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化学物质突变作用.ppt
《外源化学物质突变作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源化学物质突变作用.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及其评价,2,环境毒理学,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及其评价 一、基本概念生物的个体和各代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我们通常称之为变异(variation)。基于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异才能够遗传,而遗传变异称为突变(mutation)。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就是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突变可分为自发突变(natural或sporadic mutation)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各物种的自发突变频率较低,而诱发突变比较常见,诱发突变指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突变。至今,已发现相当数量的外源化学物能损伤遗传物质,从而诱发突变,这些
2、物质称为致突变物或诱变剂(mutagen),也称为遗传毒物(genotoxic agent)。,3,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诱变剂的分类第一 组 人工合成,仅在一定条件下应用的诱变剂 1.药品 抗癌药抗菌素,麻醉药和避孕药等 2.农药 杀虫剂,灭鼠剂,除莠剂和除霉剂等及他们的残留物 3.食品添加剂 4.化妆品 5.生物污染第二组 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或产生的环境诱变剂 1.工业烷化剂 2.有机溶剂及有机金属化合物 3.水污染物 4.空气污染物 5.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组 自然界存在的诱变剂与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诱变剂 1.生物碱 2.微生物代谢产物 3.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诱变剂,4,环境毒理学,二、突
3、变的类型 一般根据遗传物质的损伤能否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分为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和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两类:染色体损伤大于或等于0.2微米时,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称为染色体畸变;若小于这一下限,不能在镜下直接观察到,要依靠对其后代的生理、生化、结构等表型变化判断突变的发生,称为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亦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5,环境毒理学,6,环境毒理学,7,8,9,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一)、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1碱基置换(basepair substitution)指某一碱
4、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DNA碱基被其他碱基所取代)碱基:腺嘌呤(A,Adenine)鸟嘌呤(G,Guanine)胞嘧啶(C,Cytosine)胸腺嘧啶(T,Thymine)A-T;G-C,三个碱基对构成一个密码子转换(transition)颠换(transvertion),10,它包括转换和颠换两种情况:原来的嘌呤被另一嘌呤置换或原来的嘧啶被另一嘧啶置换,我们称之为转换(transition);若原来的嘌呤被嘧啶置换或原来的嘧啶被嘌呤置换,我们则称之为颠换(transversion)。无论是转换还是颠换都只涉及一对碱基,其结果可造成一个三联体密码子的改变,可能出现同义密码、错义密码
5、和终止密码。由于错义密码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同,表达的蛋白质可能发生改变;如果错义密码为终止密码,可使所编码的蛋白质的肽链缩短。,11,(一)、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12,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一)、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13,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三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3、大段损伤 大片段损伤是指DNA链大段缺失或插入。这种损伤有时可跨越两个或数个基因,但所缺失的片段仍远小于光镜下所能观察到的染色体变化,故又
6、可称为小缺失。,14,(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指染色体的结构改变 染色单体型畸变(chromatid-type aberration)染色体型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15,(1)裂隙和断裂(gap and brake):都是指染色体上狭窄的非染色带,其所分割的两个节段保持线状连接为裂隙,否则为断裂。(2)无着丝粒断片和缺失(acentric fragment and deletion):一个染色体发生一次或多次断裂而不重接,且这些断裂的节段远远分开会出现一个或多个无着丝粒断片和一个缺失了部分染色质并带有丝
