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人机工程学第9章 人机系统安全评价.ppt
《安全人机工程学第9章 人机系统安全评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人机工程学第9章 人机系统安全评价.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9章 人机系统安全评价,9.1 人机系统分析方法9.2 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9.3 人机系统评价,掌握连接分析法、作业分析法等人机系统分析方法的步骤及应用;充分理解人机系统可靠性的内涵及人机系统可靠度的计算与评价方法;掌握常用的人机系统评价方法,并能应用于实践。,2,学习目标,9.1.1 连接分析法连接分析法(link analysis)是一种描述系统各组件之间相互作用的简单图解技术,是一种对已设计好的人、机、过程和系统进行分析评价的简便方法。连接链分析的目的是合理配置各子系统的相对位置及其信息传递方式,减少信息传递环节,使信息传递简捷、通畅,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连接是指人机系统
2、中,人与机、机与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3,9.1 人机系统分析方法,1.连接的类型连接形式有:人-机连接、机-机连接和人-人连接。人-机连接是指作业者通过感觉器官接受机器发出的信息或作业者对机器实施控制操作而产生的作用关系;机-机连接是指机械装置之间所存在的依次控制关系;人-人连接是指作业者之间通过信息联络,协调系统正常运行而产生的作用关系。连接分析是指综合运用感知类型(视、听、触觉等)、使用频率、作用负荷和适应性,分析评价信息传递的方法。连接分析涉及到人机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对位置、排列方法和交往次数。因此,按连接的性质,人机系统的连接方式主要有对应连接和逐次连接两种。,4,1)对应
3、连接对应连接是指作业者通过感觉器官接受他人或机器发出的信息或作业者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操作而形成的作用关系。对应连接有显示指示型和反应动作型两种。以视觉、听觉或触觉来接受指示形成的对应连接成为显示指示型连接。例如,操作人员观察显示器后,进行相应操作。即人的视觉与显示信号形成一个连接。操作人员得到信息后,以各种反应动作来操纵各种控制装置而形成的连接称为反应动作型对应连接。2)逐次连接人在进行某一作用过程中,往往不是一次动作便能达到目的,而需要多次逐个的连续动作。这种逐次动作达到一个目的而形成的连接称为逐次连接。,5,2.连接分析法的步骤连接分析可分为绘制连接关系图和调整连接关系两步。1)绘制连接关
4、系图连接分析通过连接关系图进行。将人机系统中操作者和机器设备的分布位置绘制成平面布置图,人机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均用符号表示,各种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不同连接形式用不同的线型表示,连接关系图中的要素符号、线型的含义如表9-1所示。,6,7,2)调整连接关系为了使各子系统之间达到相对位置最优化,在调整连接关系时常使用以下三个优化原则。(1)减少交叉。为了使连接不交叉或减少交叉环节,通过调整人机关系及其相对位置来实现。图9-3(a)为某人机系统的初步配置方案,图9-3(b)为修改后的方案。修改后交叉点消失,显然(b)方案比(a)方案合理。这样经过多次作用分析,直至取得简单、合理的配置为止。,8,(2
5、)综合评价。对于较为复杂的人机系统,仅使用上述图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同时引入系统的“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两个因素进行分析优化。确定链的形态、重要度和频率,求出每一个链的链值。每一链的链值为链的重要度分值与频率分值的乘积,系统的链值等于各个链值之和。相对重要性。请有经验的人员确定连接的重要程度,根据“重要就近”原则进行配置。使用频率。按使用频率的大小对连接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将相对重要性和使用频率两者相对值之乘积的大小作为综合评价值,进行优化配置。,9,10,(3)运用感觉特性配置系统的连接。从显示器获得信息或操纵控制器时,人与显示器或人与控制器之间形成视觉连接、听觉连接或触觉连接(控
6、制、操纵连接)。视觉连接或触觉连接应配置在人的前面,这由人的感觉特性所决定。而听觉信号即使不来自人的前面也能被感知。因此,连接分析还应考虑运用感觉特性配置系统的连接方式。,11,1)对应连接分析减少交叉和缩短行走距离。,12,3.连接分析法的应用,2)逐次连接分析连接分析可用于控制盘的布置。在实际控制过程中,某项作业的完成需对一系列控制器进行操纵才能完成。这些操纵动作往住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如果各控制器安排不当,各动作执行路线交叉太多,会影响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运用逐次连接分析优化控制盘布局,可使各控制器的位置得到合理安排,减少动作线路的交叉及控制动作所经过的距离。,13,4.连接分析法的
