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参数与时空分布.ppt
《地震参数与时空分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参数与时空分布.ppt(1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地震参数与地震序列,一般以发震时刻、震中地理位置(即经度和纬度、震源深度),以及地震大小(即震级)这五项作为地震基本参数。,早期在地震发生后,人们通过赴现场调查,从地震现场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分析了解地震的发生时刻(Time of Commencement of Earthquake)、地点和强度等具体情况,以确定地震参数。靠人的器官感觉所及的范围是有限的,知道的情况也难以精确,特别是地震发生在人迹不能到的地区时,获取不到资料,就无法获得其参数。,自从有了地震仪器,对地震激起的弹性波动,就可以用仪器进行记录和观测,其结果已不再受人所及范围的限制,又能更好地测定地震参数。人们处理地震仪器记
2、录时,创造了许多测定参数的方法,测得的数据称为微观地震参数,与用宏观方法测定的结果相比,更为细致、准确。,使用仪器观测地震,促进了微观地震研究的发展。,随着仪器观测技术日益进步,各地地震观测点的分布日趋密集。世界上任何角落发生的地震,不论人迹能否到达,只要其震级足够大,都可以根据各地观测到的记录,求得其参数。于是人们可以在遗漏极少地震的条件下,研究和比较各地的地震事件及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研究地震发生条件等有关地震活动性方面的问题。,4.1 地震基本参数 人们使用地震仪进行地震观测,一般分作三个方向,分别记录。在一个观测台上,常常是将两个同样的水平拾震器,分别安装在东西向和
3、南北向,另外一个性能相似的垂直向拾震器,安置在侧边,构成一个完整的拾震系统。,地震波自,地震波自地下从震源出发,传到观测点S,射线与地面在观测点下形成出射角e,经过折射,出射到地面,变为视出射角e,将地震波分为水平和垂直两个分量。垂直向地震仪拾得垂直方向地动,两个水平向仪器则分别拾取东西与南北两个方向地动。,人们分析震相(在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对于每个可以确定的震相,要求标明其初动的到时、振幅和周期。,t:震相到时,例如tp是P波初动的到时,ts是S波初动的到时等,一般算至秒。,A:震相振幅,一般化成地动位移,以千分之一毫米()计算。因为它是矢量,有方向性,须附脚
4、标加以说明,有:垂直向(Z),分为向上(c或u),向下(d)水平向(H),分为向东(E),向西(W),向南(S),向北(N);并以(c)、(E)、(N)为正(+)向,以(d)、(W)、(S)为负(一)向。,T:震相周期,以秒计算。,地震学有关震相特征的规定说明,4.1.1 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 宏观与微观的震中位置(Epicentral location)概念有所不同。最早在地震振动或破坏最强烈的地方圈一个区,称为极震区或震中区(Epicentral region);有时包括的范围很大。近代地震学认为,地震是由于活动断层的突然错动引起,那么宏观上所谓的震中区,就可能是沿地震断层线透到地
5、面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振动和破坏都是最重的。但这里并不是真正的震中。,按微观的概念,震中是震源在地面的投影点。地震发生,当地岩石遭受大规模破坏,其范围常常很大,究竟哪一点是破裂的起始点呢?岩石破裂激起的地震波向外传播,根据周围地震台的观测结果,可以证明最剧烈的波动是从地震断层上一点辐射出的,并可找出辐射的发源点,这就是震源。由震源直上至地面,便是震中。从理论上说,它是一个点,其地理位置可用经纬度确定,即是仪器测定的震中或微观震中。,微观震中的位置,有时亦可在极震区之外。这主要是因为微观震中是利用仪器测定出来的,而极震区是通过对地震现场调查,圈划出的破坏最厉害的地方。后者受地震动大小、场地条件和建
6、筑物本身的抗震能力有关,是一个区域。,。,交切法确定近震震中的基本原理,设想有3个地震观测台,它们记录到同一个地震事件,而且各台站位于震源的不同方位上。这3个台站的观测人员能够读到P波到达时间(即P波到时),也读到S波的到达时间。有了P波和S波的到达时间,从这两种波到达同一台站的时间间隔将可以直接求得震源到该记录台的距离。以每个地震台为圆心,并以其震中距为半径画圆。这样我们可以画出3个圆,这3个圆将相交于一点,至少是近似地相交于一点,该点即震中位置。,1975年8月1日在加州的东北部奥罗维尔附近发生了5.7级地震。这次地震的P波和S波到达BKS、JAS和MIN台站时间如下,表4.1 P波、S波
7、到达台站时间,根据表4.1给出的S波与P波的到时差,利用走时表或走时曲线即可估算出每个台站到震中的距离(即震中距)。,表4.2 据P波与S波的时间差值估算震中距离,4.1.2 地震震级地震台站用来衡量地震大小的最普通单位是地震震级。在1935年查尔斯里克特(Charles Ricer)在加州理工学院发明了类似于天文学以星等定星的亮度的方法测量。里克特提出按照地震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将地震分级。这种分级系统最初只用于衡量南加州当地的地震,现在全世界地震的研究都使用这种分级系统。,查尔斯里克特(19001985年),因为地震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所以用对数来压缩测量到的地震波振幅是很方便的。震级