7、粒的异常染色体。细胞再次分裂时会形成微核或微小体。(3)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染色体两臂各发生一次断裂,其带有着丝粒的节段的两断端连接成一个环,称之为环状染色体。(4)倒位(inversion):当染色体发生两次不同部位断裂时,中间节段倒转1800再重接,为倒位。(5)插入和重复(insertion and duplication):当一个染色体发生三处断裂,带有两断段的断片插入到另一臂的断裂处或另一染色体的断裂处重接称为插入,若缺失的染色体和插入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且各有一处断裂发生于同一位点,则出现两段相同节段,称为重复。(6)易位(translocation):
8、从某个染色体断下的节段连接到另一个染色体上称为易位。两染色体各发生一次断裂,只一个节段连到另一染色体上为单方易位,相互重接为相互易位,若发生3处以上的断裂,其交换重接称为复杂易位。,16,染色体缺失及环状染色体的形成图,染色体插入和重复示意图,17,染色体的臂间倒位,染色体相互易位示意图,18,(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19,(三)、基因组突变 1非整倍体 非整倍体(aneuploid)指细胞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缺失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体(monosome),增加一条染色体时称为三体(trisome)。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会导致基
9、因平衡的失调,可能影响细胞的生存或造成形态及功能上的异常。如21三体导致先天愚型(Down氏综合征)。2整倍体 整倍体(euploid)指染色体数目的异常是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减,如形成三倍体(triploid)、四倍体(tetroploid)等。在人体,3n为69条染色体,4n为92条染色体。在肿瘤细胞及人类自然流产的胎儿细胞中可有三倍体细胞的存在。发生于生殖细胞的整倍体改变,几乎都是致死性的。,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20,致突变作用的机制,三 致突变作用机理一、DNA损伤与突变1.碱基错配(共价结合)2.嵌入DNA链3.碱基类似物的取代4.碱基的化学结构改变或破坏,21,二、DNA损伤的修
10、复 遗传信息之所以能长期保持高度保真(fidelity)即重现精度,是由于细胞能够:通过对DNA损伤的修复以保护亲代DNA链,使之避免由于外来因素的作用而发生改变;执行高度保真的复制,即对复制中发生的错误及时修复以达到高度保真性。现已证明突变频率与各种酶性DNA修复和防错系统的效率呈负性相关。但也有一些是易错(error-prone)修复系统。,22,机体修复DNA损伤的机制可分为两大类:1.损伤耐受机制:指DNA遗传可绕过那些阻止DNA 复制的DNA损伤。2.修复机制:,DNA修复,直接修复,切除修复,O6甲基鸟嘌呤修复,光修复,错配碱基修复,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机体对致突变作用的
11、影响,复制后修复,呼救性修复,23,估计的人类内源性DNA损伤和修复过程,损伤类型 损伤发生率 最大修复速度,脱嘌呤 1 000 a 脱嘧啶 55 a 胞嘧啶脱氨 15 a 单链断裂 5000 2105 N7甲基化鸟嘌呤 3500 a O6甲基化鸟嘌呤 130 104 氧化性产物 120 105,注:损伤发生率以每小时每细胞发生次数计,最大修复速度以每小时每细胞修复的碱基对数计,a指虽已测出实际的值,但估计最大修复速度为发生率的2倍以上,24,1、复制前修复 光复活:最常见的紫外线对DNA的损伤:相邻2个胸腺嘧啶形成二聚体。修复:在长波紫外线或短波可见光诱导下,光裂合酶可催化嘧啶二聚体进行单体
12、化。在人类未得到充分证明。“适应性”反应 低剂量烷化剂可诱导一种专一蛋白质(酶)的合成,这种酶称为烷基转移酶或烷基受体蛋白。可将结合到碱基上(鸟嘌呤)的烷基转移到酶本身的半光氨酸-SH基上,恢复嘌呤本身的结构。多种细胞中存在。,25,切除修复 多步骤修复过程。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将受损伤的碱基或异常核苷酸切除。包括损伤部位识别外切酶、内切酶、连接酶等。能修复UV、加合等多种形式的DNA损伤。2、复制过程中的修复 损伤保留至复制时修复,容易发生错误。有些损伤保留至复制时才得以修复。3-5外切核酸酶,具有校正读码功能,修复复制过程中的错误。3、复制后修复(SOS修复)仅限于原核生物。,26,总之,任
13、何DNA损伤,只要修复无误,突变就不会发生;如果修复错误或未经修复,损伤就得以固定(fixed)下来,于是发生突变。因此诱发突变是一个受控制的过程,失控才真正发生突变。一般来说从DNA损伤到损伤固定需要几次细胞分裂周期才能形成。,27,突变的不良后果,四、突变的不良后果,28,体细胞突变的后果中最受注意的是致癌问题,将在下一节叙述。其次,胚胎体细胞突变可能导致畸胎,当然,畸胎的发生还与亲代的生殖细胞突变有关。据报道人类妊娠最初3个月流产中有60%有染色体畸变,在一定程度上这是致突变物透过胎盘作用于胚胎体细胞所致,而不完全是亲代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体细胞突变也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症有关。因为对于正
14、常动脉壁细胞中的葡糖-6-磷酸脱氢酶有两种变异体,而从动脉粥样硬化症同一斑块取下的细胞在电泳中只表现为同一种变异体,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单克隆来源。体外培养的人类非恶性转化细胞,其寿命都有限。这些细胞在传代过程中,细胞遗传学异常率逐渐增高,而有丝分裂逐渐下降,因此可以推测,体细胞突变是衰老的起因,最低限度在体外如此。另外,DNA修复能力缺陷与成熟的早衰老综合征也有一定关系。,29,二、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如果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无论其发生在任何阶段,都存在对后代影响的可能性,其影响后果可分为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两种。致死性影响可能是显性致死和隐性致死。显性致死即突变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后,在着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物质 突变 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65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