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相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ppt
《均相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均相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ppt(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均相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学习目的,了解反应程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动力学方程等基本知识;了解反应器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基础方程;了解理想反应器在非等温条件下的设计、组合;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及应用;掌握等温条件下间歇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的设计。,学习重点与难点,总反应速率与组分的生成速率的关系;单一和复合反应的动力学特点及其动力学方程的建立;等温条件下间歇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的设计。,Chapter 1 Chemical Kinetics of Homogenous Reactions&Ideal Reactor,第一节 基本概念,考察温度、
2、反应组分、催化剂和压力对反应速率、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并确定表达这些影响因素与反应速率之间定量关系的速率方程。,化学组分:任意具有确定性质的化合物或元素;,均相反应:,气相均相反应、液相均相反应.,均相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机理和速率,以获得工业反应器设计与操作所需的动力学知识和信息,如反应模式、速率方程及反应活化能等。,由于参与化学反应的各组分均匀地处于同一相内,研究均相动力学时,就不计过程物理因素(三传)的影响。,一、化学计量方程,将反应物经过化学反应生成产物的过程用定量关系式进行描 述。,化学计量方程表示的是反应物、生成物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注意:貌似方程式,其实并非
3、方程式。,1、化学反应式,2、化学计量方程,1)只表示反应过程中参与反应组分间量的变化关 系,与反应的历程无关;,化学计量方程特点:,2)将计量方程乘以非零常数以后,可得到一个新 的计量方程,不会改变组分之间量的 变化关系;为了消除计量系数在数值上的这种不 确定性,规定计量系数之间不应含有除1以外的 任何公因子。,二、反应程度,反应初始量:nA0 nB0.nR0 nS0,反应终态量:nA nB.nR nS,生成量:nA-nA0 nB-nB0.nR-nR0 nS-nS0,注意:反应程度是一个函数,其值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反应程度是一个累积量,其数值恒为正;是一广延性质的量,与体系的量有关。(将某一
4、均相系统人为地划分为若干部分,如果某一性质与其中所含物质的量成正比,则称为广延性质,也称为容量性质。),任何反应组分的反应量与其化学计量系数之比值,也称为化学反应进度.,反应程度,(ksi 克西),三、转化率,3、针对不同的反应物,计算出来的转化率不一样。,某组分反应(转化)的分率。,注意:,1、目前普遍使用关键组分的转化率来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2、关键组分只针对反应物而言;,4、计算转化率的基准,也即初始状态的选择问题。连续反应器:进口处的状态;间歇反应器:开始反应时的状态;串联反应器:进入第一个反应器的原料为准,而不是以各反应器各自的进 料组成为基准,这样有利于计算和比较。,单程转化率和
5、全程转化率物料循环的必要性 例如:合成氨、合成甲醇等。单程转化率:原料通过反应器一次达到的转化率(以反应器进口物料为基准);,全程转化率:,新鲜原料进入反应系统到离开系统所达到的转化率(以新鲜原料为基准),全程转化率=12-15%,转化率和反应进度之间的关系:,任意组分在某时刻的摩尔数与组成之间的关系:,四、化学反应速率,由于反应的持续进行,故反应物不断减少,产物不断增多,各组分量随时间是变化的,所以反应速率是指某一瞬间状态下的“瞬时反应速率”。,反应程度是一个广度量,不能代表速度。,单位反应物系中反应程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为反应速度。,反应速率:,在反应系统中,在单位反应时间内,单位反应区中反应
6、物的反应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浓度、分压、摩尔数)。,注意:,五、反应动力学方程,描述反应速率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也称为速率方程。,均相反应:,(温度效应*浓度效应),对于不可逆反应过程:,体积反应速率常数,速率常数之间的互换,表面反应速率常数或质量反应速率常数,解:,考虑反应A3P,其动力学方程表为:,试推导在恒容下以总压p表示的动力学方程。,例(习题12):,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按化学反应式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化学反应的反应式能代表反应的真正过程)。非基元反应:若反应物分子要经过若干步,即经过几个基元反应才能转化成生成物分子的反应。反应级数
