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平与思想(最终修订).ppt
《孟子生平与思想(最终修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生平与思想(最终修订).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汉族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
2、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故里,孟子故里大门,孟子生平,孟子的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一、孟子的家世,二、孟子幼年的生活,孟子并非天生的圣人,他也有过性格不稳定的幼年,能成为“亚圣”,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孟母三迁,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分注意
3、对他的培养,只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孟母就会立即搬家。起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心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他们母子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连忙又搬家。最后,孟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开始学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断织教子,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但也有一般幼童的贪玩。一天,孟子竟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拿起剪刀将织
4、成的锦绢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你今天不读书,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三、孟子的青年时期,孟子长大后,为儒家思想所吸引,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去深造,其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四、孟子人生的黄金期,五、孟子的身后荣辱,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
5、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孟子思想,一、性善论:,性善论是其伦
6、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是孟子全部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良能”。如果一个人不愿向善,就是“自暴”、“自弃”、“自贼”,为了使人们确信人性本善的结论,孟子进行了论证,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向。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根源。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发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而人的这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
7、人性当是善的。,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七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到不忍的心情(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同情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之所以说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道理在于)假如人们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跟那个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个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原文1与译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先
8、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之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
9、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人有这四种心向发端,就好像他是有四肢的一样。有这四种发端却自己说(他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的人;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的人,是残害他们的国君的人。),凡是在自身具备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那么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汇聚成大江大河)。假如能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足以保有天下;假如不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不足以侍奉父母。,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小 结1,孟子对儒学有三
10、大贡献,而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学的三大贡献之一。孔子不愿意谈人性,他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论语中只模糊地提到“性相近,习相远”,只说人之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性,并未作善恶之分。所以,从这一点讲,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都与孔子不矛盾。但孟子的性善论实为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之基础。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可谓功勋卓著。,除此之外,他还把孔子的“仁”发展到了“仁义”。孔子谈“仁”也谈“义”,孟子谈“义”也谈“仁”,但两者还是有侧重点的不同。孔子重“仁”,孟子重“义”,所以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仁”“义”区别在哪里呢?其实两者本质并无不
11、同,只是表现的地方不同。孟子就进行过区分,他说:“仁者,人心也。义,人路也”(仁,是人的内心修养。义是人所遵循的正道。)他又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是安身立命之所,义,是人行事的正确法则)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义”,乃表明他更注重对人外在行为的评价,这除了表明他更希望翁仁心表现出来,施及于人,也表明他更注重实际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思想,我们是无从知道的,也无需知道,无需控制也无从控制,只要他外在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即可。“义者,宜也。”(义,就是行为适当)所以,孟子的“义”比孔子的“仁”,更具体可行,操作性强。这是孟子对儒学的第二大贡献。,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
12、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性善论与仁政,二、“仁政”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1、其中包含着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的精华所在,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2、养民、教民也是王道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要求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一)什么是养民?,养民就是制民之产
13、,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一课 王好战,请以战喻,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征兵役徭役能做到)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那么)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下到池塘里去捕鱼,(那么)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用斧头砍伐树木的行为按一定的季节深入山林进行,(那么)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使得百姓供养家人或给死去的亲人办丧
14、事就都没有遗憾了。百姓供养家人或给死去的亲人办丧事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选文1与译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人 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没有稳定的财产却有稳定的心(即能坚持道德准则不改变)的人,只有士才能做到;像一般老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就没有稳定的心。如果(百姓)没有了坚持道德准则不改变的稳定不变的心,(就会)放纵、邪僻、不正派、作奸犯科等,(为了获取利益)无所不为了。等到(他们)到犯了罪,这样以后再紧接着用刑法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欺骗)人民。,选文4
15、与译文,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或分配)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足以侍奉赡养父母,向下足以供养妻子儿女;收成好的年头吃饱肚子,收成不好的年头免于被饿死;这样以后再督促他们走向善。所以老百姓听从国君也就容易了。,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向上不足以侍养父母,向下不足以供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困苦,坏年景更免不了要饿死。,此惟救死而
16、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这样,只是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却还恐怕不能够,怎么会有工夫讲求、学习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回到仁政的根本上来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
17、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小心办好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地叮咛他们,(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做却还不能称王的,那是没有这样的事。,注:结合课本P42注释,(二)什么是教民?,教民就是对人民实行教化,(逸居无教,近于禽兽),(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养,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孟 子,(课外)(滕文公上),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18、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滕文公上),孟子说:“(人民的生活有了着落后)就应该设立庠、序、学、校来教育人民。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地方的学校)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称庠,(中央的学校)叫学这个名称则是三代相同的(通用的),(教育的目的)都是用它来使人们明白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关系。在上层的人明白了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关系,在下面的小百姓自己会亲密无间了。如果圣王兴起,一定会来效法您,这就是圣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周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它的国运却很新。(这)说的是周文王啊。您努力实行吧,也使您的国家焕然一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
19、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注:此即“五伦”,三纲源于五伦。),(吃饱,穿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养,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圣人对此感到忧虑,便派了契(xi)担任司徒,用人与人的伦常来教诲百姓:父子之间要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要内外有别,长幼之间要有长幼有序,朋友之间要遵守信用。),制民和教民(物质和精神),总之:孟子十分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他还说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由此看来,孟子的治国策略包含了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内容,物质上必须让老百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生平 思想 最终 修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6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