8、精确的定义是:里氏震级ML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这里地震仪是一种被称为伍德-安德森(Wood-Anderson)的特殊地震仪,其记录到的振幅测量精度达到1毫米,自然周期是0.8s,阻尼系数是0.8,最大放大倍数为2800。最大振幅可以从有最大振幅的任何波形上取得。由于振幅随着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少,里克特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按这个定义,对一个100千米处的地震,如果伍德-安德森地震仪记录到1厘米的峰值波振幅(即1毫米的104倍),则震级为4。,里克特的方法适于浅源地震(震中距小于600公里)。当测定的地震不是浅源或不是近震的时候就得考虑用其它的方法来测定。由于体波的衰减要
9、快于面波,故当震中距大于600公里后,地震波记录图上的主要成份为周期是20s左右的面波,不再是体波S波了,于是对于远震引入了面波震级MS,即用面波振幅计算地震震级。当震源深度较深时,面波不发育,地震学家们提出了用体波P、S、PP等的最大振幅测定震级,称为体波震级。以上的三种震级实质上属于里克特-古登堡震级系统,有些地方简称为里氏震级系统。,矩震级MW实质上是用地震矩来描述地震的大小。其中地震矩M0的定义为断层介质的剪切模量、震源破裂面的面积S和震源破裂面上的平均位错D三者的乘积,即M0=SD。所以它反映了地震断层形变的规模,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好的物理量。,一般来说,地震越大,振动持续时间越长
10、;根据地震大小和其振动的持续时间关系,提出了持续时间震级MD。还有一些其它的震级标度,目前这些震级标度还没有形成国际标准,只在某些地震机构得到应用,例如Lg波震级mbLg,利用海啸强度估计的震级Mt,用地震波能量估计的震级Me等。,4.1.3 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震级与所释放的地震波能量有统计关系,每增大一级,能量增加大约32倍。,4.2 地震能量地震能量是储存在地球岩石内、由岩石破裂而突然释放出来的应变能。根据突然破裂而产生的地震波能量的测量,估计全世界每年由地震释放的能量在1025尔格到1026尔格之间。,岩石破裂后未必将所积蓄的应变能全部释放出来,而所释放的能量有多少转化成地震波
11、的能量传播出去,也没有固定的比例,与应变能释放的快慢有关系。地震波能量与释放的全部能量之比在0到1/2之间,由能量释放的速度而定。地震波能量可以用振幅的平方去估算。普通所说的“地震能量”是指地震波能量而言,它比实际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可能要小很多。,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震级为7.2级,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次大战时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6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地震 能量的释放地震时岩层中所释放出的应变能将会发生各种能量转换。释放的应变能中一部分转换为地震波的动能由震源处释放出去。地震最直接的表现是地面的振动,这就是动能。它是从震源发出的一种波
12、动。波动能量就是根据地表的地震波记录来计算的。但是,地震波在传播路程中有衰减。,地震释放出的应变能中还有一部分用于形成断层面。深度在10公里以下的地方,由于受到3000大气压以上的压力作用,所以要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岩石中形成断层面也是需要相当大的能量的。,一部分应变能变成与重力作用相反的、使地壳发生垂直运动的势能(如有下沉运动,则把这一部分扣除)。通常要正确估算这种变化是困难的,这是因为资料不足。而且,这种变化大致达到哪个深度往往也不清楚。目前特别是对于占地球相当面积的海底的升降不甚了解,不能做出确切的估算。当大地震发生海底时,还将会有部分能量转换为海啸动能。,4.2.2 震级和能量的关系,19
13、06年旧金山大地震的地震波能量约为31016J,相当于一次7.1Mt的核爆炸,远远大于1945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0.012Mt,相当于MS=6.1级地震)。迄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智利大地震,其地震波能量约为1019J,相当于一次2400Mt的核爆炸。,4.3 地震序列 大地震前后,有许多不同震级的小地震,组成各种形式的地震序列。早年由于观测技术比较简陋,只有较大地震才被人们观测到,比较小的地震遗漏很多,因此,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ce)的情况,很不清楚,常常只能观测到大地震。当有感地震发生后,人们会关心:这次地震是孤立的吗?还会有更大的地震发生吗?,4.3.1