7、:动力学方程式中浓度项的指数。基元反应:反应级数等于化学反应式计量系数:非基元反应:都是通过实验的进行确定的,一般不等于化学计量系数。,级数越大,该组分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显著;如果级数等于0,则说明该组分浓度变化对反应速率无影响;如果级数为负,则说明该组分浓度的增加,反而抑制了反应的进行,使反应速率下降。,反应级数的物理意义:,反应级数的大小反应了该组分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速率常数在数值上等于 时的反应速率,故又称为比反应速率。其值显著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其它因素如催化剂、总压、离子强度、溶剂等对的影响比温度对其影响要小得多,故假设仅为温度的函数。用Arrhenius方程来描述
8、,即:活化能的物理意义:活化能反应了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程度。,活化能:将反应分子激发到可进行反应的“活化状态”所需要的能量。1、以 对1/T绘图,可得到一直线,直线斜率即-E/R。E越大,斜率越大,反之亦反;2、活化能越大,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影响越显著;3、对于给定反应,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在低温时比高温时更敏感。,六、化学反应的分类,单一反应系统:一组特定的反应物反应生成一组特定的产物。复合反应过程:一组特定的反应物同时进行n个不同的单反应,生成n组不同的产物,也即在系统中发生2个或以上的化学反应过程,称该系统为复合反应(多重反应,复杂反应)。可逆反应过程:自催化反应过程:平行反应
9、过程:连串反应过程:,动力学方程求解步骤:1)分解:将复合反应分解为若干个单一反应,并按单一反应过程求得各自的动力学方程;2)求和:在复合反应系统中,某一组分对化学反应的贡献通常用该组分的生成速率来表示。当该组分同时参与若干个单一反应时,该组分的生成速率应该是其在各个单一反应中的生成速率之和。,例:,对于复合反应,反应产物中有目的产物和副产物。转化率、目的产物的收率和选择率来评价反应程度和产物分布。收率:;选择率:注意:1、对于单一反应:Y=xA(关键组分)对于复杂反应:YxA2、收率也有单程和全程之分(循环物料系统)3、转化率xA只能说明总的结果,Y说明在转化的反应物生成目的产物的比例。,动
10、力学方程:,等温恒容过程:,积分,单一不可逆反应:,常见的整数级数的动力学方程的积分结果(表1-1),1)积分式左边为kt,右边由cA,cA0共同决定。当反应初始条件和反应结果不变的时候,如果反应速率常数以一倍数增加,则反应时间将以相同倍数下降。,2)当转化率xA确定之后,反应时间与初始浓度之间的关系和反应级数有关。,0级反应:t与cA0成正比;,1级反应:t与cA0无关;,2级反应:t与cA0成反比。,由于1级反应所需时间仅与转化率xA有关,而与初始浓度无关。因此,可以用改变初始浓度的方法来鉴别所考察的是否属于一级反应。,3)残余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3)残余浓度与时间的关
11、系(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对于1级或2级不可逆反应,在反应后期,cA下降速率(xA的上升速率)相当缓慢,高转化率或低残余浓度会使反应所需时间大幅度地增长。,3)残余浓度与时间的关系(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0级反应:cA随t直线下降;,1级反应:cA随t缓慢下降;,2级反应:cA随t缓慢下降。,第二节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是以实验数据为基础的,实验室反应器可以是间歇操作的,也可以是连续操作的。液相均相反应大多采用间歇反应器。动力学方程建立步骤:1)在固定温度下,测定不同时刻的浓度,得到,确定反应级数和这个温度的反应速率常数;2)变化温度,测定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得到 的关系,
12、然后得到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可以采用积分法和微分法。,1、积分法,3)以ti为横坐标,f(ci)为纵坐标,作图。如果得到过原点的直线,则说明所 假设的动力学方程是正确的,直线斜率为反应动力学常数k。否则,再重新假设另一动力学方程,再重复上述步骤,加以检验。,1)首先根据对该反应的初步认识,先假设一个不可逆反应动力学方程,如:(-rA)=kf(ci),经过积分运算后得到f(ci)=kt的关系式,例如前面得到的0级、1、2级积分式;,2)将实验得到的ti下的ci数据代入f(ci)的函数中,得到各ti下的f(ci)数据;,如果要求取反应活化能,则再选取若干温度,重复以上步骤,求得不
13、同温度下的反应动力学常数k,根据Arrhenius方程求取。,已知:,求:速率方程。,醋酸和丁酯的初始浓度分别为0.2332和1.16kmol/m3。测得不同时间下醋酸转化量如下表所示:,等温条件下进行醋酸(A)和丁醇(B)的酯化反应:,例1-1:,解:积分法求解。1)假设速率方程并积分。虽然所给反应为可逆反应,但由于题目中数据均为醋酸转化率较低时的数据,故可忽略逆反应的影响;同时,在反应过程中,丁醇浓度可视为不变,丁醇又大量过剩,故假设正反应速率方程为:,2)求得ti对应的f(ci)数据;,3)以tif(ci)作图。,若要求反应的活化能E及指前因子k0,则需要改变温度,再重复上述步骤,再根据
