运动项目以外的内容,当作辅助教材或教学手段;(4)按发展身体素质的作用分类,把教材划分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内容;(5)按发展人体机能的效果分类,把教材划分为有氧和无氧锻炼的内容;(
30、6)以养生、健身、防病、治病、康复为目标的分类。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五十年(上),中国学校体育,1999(5),1978年大纲曾提出“要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后来的几个大纲去掉了这句话。原有的体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过于强调体质和传授“三基”的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的开发与发展。吴忠义,对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探讨,体育科学,1998(2)我国的体育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训练过程的色彩。毛振明,试析体育教学过程训练化的倾向,中国学校体育,1999(2)“三项基本任务”的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反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是广大教师往往会忽略体
31、育本质,而将作为手段的运动上升到本质地位。陆玉林、徐茜,学校体育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南京体院学报1999(2),结论:现行体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手段”成了“目的”,没有能充分体现和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大纲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定偏多偏细过分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的情意感受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不尽合理,二、当前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小学体 育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标准制定: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15%的学校进入实验:35%的学校进入实验:65%的学校进入实验 2005.9-全部学校进入实验,第一部分 前言 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领域目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课程评价、课程资源、教材附 录 名词解释、附表,2.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小 学 体 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 程 目 标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 社会适应 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68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