7、特点连接分析方法以硬件为导向,所以该方法不一定依据对从事任务的操作人的观测,可能不需要操作人员的参与。通常情况下对过程的描述可以提供绘制连接分析图的基础信息。不过,对于特定分析可能需要通过观测和收集数据来获取一些信息。该方法相对来讲比较客观,是一种直接的技术,对于前期培训很少的分析人员也可以操作。不需要贵重的设备或者资源,只需分析人员的时间。对于多人系统的交流是一种比较有用的技术。该技术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原始数据收集,以建立作为绘制连接分析基础的任务过程。由于分析图的复杂性,只有相对简单的子系统可以应用此技术。,14,作业分析法是以作业系统为对象,对现行各项作业、工艺和工作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8、从中找出不合理的、浪费的因素并加以改进,以达到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增进系统功效的目的。作业分析法包括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两大类技术,它们紧密联系、相辅相成。,15,9.1.2 作业分析法,(一)方法研究,定义,在一定条件下,运用系统分析,研究资源的合理运用,把作业中的不合理、浪费、混乱的因素排除,寻求一种最经济有效的工作方法。即:对旧的和新的作业方法加以分析和检验,去除不必要的作业动作和作业时间,只保留必要的功能,按此原则进行作业的组合。(吉尔伯雷斯:将18个动作简化为5个,速度由120提高到350块/小时),类型,过程分析作业分析动作分析,16,17,考查提问表(4W1H),过程分析记录符号,2
9、0,生产流程程序分析,对生产现场的整个制作过程做详细的记录,以便对整个制造过程中的“操作”、“检验”、“搬运”、“等待”等做详细的研究与分析。,1.流程分析,21,22,2.动作分析,动素分析,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第一类(1-8)是完成作业所必须的基本动素。对这类动素改进的重点是取消不必要的动作,可通过工位器具的设计、调整工件的摆放位置等进行研究改进。第二类(9-14)是为完成第一类动素作准备的辅助动素。对于这类动素通常可以采用改进工作地的布置来减少或取消。第三类(15-18)是与工作无关或无益的动素。这类动素是动作分析的重点,可以采用设计简单的夹具、调整操作的顺序等措施加以改进,
10、对于休息应制定合理的标准。,动作分析与研究的任务是:在构成操作的动素系例中尽可能把第二、第三类基本动素取消掉,并把第一类动素合理配成系列,使操作合理高效。,23,动作经济原则,基本思想是:以尽可能减少工人的疲劳、能发挥工人最高效率为准则制定操作方法,再配备有效的加工工具、机械设备和合理的工作地布置。,吉尔布雷斯首创了动作经济与效率法则(Rules for motion economy and efficiency),后经加州大学巴恩斯(Ralph MBarnes)综合为22项,称为动作经济原则(The Principles of motion economy)。这些原则包括与人体动作、工作地布
11、置和工具设备有关的三大类。,24,与人体动作有关的原则双手应同时开始并同时结束动作;除规定的休息时间外,双手不应同时空闲;两臂的动作应对称、反向并同时进行;手的动作应尽可能用最低等级且又能获得满意结果的动作来完成;应尽可能利用动力来完成作业。如果必须用体力时,则应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手的动作以圆滑连续的曲线运动为好,避免采用折线或直线、突然或急剧改变方向的运动;自然带弧线的运动比受限制或受约束的运动更轻快和准确;动作应尽可能具有轻松自然的节奏性,以使动作流畅和协调。,25,与工作地布置有关的原则工具、物料应放置于固定的场所;工具、物料及操作装置应布置在工作者前方的近处;零件、物料应尽量利用其重
12、量(重力)送到靠近用料的地方;尽可能采用下滑式运送装置;工具、物料应按操作顺序放置;应有适当的照明设备,使视觉舒服;工作台和椅子的高度应使工作者坐、立方便适宜;工作椅的形状和高度应使工作者保持良好姿势。,26,与工具设备有关的原则尽量解除手的工作负担,代之以夹具或脚踏装置进行工作;尽可能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的组合工具;工具和物料应尽可能预放在工作位置;手指分别工作时,各指的负荷应按照其固有能力分配;手柄的设计,应尽可能扩大它与手的接触面;机器的手柄、手轮及操纵杆应安置在很少转动身体就能进行操作的位置,且能得到最大的机械效率。,27,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对象即为人、机器、环境三方面。如果人在规定的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人机工程学第9章 人机系统安全评价 安全 人机 工程学 系统安全 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6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