14、:,求得E及k0。,2、微分法1)首先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值或图解微分,得到反应速率;2)将不可逆反应速率方程线性化,如:两边取对数得:3)以 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直线的斜率即为反应级数,截距为,从而求得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值。,可逆反应:,用符号表示为:,例:,由实验数据归纳出其动力学方程式为:,可见其为一非基元反应,若实验开始时,没有HBr存在,利用下表数据,,建立动力学方程。,求:动力学方程,已知:,求:速率方程。,解:微分法求解。,1)首先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值或图解微分,得到反应速率(-rA),为已知数据;,2)将不可逆反应速率方程线性化:,设动力学方程式为:,3)以lnc
15、A为横坐标,ln(-dcA/dt)为纵坐标,作图,可得q=1.35,此即总反应级数。,注意:该法只有当速率仅为一个反应物浓度的函数时,才适用。然而,用过量法也可以决定反应速率与各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3、最小方差解析法,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速率方程取决于多个组分浓度,且不能用过量法求解的情况。,搜寻这些参数值,使测量反应速率与计算反应速率的方差和最小。,有三个以上参数时,常用若干次测量数据来求取速度方程的最佳值。,第三节、反应器设计基础,3、计算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给定产量等)所需的反应器体积(尺寸)最终的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不仅仅针对反应系统,应该包括整个过程),反应器开发的任务,1、
16、选择合适的反应器类型(依据:化学反应动力学特性);,2、确定最佳的操作条件(结合动力学和反应器特性);,一、反应器的分类 反应器:在工业上发生化学反应过程的装置。,这两部分物料的组成是相同的,混合后形成的新物料其组成必然与原物料的组成相同。这种混合不会影响反应过程的进行。,从本质上讲,反应器类型不影响反应动力学特性。但是,不同类型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状况不一样。,简单混合:相互混合的两部分物料是在相同时间进入反应器的。,返混:流动反应器内,处于不同进料时间的两股物料之间发生的混合。,由于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不同,则反应程度不同,二者的组成也不相同,混合后形成的新物料其组成将与原物料的组成不同
17、,化学反应速率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与正常通过反应器的物料相比,返混存在死角、短路/近路和回流等工程因素。,原因:,反应器结构造成物料流速不均匀,例如死角、分布器等。,机械搅拌引起物料运动方向与主体流动方向相反;,存在一定程度的返混,但是物料返混程度介于平推流反应器与全混流反应器之间,按物料在反应器内返混情况进行分类:,间歇反应器,简单混合,间歇操作的充分搅拌的槽式反应器,理想置换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或活塞流反应器,可有径向混合(简单混合),但无轴向混合(即无返混),例如物料在管内流速较快的管式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返混达最大值,连续操作,充分搅拌的槽式反应器,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物料在反应器内
18、的流动状况看不见摸不着。人们采用流动模型来描述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流动模型分类如下:理想流动模型 流动模型 非理想流动模型 特别强调的是,对于流动反应器,必须考虑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流动模型是专指反应器而言的。,平推流模型全混流模型,所需反应器体积的计算:已知生产任务条件(原料量、原料组成及对产品的要求),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反应器的工艺尺寸(反应器直径、高度);,二、反应器设计的基础方程,反应器的工艺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反应器设计计算所涉基础方程式:,反应器的校核计算:即有一给定的反应器(已知反应器大小),确定产品达到一定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能否完成产量;或保持一定产量时,质量是否
19、合格。,动力学方程、物料衡算方程与热量衡算方程。,1、物料衡算方程,描述浓度的变化规律,针对的是体积元,在所选体积元中,物料温度和浓度必须是均匀的。在满足这个前提下,应尽可能使该体积元更大。,间歇反应,稳态连续,2、能量衡算,描述温度的变化规律。,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着显著作用,为了确定某一时间每一点的温度和组成,必须将物料衡算方程和热量衡算方程结合起来。对反应器中的体积元进行热量衡算,有:,对于稳态操作,累积热为0,有;,对于稳态操作的绝热反应器,累积热为0,同时与外界无热交换,有:,即反应热完全用来升高或降低物料温度。,动量衡算(描述压力的变化情况):,反应物料进行反应,达到所要求的转化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均相 反应 动力学 理想 反应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6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