14、 地震活动期间地震序列的结构 在一次地震活动期间,发生地震数目很多,其中震级最大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发生之前通常有小地震发生,组成了前震序列。主震之后一般也会有大量的地震发生,这些地震就组成了余震序列。人们将前震、主震、余震,视为一次地震活动,称为地震序列。,各地震序列的活动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大地震可持续若干年。在活动期间,地震虽然很多,但震中分布主要集中在主震周围百十公里之内,形成地震活动区(或震中区),4.3 地震序列地震序列可分为以下几类:(1)主震型 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RE)占全地震序列所释放的总能量在99.9%RE90%。又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
15、类。,主震型的最大特点是主震震级突出,主震和最大前震、最大余震的震级相差显著。有时也用序列中两次最大震级地震间的震级差(M)在0.62.4之间作为判断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前震(foreshock)与主震之间常有一段活动间歇的时间,这段时间是短临预报的关键。,(2)震群型 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震群型的最大特点是没有突出的主震,前震、余震和主震震级较接近,RE90%,或M小于0.6(3)孤立型(单发性地震)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RE99.9%,或M大于等于2.5。孤立型的最大特点是前震和余震少而小,且与主震震级相差极大。,首发强震是指一个地
16、震序列中第一次发生的强震。在它之后还有与它震级相近的或稍大于它的地震。如1966年3月8日邢台6.8级地震。强余震是指主震后发生的比主震小0.7级左右的地震。强余震距主震时间很长的,称为晚期强余震。,在各类地震序列中,主震型所占比例最大,如果加上孤立型,约占地震序列总数的73。震级越高,主震余震型所占比例越大。,余震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地壳不是完全的弹性体,主震不能将前此积蓄的大量弹性应变能一下释放完全,其剩余部分就在弹性应变的恢复、调整平衡的过程中陆续以余震的形式释放,故余震可说是主震的继续。主震大破裂的周围必然有各式各样的尚未稳定的伤痕继续破裂,渐渐趋于平稳。受震源区地质构造的影响,余震活
17、动的形式、余震震中的分布、震级的大小、次数的多少等情况很复杂,有一定的地区性差异。正常情况下总趋势是初期很强烈,急剧下降而后逐渐衰减。,日本的大森最早得出余震的衰减规律,可写成,式中N是一定时间间隔内(一小时,一天)超过某一震级的余震数,A和c 是常数,t是距离主震发生的时间。实际上余震活动的次数是随双曲线衰减,而不是按普通衰减规律,以指数衰减。,4.3.2 余震预测,主震后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让人们守着已成废墟的家园,在等待中煎熬,有的余震甚至在数年后还会骚扰人类。尽管强度不大,但它的威力会由于反复来袭而叠加。有时,主震不足以震塌的建筑,在余震作用下也相当危险。2010年是1976年7月28
18、日唐山7.8级地震34周年,截止到2010年7月29日唐山余震区共发生4级以上余震900多次。唐山地震余震活动总体上呈强度和频度上的稳定衰减。2010年3月6日和4月9日分别发生2次4级地震。,余震并不一定局限于主震周围很小的区域,科学家可以通过余震发生的地点标示出地震断层带的位置。比如这次的汶川地震,主震和余震便基本上沿着地形走势排成600多千米的地震带,这便是龙门山断裂带。另外,在主破裂面外,也会产生余震。随着时间流逝,余震的频率确实会越来越小,但是其强度却不一定减小,在主震过去很久后,还偶尔有很大的余震发生。,余震的表现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预料,科学家们将之归纳为地震的“数学三定律”。第一条
19、定律叫“Gutenberg-Richter关联式”,由“里氏震级”的定义者Richter和Gutenberg总结出:余震的级数每降低一级,余震的次数就会增加10倍。第二条为“Bath定律”:平均说来,最大的余震,其震级比主震小1.2。最后一条就是“Omori定律”,讲的是余震频率的衰减,即发生余震的概率随时间基本上呈倒数曲线减少。当然,余震的形式并不总是严格遵循这些规律,它们通常随地理条件不同而略有不同。不过,科学家凭着在历次地震中总结出的余震发生规律,再加上对当地地质条件的分析(比如依据上边提到的断层带的走向),多少可以大致地说出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段可能发生某强度地震的概率有多少。,杰弗里斯
20、爵士及其学生布伦根据许多地震记录于1939年 绘成的著名的走时曲线,5.2 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首先要说明的是:用仪器观测记录测定地震震中位置,无论用何种方法,凡是有记录的观测点,必须提供两种初步数据:一是震中距离,二是发震时刻t0。,震中定位的计算实例,1975年8月1日在加州的东北部奥罗维尔附近发生了5.7级地震。这次地震的P波和S波到达BKS、JAS和MIN台站时间见表5.1(格林尼治时间):,P波、S波到达台站时间,据P波与S波的时间差值估算震中距离,以加州的3个地震台BKS、JAS和MZN为中心的弧相交于震中附近奥拉维尔大坝细线是一些主要断层的地表位置,发震时刻确定,利用t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参数 时空 分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61732.html